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蛔虫性肠梗阻
蛔虫性肠梗阻(ascaris ileus)是因肠道蛔虫集结成团并引起局部肠管痉挛而导致的肠腔堵塞。驱虫治疗不当常为诱因。在我国,蛔虫性肠梗阻的发病率在20世纪70年代前占机械性肠梗阻的5. 1%~17. 7%,少数地区高达25%~45%。多见于儿童,3~10岁的小儿发病率占机械性肠梗阻的60%。农村发病率较城市高。随着预防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卫生习惯的改善,本病的发病率已下降至2. 2%~4. 8%,有报道1980年后下降到0. 5%,但在农村、边远地区,其发病率仍较高。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般情况下,寄生在肠道内的蛔虫是分散、与肠管纵轴平行的,一般不引起梗阻。但在蛔虫大量繁殖或在人体发生某些生理改变时,如体温升高、腹泻、肠功能紊乱、过敏性体质以及各种刺激引起的肠蠕动增强或服驱虫药剂量不足等,可诱发蛔虫骚动、聚集、扭结成团,引起肠腔堵塞。随着病情的发展,梗阻上段的肠腔内有气体和液体积聚导致肠腔扩张,梗阻起始阶段仅有肠腔的阻塞,没有血液循环的障碍,呈单纯性肠梗阻。如继续发展下去,肠壁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和坏死变为紫黑色,这时称为绞窄性肠梗阻。肠腔扩张或痉挛时,蛔虫受到刺激在肠管中骚动,如钻破肠壁的薄弱处则引起肠穿孔从而引起腹膜炎或腹腔脓肿。全身情况主要有脱水和水电解质的紊乱,毒素吸收和感染。造成机械性肠堵塞的蛔虫数量自几十条至几千条不等,有作者报道从一病人肠腔内取出蛔虫2097条。此外蛔虫的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其发生痉挛亦可促进梗阻的发生。引起痉挛性梗阻所需的蛔虫数量不多,有时仅1~2条,蛔虫团和肠痉挛还可引起肠套叠,有时我们称之为蛔虫性肠套叠。另外蛔虫能直接损伤宿主的肠黏膜,其代谢产物亦可刺激、损伤局部黏膜,引起肠管痉挛性收缩和平滑肌的局部缺血。由于肠黏膜损伤可致肠管破裂穿孔,亦称蛔虫性肠穿孔。
二、临床表现
蛔虫性肠梗阻早期多为不完全性。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有时吐出或便出蛔虫等症状。腹痛多呈绞痛性质。查体时,腹肌紧张不明显,多数病人在脐周或右下腹摸到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肿块可有轻度移动,晚期可出现完全性梗阻。梗阻的部位多位于回肠末端。蛔虫堵塞时间过长,少数病人可发生肠壁缺血、坏死、穿孔等,以致大量蛔虫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或腹腔脓肿等各种并发症。
三、诊 断
(一)病史
患儿常有蛔虫感染史如肛门排虫史或驱虫史等。
(二)临床表现
脐周阵发性腹痛和呕吐。查体腹胀不明显,也无明显肌紧张,但脐周或右下腹可扪及条索状的团块,包块可有变形、可以移动,表面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肠鸣音可正常或亢进。晚期可有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粪检虫卵
取5~10g粪便,通过直接涂片法、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等可检出粪便中虫卵。若只有雄虫寄生,粪便中查不到虫卵。
2.血象检查
周围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四)辅助检查 1.腹部X线腹平片影像
表现为:①梗阻多发生于小肠低位,且以不完全性梗阻为多;②立位腹平片有时在液平面上方可见波浪状或粗颗粒状不平整,密度不均匀影,呈典型“驼峰”征,此多为虫团所致;③大部分病人的腹片上可见各种虫体姿态,或成索条状排列,或蜷曲成团或见到大小相似粗颗粒状虫体断面影,形态不断变化。钡餐或钡灌肠可显示蛔虫的条状阴影。
2. CT检查
可见肠道内索条成团影,梗阻部位、程度、范围。增强扫描可以判断供血有无障碍。在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3. B超检查
肠管内可见蛔虫影像,单条蛔虫呈条带状强回声可见其在管腔中活动,多条蛔虫常聚合成团则可诊断蛔虫性肠梗阻。
四、治 疗
(一)非手术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大多数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
1.一般治疗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口服酸性物
蛔虫具有喜碱厌酸,喜温恶寒,遇酸则静,遇辛则伏,遇苦则下等特性。故病情轻微全身状况尚好的病人,可服复方乙酰水杨酸(APC)、维生素C,或口服食用醋100g。亦可隔4~6小时重复口服。
3.药物驱虫
目前多使用复方甲苯达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新药效果较满意,但有人主张在梗阻未缓解前应慎用驱虫剂,否则会加重梗阻或容易出现并发症的可能。
4.中医中药
服用通里攻下的中药如姜蜜汤、乌梅汤等,亦可采用针灸,按摩等使蛔虫团块散开。
5.口服油剂
口服豆油、花生油、花椒麻油等植物油。
6.灌肠
用温盐水或大承气汤滴肛或灌肠,亦能取得一定的疗效。采用空气或氧气灌肠可改变蛔虫生活环境使蛔虫麻痹而排出体外。但肠溃疡、肠穿孔及老年体弱患者禁用。
7.单纯肠蛔虫病的治疗
指肠蛔虫病患者在未出现并发症之前应给予药物驱蛔以防肠梗阻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二)手术治疗
若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反而加重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时,即应手术治疗。无肠管坏死穿孔时,手术时应先试用手法挤压,松散蛔虫团,并将其挤入大肠内,日后再行驱虫治疗。若失败,可将肠腔内蛔虫推挤在一起,再用纱布保护附近组织,后行肠管切开取虫,多者可达数百条之多。如为肠套叠,则要复位肠管。非手术方法有空气灌肠、钡剂灌肠、B超下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无效时也可采用术中手法复位,如复位不能,也可采用肠套叠鞘部切开复位。若有肠管坏死,则需行肠切除术。手术后仍应继续驱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