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避免你内心的陷阱
幸福的本质,是痛苦管理
你有没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想要些什么?怎样才能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呢?
如果你的答案为“是”,那么我告诉你,你并不孤单,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和你一样,对生活感到不满,但是又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
从某个角度来说,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情,因为你想要的,无非就这两个字——幸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又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幸福”这两个字太过抽象和笼统,于是,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究竟什么是幸福?
关于幸福是什么,哲学家们思考了上千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找到统一的答案。如今,多亏了大脑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从更为本质的角度对幸福进行研究,并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快乐背后的四种化学物质
虽说不同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定义会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幸福都是一种感受,而只要是感受,它就离不开大脑的化学反应,也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各种化学物质。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幸福,那么就会简单很多,因为大脑中与快乐相关的化学物质只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血清素、内啡肽、催产素和多巴胺。
血清素(serotonin)
相关感受:自信、安全感
血清素与自尊是息息相关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平静和自信的快乐。我们可以把血清素理解为大脑发出的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告诉我们:“你的地位是稳定的,你现在是安全的。”
当我们感觉自己被尊重,或者得到了认可时,我们大脑中的血清素就会增加,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情绪也会很稳定,由此而产生的自信和安全感则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情感张力,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起起落落。反之,当我们缺少认可,感到自我怀疑,或者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时候,血清素水平就会下降,而血清素的缺乏会使人感到焦虑、抑郁,人的睡眠和食欲也会受到影响。
你或许不知道,抑郁症就与血清素的缺乏有关,而抑郁症患者所服用的抗抑郁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这能帮助他们保持情绪的稳定。
内啡肽(endorphin)
相关感受:愉悦、享受、放松、被治愈
与内啡肽相关的情绪是愉悦感、快感、放松的感觉,以及被治愈的感觉等,比如当我们吃到好吃的食物,投入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看温暖的电影、听美好的音乐,或者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给我们带来一种美好的感受。
事实上,当我们伤心、哭泣或者身体经历疼痛,比如运动到身体极限的时候,大脑也会分泌内啡肽,因为内啡肽能阻止与疼痛有关的信号,帮助我们缓解疼痛。
催产素(oxytocin)
相关感受:亲密感、信任感、归属感
与催产素相关的情绪和感受,是亲密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当我们被喜欢的人抚摸,与他人产生了很深的情感上的连接,或者感觉到被关爱、被信任的时候,大脑都会分泌催产素。
当大脑里催产素水平较高时,我们会有很强的同理心,也会很容易信任他人,对他人十分友好。有研究还发现,在一个人的鼻子里喷洒催产素有助于其克服社交羞涩感,增强自信,使其更容易“合群”。
女性在生产之后,大脑会分泌大量的催产素,新生婴儿的大脑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催产素,有了催产素的帮助,妈妈和新生婴儿之间能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对于婴儿的生存极为重要。
多巴胺(dopamine)
相关感受:充满动力和希望,成就感
多巴胺应该是这四种大脑化学物质中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一提起多巴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享乐和愉悦感,这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多巴胺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样东西,而不是让人感到愉快,让人感到愉快是内啡肽的功能。
多巴胺的释放能够引起诸如渴望、兴奋和希望等情绪,这种情绪会让我们充满动力地去追求想要达成的目标。
不过,多巴胺并不仅仅在目标实现或者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才分泌,而是在预见目标能够实现的时候就会释放,也就是说,多巴胺所带来的快乐是在追求目标的整个过程中都能体会到的:在目标实现之前,我们体会到的是因为兴奋和希望而产生的动力十足的感觉,在目标实现那一刻,我们体会到的则是满足感、成就感。
认识了这四种与快乐有关的大脑化学物质之后,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幸福美好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了。
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一定是这四种大脑化学物质都能保持平衡的人生,它意味着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这是一切的根基),拥有亲密和谐的关系,有追求、有目标,能够充满动力和希望地朝着想要去的方向持续前进,此外,生活中还能有足够多的快乐时光,这些快乐可能来自业余爱好,可能来自美食、娱乐和美景,也可能来自运动。
这实际上和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Seligman)所提出的幸福2.0理论是非常接近的。塞利格曼认为,幸福关乎的不仅仅是生活满意度,还是一种蓬勃绽放的人生状态,它包含了五个关键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感、成就,以及人际关系。这五种元素在刚刚我们关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描述中都能看到。
