總序
陳耀南
「『感召』?甚麼意思?這個詞,我沒聽過!」
一位最高學府的碩士生、進修中文課程的在職初中女教師,二十多歲吧,在課室門外,向早已離休十多年而回來短期任教的我,這樣申訴。
在「杜詩」、「韓文」科,我請同學們,任選子美、退之作品一首,論述一下對讀者(特別是自己)的感召。
「對呀」,另一位三四十歲的男同學,表現得年資與學養都更為老到地說,「這個詞好像只有在宗教場合才用到。」「那是『宣召』,你大概去過一些佈道會,牧師在最後所作。如果大家多看一些不那麼低俗的中文書報,就會多見到『感召』這個詞語,並非不常使用。」
沉着氣,對他們兩位說。
孫中山先生的功業、言論,對作為師弟師妹的港大醫科生的感召。甘地的道德、人格,對印度人的感召。一位在野外考察中勇救學生而殉職的香港女教師,對市民的感召。等等。等等。
或者只是偶然的,個別的情況吧。希望如此。不過,多年來耳邊早已灌滿「中文程度又更低落了!」「中英文都不好,中文尤其不好!」種種慨歎。
不只一位外來的高等學府領導人,詫異和慨歎他們遇到的大學生,通常甚至只能以「床前明月光」四句,搪塞「引述唐詩」的要求。
研究生、大學生,有些(希望只是「有些」)竟也如此,其他可知!
出了甚麼問題?
修辭的營養不良。語文的骨質疏鬆。
普世性的重圖像而輕文字,殖民地教育的遺毒……等等,當也都是原因。不過,關鍵還在教者與學者、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對中國語文、文學的熟悉與敬愛。
即使高妙的漫畫,在絕大多數情況之下都得配上簡潔雋永的文字吧?即使過去偏差的教育政策值得繼續指責吧,香港回歸,不是已經好些年月了嗎?
是時候奮發自強了!是時候振興語文以振興文化了!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一千五百年前,大師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的警句,對歷代後人,是永遠珍貴的耳提面命。
文本要多看,社會要多觀察,有字沒字的書,都要泛觀博覽。其中有些更須熟讀深思,並且不斷拿他山之石,以比照切磋。這樣「真積力久」,一到興會既來,就能下筆琳瑯、發言暢美了。
最重要還是在中學時期。從十一、二歲到十八、九歲,是每個人一生學習能力最高、身心發展最快的階段。這個時期,更要讀得多、想得深,見得廣,寫與講都鍛煉得夠。
三聯編刊這套書籍,是極好的輔導讀物。《閱讀理解》,幫助我們多讀多想;《文言語譯》,幫助我們承接祖先文化遺產而發揚光大,吸收前人的語言營養而精雅優美;《修辭助讀》積極地豐富了我們的藝巧;《語病會診》則從另一方面減除了我們的語文疵累。循此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到水到渠成的、寫作與講論方面的「篤行之」,那麼,就如要「化學究為秀才」的王安石所借杜詩以勉勵、自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