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生物化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 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核酸的磷酸基具有酸性,碱基具有碱性,因此,核酸具有两性电离的性质。但核酸中磷酸基的酸性大于碱基的碱性,其等电点偏酸性。DNA的pI为4~5,RNA的pI为2.0~2.5。各种核酸分子大小及所带电荷不同,可用电泳和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分离提取、鉴定。
核酸分子中所含的嘌呤与嘧啶中含有共轭双键,因而核酸具有特殊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般在26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峰。根据260nm处的吸光度(absorbance,A 260),可以确定溶液中DNA和RNA的含量。实验中常以A 260=1.0相当于50µg/ml双链DNA、40µg/ml单链DNA或RNA或20µg/ml寡核苷酸为计算标准。核酸提取过程中,蛋白质是最常见的杂质(蛋白质最大吸收峰在280nm),故常用A 260/A 280比值判断所提取的核酸样品的纯度。DNA纯品的A 260/A 280应为1.8;而RNA纯品的A 260/A 280应为2.0。
DNA是线性高分子,因此溶液的黏度极大,而RNA远小于DNA,溶液的黏度也小很多。DNA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易发生断裂。在超速离心形成的引力场中,具有不同构象的核酸分子的沉降系数(S)有很大差异,这是超速离心法提取和纯化核酸的理论基础(核酸的分离纯化与序列分析等参见第十八章)。

二、 核酸的变性、复性及核酸分子杂交

(一) 核酸的变性
核酸变性(denaturation)是指DNA受到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乙醇和丙酮等有机溶剂以及尿素、离子强度等)作用时,DNA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相邻碱基之间的堆积力受到破坏,DNA双链解离成单链的过程(图2-19)。核酸变性并不涉及核苷酸之间共价键的断裂,仅使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变成单链的无规则的“线团结构”。
图2-19 DNA解链过程的示意图
在变性条件下,DNA双链经历部分解离,大部分解离,直到全部解离为两条单链的过程
DNA变性后,原堆积于双螺旋内部的碱基暴露,对260nm紫外吸收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增色效应(hyperchromicity)。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很多,在实验室内最常用的使DNA变性的方法之一是加热。如果以温度相对于A 260值作图,可得一“S”型曲线,称为DNA解链曲线(图2-20)。从曲线可见,DNA变性是在一相当狭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达到紫外吸光度的变化值∆A 260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即50%的DNA双链解链成单链时的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晶体的融解过程相类似,又称融解温度。DNA的T m值与DNA长短以及所含的GC含量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 m值越大;GC含量越高,T m值越高,小于20bp寡核苷酸片段的T m值可用公式T m=4(G+C) +2(A+T)来计算;另外,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 m值较低,融点范围也较宽,反之亦然,所以DNA在含盐缓冲溶液中保存较为稳定。
图2-20 DNA解链曲线
(二) 核酸的复性
变性的DNA去除变性因素后在适当条件下,已分开的两条互补单链可按互补规律重新结合,恢复成天然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现象称为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个过程也称退火(annealing)。如果将热变性DNA迅速冷却至4℃以下,则DNA不会发生复性,这个过程也称淬火(guench)。淬火常被用来形成DNA的单链状态。
(三) 核酸分子杂交
将不同来源的DNA混合在一起,经热变性后,缓慢冷却复性。若这些异源DNA之间在某些区域具有互补的序列,复性时就可形成杂化双链(图2-21),这个过程称为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杂交可以发生于DNA与DNA之间,也可以发生于RNA 与RNA之间和DNA与RNA之间。杂交的本质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互补序列以氢键连接形成双链。
图2-21 核酸分子杂交示意图
来自不同样品的双链DNA 1和双链DNA 2解离后,如果它们有同源序列,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的DNA 1可以和单链的DNA 2形成互补的杂化双链
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技术,已应用于核酸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各个方面。例如,Southern杂交法可检测DNA,Northern杂交法可检测RNA。目前,核酸分子杂交在医学上已用于多种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恶性肿瘤的基因分析、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等领域中,最新发展的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也是核酸分子杂交。有关核酸分子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参见第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