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先找到快乐,再追求成功
2016年,我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斜杠青年》。这本书一上市便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刮起了一阵“斜杠青年”热潮。面对这种热潮,我既感到欣喜,又有所困惑。表面上看,很多人向往成为斜杠青年,是因为斜杠青年意味着拥有多重职业以及多个收入渠道,但我总觉得这背后一定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一定是因为某种重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种需求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内心真正渴望的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多一个职业、多一份收入吗?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到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我觉得大家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找到自我,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与价值感。怎么样才算拥有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呢?关键得在自己感兴趣的、认为重要的和有意义的事情上有所成就,并且还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1)自己感兴趣,也就是说,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来源于自己,是出于某种内在驱动力,而不是某种外部压力;(2)有所成就,也就是要有一些能够体现自身能力的实在成果;(3)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这些成果得对他人有帮助、有价值,能够转化成经济收益。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作自我决定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三种先天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和关系(Relatedness),只有当这三个需求都得到满足时,我们内心才会有幸福感和自我满足感。简单解释一下:自主需求指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观去选择,做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想做,而不是因为不得不做;能力需求指的是,可以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技能;关系需求指的则是,可以和他人产生连接,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
这三种心理需求和我刚刚提到的这三个关键词,正好形成对应的关系,因此非常好地代表了“斜杠青年”背后的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之所以想要拥有“多重身份”,就是因为他们现有的身份无法满足他们对自主、能力和关系的需要,所以他们想通过对新身份的探索来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和热爱的领域,并不断发展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能力,以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问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呢?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心有太多担心和害怕了:我们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满足不了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让别人失望,害怕失败,害怕犯错,害怕得不到认可。当我们内心有那么多担心和害怕的时候,我们的自主性自然没有办法发展出来。
这是由大脑的特性决定的,对大脑来说,避免痛苦永远是第一诉求,它远比追求快乐要重要,所以在痛苦、焦虑和担心消除之前,在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前,大脑不会花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或者去主动追求挑战和进步。正如约翰·韦尔斯在《战略的智慧》中所说的那样:人类生来好奇,总是在探索中进步,希望改善当前的行为,同时也会因为新想法欢呼雀跃。不断求索追寻进步是人类的本性,但这种本性也会因为缺乏安全感和恐惧而彻底被压制。
关于“热爱”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存在着误解,以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我们生来就热爱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但事实并非如此。热爱通常是主动投入和付出之后的结果,是你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并可以创造某种对他人有价值的实在成果之后的结果。换言之,热爱是需要去培养的,需要无条件的投入,你越是投入,你的收获就会越多,收获越多,你就会越热爱,越热爱就会越投入,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假如你缺乏安全感,内心有太多的担心与害怕,那么你就会把安全需求摆在第一位。这种“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就会使你一遇到困难就想回避,一遇到失败就想放弃。这样的话,你就不可能进入上面所说的那种正向循环,也不可能真正喜欢上某件事情,要知道不管你选择什么领域,你都会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你会遭遇很多的挫折,你也可能投入很长时间都得不到回报。
不过说句实话,这种“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其实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与我们成长和教育环境中“胡萝卜大棒”式的激励文化息息相关。“胡萝卜大棒”式激励,指的是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去让人做某事,“胡萝卜”代表的是奖励,“大棒”代表的是惩罚。当然,这种奖励和惩罚不一定是物质上或者身体上的,可能更多是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上的,比如他人的认可和称赞、与他人相比的优越感就都是一种精神奖励,而他人的否定和批评、与他人相比的自卑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惩罚。
如果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事情似乎很少是出于兴趣,大多都是因为外在压力,比如我们去努力学习,不是因为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以此满足家长的期待和获得老师的认可。我们努力工作,也很少是因为喜欢或者认同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是为了赚钱,或者得到领导的赏识,以便未来可以升职加薪。
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我们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和自我驱动的能力,外在奖赏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想要自己看上去更优秀、更有地位、比别人更厉害、更成功,或者至少不要落后于他人。这些就是我们的“胡萝卜”。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大棒”,这个“大棒”就是自我批评。为了避免落后,为了让自己看上去足够好,我们会在内心不断地批评和责罚自己,或者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以此驱动自己一直往前走。
明白这些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想要真正找到所谓的“自我”,拥有自我价值感,我们首先就得改变长久以来所形成的自我批评的习惯,让自己从各种担忧和害怕中解脱出来,找回内在安全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过于在意外在得失而一直停留在回避痛苦的模式中,我们的自主性才会慢慢发展出来,我们才能把精神能量聚焦在有益的方面,比如如何应对和克服挑战,以实现自我突破和能力发展,并最终把能力转化成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的成果。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想要帮助你改变这种状态,帮助你弥补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一些重要“功课”:学会如何不依赖外在奖赏而行动,如何让自己的情绪不随环境而变化,就算遭遇失败和挫折,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然后带着这份积极与乐观,去努力追求那些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目标,去主动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
这本书名字叫作《成为自控者》。在我看来,“自控者”代表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相信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负责,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会表现得十分积极和主动,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不会那么容易放弃,而是会努力寻求解决办法,也会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想要成为这样的“自控者”并不容易,因为这个逐渐找到人生掌控感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重塑的过程。这种自我重塑,既包括个人价值观的重塑,也包括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的重塑。
这本书一共包含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我将从人生发展这个宏观的角度入手,帮助你建立起科学的幸福观、能力观,以及更具适应性的工作观,并告诉你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发展和保持自己的优势。
第二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它关乎的是我们整个认知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信念改变,即有关自我价值感、能力和掌控感的信念,只有实现了这个层面的认知改变,我们才会真正拥有积极的心态。
在这个部分,你将学习到自我关怀的方法与技巧,这将帮助你摆脱自我批评和否定的习惯,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无价值感,也会了解到如何摆脱无望感,让自己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以及如何让自己拥有成长型思维,不再让失败和错误成为自我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第二部分关注的是认知和情绪系统的改变,第三部分关注的则是关于思考和行动系统的改变,它包括学会如何定义和思考问题,如何把问题变成合理可行的目标,如何计划和规划目标的实现过程,以及如何利用产品思维和作品思维,将自身能力转化成对他人有价值的成果,以此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第四部分,是我根据大脑的特点和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给出的一些重要且实用的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建议。从中你将学到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何合理分配精力,以及如何把精力聚焦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些建议不仅能够让你的行动变得更加高效,还能让你在全力以赴为目标奋斗的同时,更好地享受生活。
如果说《斜杠青年》让你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理念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那么这本书将告诉你为了拥有这样的人生,你需要修炼哪些“内功”,以及如何去进行自我修炼。有了这些“内功”之后,你便不会再被自己头脑中的消极思维以及各种担心和忧虑所限制,而是可以开启人生的正向循环,然后自由地、无所畏惧地去持续探索和创造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