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确定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纲要》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贯穿到道德建设各方面,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
第一,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中国梦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
富强这个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持续增长,而且意味着制度的合理化提升,更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与我们全体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高度契合的,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民主,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可靠政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从其作为理想诞生之日起,就同民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争取民主、建设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的必然进程和奋斗目标,强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列宁也强调民主对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则进一步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第三,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特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精神的丰富和思想的进步。它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统阐释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文明是一个国家之精神风貌的展现,是国民整体素质的凝结,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人的文明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求:“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四,和谐,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生前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曾先后5次前往看望。有一次,二人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先生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季老指出,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是和谐社会的新层次,即精神面貌和谐、道德和谐。和谐社会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宽裕的社会。但是,即使处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的精神、思想不健康,那么,这样的社会还不能算是完全的和谐社会。所以说,如果没有人的内心和谐,和谐社会注定只是表面的或低层次的。
季老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内心和谐,而且强调了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断强调,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健康、和谐。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针对社会层面提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
第一,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追求自由是人类的永恒课题。有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和追求自由的脚步。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从自然、他人和自身奴役中逐步获得解放的历史。
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自由,在政治上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自由言论、自由行动、不受限制的权利。一般来讲,自由有三种表现形式: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行为自由。
从哲学层面讲,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改造。自由是对各种规律的掌握。越是掌握了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自身的规律,就越自由。
自由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第二,平等,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各领域享有同等权益,履行同等义务的理念、原则和制度。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平等反映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对比状况,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也是人类向往的理想价值。
在当代中国,平等,就是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享有平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发展。
平等是人类普遍向往的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人们友好相处的必要前提。
平等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规定男女之间、各民族之间都是平等的。
平等主要是权利的平等,不是先天条件的平等,不管你性别如何,出生家庭如何,大家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
一个平等的社会,一定是让每个人不受歧视的社会,是在公平的规则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社会,是人人都能享受基本公平服务的社会,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社会。
第三,公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公正,即公平正义。《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公正”与私相对,即不偏不倚、正直,没有私心。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社会最敏感的中枢神经。公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要大力弘扬公平正义精神,努力使社会成为一个公正的社会,使公正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成为评价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基础性尺度和准则。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公正为己任。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本质而言,自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功能定位无疑更加具有‘目的’的意蕴。社会公正的功能之所以定位于激发社会革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首要原因在于社会公正是激发社会革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革命而革命,也不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第四,法治,是守护心灵的最后防线。法治是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法治社会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可靠保障,是守护心灵的最后防线。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要求全体公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个人层面提出的公民个人的道德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第一,爱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千百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就能共抵外辱,共克时艰,就会形成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国,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力量源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源于爱国这一巨大的力量源泉。
1950年,身在美国的华罗庚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便放弃了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毅然决定带领全家回国。在香港,他发表了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之为“人民的数学家”。
第二,敬业,是承担职业道德责任的具体体现。在任何一种职业活动中,无论是谁都必然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并保持着各种联系。由于这些联系,便形成了种种特定关系,又由这种种特定关系产生出诸多义务。凡与自己本职工作有关的义务就是职业义务。为保持并发展已形成的或将要建立的一系列联系、关系,就必须自觉地担负起对社会、对他人负有的使命、职责和任务。也就是说,必须自觉地履行应尽的职业道德责任,而敬业恰恰是从业人员承担职业道德责任的具体体现。
从业人员承担了职业道德责任,他就会在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以饱满、激昂的斗志,善始善终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他就会在从事职业劳动的过程中,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埋头苦干,真心实干,精益求精,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如此一来,他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出色,做得更为成功。
第三,诚信,是各种职业道德的精髓。诚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踏入社会、扎根社会的通行证,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资本。
个体品德的修养首先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所谓“诚”,首先是“毋自欺”,不自欺欺人,而要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人如果做不到对自己真诚,其他一切品德的修炼都无从谈起。可以说,诚信所达到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修德所达到的高度。
“人无信不立”,讲诚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诚信的原则都是人在行为选择中需要遵从的第一原则。
“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它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
因而,一个人只有首先对自己诚信,才能自立、自信;反之,必然导致“自欺”。自欺的人也必然会欺人,这样一来,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难以建立。
正如古人所言:“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信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各种职业道德的精髓。一个不具备诚信品质的人,将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将无法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最终会被他人和社会所唾弃。一个真诚而讲信用的人,自然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青睐。
第四,友善,让世界充满阳光。友善,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生活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友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有一句名言:“友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这句名言生动而形象地道出了友善的价值功能。没有友善的世界是一个黑暗的世界;没有友善的社会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趋于紧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既有来自社会竞争加大压力增加的因素,也有来自价值观多元差异性增强的因素。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友善价值观的确立,能引导人们把竞争者看作是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战友,而非你死我活的对手。不仅如此,友善的价值观,还能引领人们以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价值认同,在工作生活中求大同存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