没有风雨,哪会有彩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忍不住想:这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吗?可为什么我就没有办法拥有呢?答案实际上隐藏在一个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常常忽略的本性之中,那就是,我们的大脑只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四种大脑化学物质所代表的快乐类型中,除了内啡肽所代表的愉悦、享受、放松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只要有相应的外在刺激就可以,其他三种类型的快乐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承受某种痛苦才能获得。这种痛苦包括走出舒适圈的痛苦,失败和犯错的痛苦,不确定性的痛苦,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痛苦,等等。
如果你想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人生方式,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去生活,那么你就得敢于面对不确定性,敢于尝试和走错路,敢于与众不同,甚至是不被理解。
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那么你就得习惯于困难与挑战,习惯于锲而不舍的努力,习惯于长时间默默投入和积累而不被关注,没有鲜花和掌声。
如果你想拥有自信,那么你就得先学会如何自我接纳与尊重,学会如何在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离想实现的目标还有差距时,给自己安慰和鼓励,而不是去自我打击。
如果你想拥有和谐的关系,那么你就要做好牺牲和妥协的准备,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你得愿意去理解对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共赢。
每个人的这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做选择、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应对挑战的过程。不管你身在哪个阶层,是富裕还是贫穷,不管你是想以事业为重,还是以家庭为重,你都免不了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要应付现实世界丢给你的无数问题和挑战,也一定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失意与挫败。换言之,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想要还是不想要,它都会一直存在,你永远无法摆脱它。
如果你只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那么在面对选择、困难或者一个与期待不符的现实的时候,你就会本能地想要逃避。于是,你就只能去寻求一些简单的、不需要怎么努力和付出就能得到的快乐,比如食物、游戏和娱乐的刺激等,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逃避所带来的焦虑感。
可问题是,这样的快乐虽然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快感,但它没有办法给予你心灵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空虚和无意义。而且,就算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暂时逃避现实,你也无法永远逃避,总有一天你还是需要面对现实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陷入迷茫,往往是因为他对人生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以为那种想要的充实感、成就感、意义感,以及美好和谐的关系是可以被找到的,或者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轻松得到。所谓“成功学”利用的就是这种心理,它倡导的是“快速成功”,贩卖的则是快速成功的方法。
但真实的情况是,人生中想要获得感官上的快乐与刺激很容易,但是想要拥有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那么你就只能用汗水和泪水去换取。
美国作家杰夫·哈登(Jeff Haden)曾经在他的书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他祖父的。
在哈登12岁的时候,他的祖父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匹专门用来比赛的马。当时的他十分不理解祖父的这种行为,因为这匹马对生活在农场的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这笔支出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之后,他的祖父就常常带着这匹马去参加当地的比赛,但比赛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有一天,哈登的祖父花大价钱请了一个非常厉害的骑手骑着自己的马去参加比赛,而这次比赛,这匹马终于拿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名次——第二名,哈登的祖父也如愿以偿地站上了领奖台,领到了一块银牌。
领完奖之后,哈登的祖父得意地牵着自己的马围着赛马场走了一圈,接受周围观众的祝贺和赞美。那一刻,哈登注意到他祖父整个神情和姿态都和以前不太一样了,他站得更挺拔了,头也抬得更高了,脸上还带着毫不掩饰的骄傲和自豪感。比赛完回到家之后,他的祖父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只是刚刚因为他人赞美而获得的自豪感已经看不到了。
过了很多年之后,哈登才真正意识到他的祖父当时为什么要买那匹马,他其实是迫切地想要找到存在感和价值感,而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马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就能“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是的,那一刻,他的确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价值感,然而这种快乐转瞬即逝,很快他就回到了原来的状态,除那次美好的回忆之外,这块银牌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任何改变。
为什么哈登的祖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就”,却没有得到他渴望的快乐和存在感呢?很简单,因为他跳过了中间那个努力和成长的过程,而是直接用钱买到了最后的“成就”。哈登的祖父不知道的是,他真正想要的其实就存在于那个被他省去的、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自我突破的奋斗过程之中。
如果把幸福比作一个大蛋糕,那么目标最终实现的那一刻所带来的快乐仅仅是蛋糕表面那层看得见的奶油,真正的幸福其实藏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奶油底下的蛋糕,它是我们在努力的过程中因为持续进步而获得的充实感与自我满足感。
