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莲蓬人》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这首《莲蓬人》是鲁迅早期的一首诗,由二弟周作人记录在他辛丑年(1901)日记之后所附的《柑酒听鹂笔记》中,并注明为“庚子旧作”[3],可知此诗应作于庚子年(1900),更具体的写作时间则无从查明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可以纯粹咏物,以讲究形似为工;更多的则是借咏物以抒怀,所咏之物仅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其写作手法主要是“赋比兴”中的“比”,有时也有“兴”的成分。朱自清说:“《楚辞》的‘引类譬喻’实际上形成了后世‘比’的意念。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咏物之作以物比人,起于六朝……这四类诗,无寓意的固然只能算是别体,有寓意而作得太工了就免不了小气,尤其是后两类。”[4]诗里的物象和所寓之意的联系要自然而然,甚至不妨若即若离才好。
当时鲁迅年纪虽轻,写起咏物诗来却相当老到。莲蓬是南方水乡常见的东西,因为它在荷花落尽、荷叶凋残之时高高耸立,容易联想到人;孩子们将莲子剥出来吃掉以后,喜欢把莲房翻转并用线缚起来当作玩具,有点像一个穿外套的老翁,所以往往被称为莲蓬人。鲁迅由此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而“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一联以及“莫随残叶堕寒塘”之句,则既合于荷花荷叶发展变化的历程,又寓有高远的立意。莲蓬人的“风骨”,的确是值得歌颂赞美的。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大宗师之一,但他的理论专著《太极图说》和《通书》,读者很少,倒是那篇就他本人而言并不重要的《爱莲说》传诵甚广,“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句,尤为脍炙人口,几乎已是成语。周敦颐乃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鲁迅所属之绍兴新台门周家,也源出于道州。但鲁迅提到这位同乡先贤,似乎也就这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