我们总觉得,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快乐,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幸福的本质其实是痛苦管理,因为我们真正面对的选择,并不是“我想要得到怎样的快乐”,而更多是“我愿意承受怎样的痛苦”。这才是幸福和成功背后的决定性因素。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不如主动选择
假如你能换个角度看待人生,不把痛苦看作不好的、需要去逃避的情绪,而是把它看作幸福的一部分,人生意义的一部分,甚至有勇气去主动选择痛苦,那么你的心态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人生也将从此豁然开朗,你不仅会轻松很多,内心变得强大起来,也会更容易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其实,人生中那些所谓痛苦,大多都是心理上的痛苦,是心态不好所导致的,是因为你不接纳它,抗拒它。一旦抗拒,就会引发内在冲突,而人的大脑是最厌恶冲突的,冲突会带来紧张和焦虑感。当你主动去选择痛苦的时候,你会发现,痛苦反而消失了,因为此时的你不再抗拒它,不再害怕它了。不抗拒就不会有内在冲突,内在冲突消失了,痛苦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不仅如此,你还会发现,自己在面对选择和决策的时候,没有那么纠结了,因为你不会只是从快乐和回报的角度做选择,而是会问自己:“我是否愿意为之承受痛苦,是否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当你看清楚了回报背后隐藏的“附加条件”之后,答案就会变得分明了。而且经过这样的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才是最贴近你内心真实意愿的选择,因为你只会愿意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承受痛苦。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承受痛苦,即便是真的辛苦,那也是幸福的、有意义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不同,想要达到马丁·塞利格曼所说的那种蓬勃绽放(flourishing)的人生状态,那么你首先就不能害怕和逃避痛苦,而且还得有敢于面对痛苦、敢于主动选择痛苦的勇气。
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种勇气的获得,需要依赖某种特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得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有能力突破困难,以及有能力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害怕,其实是因为不自信
人之所以会害怕痛苦,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就会倾向于把一切困难、挑战和挫败看作一种自我威胁。相反,人在自信的时候,不仅不会害怕挑战,甚至还会喜欢挑战,把挑战看作一种乐趣,也不会害怕挫折和不确定性,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让未来变得更好。
过去的这一年中,我接触了不少来找我的咨询者。虽然大家的问题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我发现这些问题基本上是因为缺乏自信而引起的。
我记得有个咨询者曾向我咨询学习方向的问题,她跟我说,自己特别想选择一个领域去深入研究,但感觉可以研究的东西有很多,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比较好。
我问她:“你为什么想深入研究某个领域,你想从中获得的是什么,它会给你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
她想了想回答我说:“这会让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很聪明。”
紧接着我又问她:“当你觉得自己很厉害、很聪明的时候,你会获得一种怎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你现在没有的?”
她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从嘴里蹦出两个字:“自信。”
这个时候,她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她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选择,是因为她内心真正渴望的其实是安全感,是一种“自己足够好”的自信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她才会那么害怕不确定性,因为她害怕有损失,害怕投入了之后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倘若她不存在不自信的问题,那么损失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也就不会存在,因为这时学习就不再是为了获得一种“我很厉害、我很优秀”的感觉,而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是为了解答头脑中的问题,那么只要跟着自己头脑中的问题去学习和研究就好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五年前,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离开职场,从此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事业方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这并不是一时冲动下的决定,而是我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我当时心里非常清楚,离开职场就意味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甚至要面临很长时间没有收入的风险,但我心甘情愿去承受,因为我知道有舍才有得,想要自主的人生,我就必须承受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痛苦。
当然,这种勇气的背后离不开积极的自我信念做支持。我之所以敢于面对不确定性,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能力是有信心的,虽然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也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坎坷,但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凭能力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更为深层次的逻辑:幸福的本质虽然说是痛苦管理,但是痛苦管理依赖的是积极的自我信念,因为人只有在自信的情况下,才会不害怕痛苦,才会愿意去主动选择痛苦,换言之就是,幸福的基础其实是自信。
关于如何建立起积极的自我信念,这正是本书第二部分想要帮助你实现的最为关键的自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