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关于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它集中体现在“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等方面。

1.倡导共产主义道德

《纲要》提出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确立了高层次的道德目标。高层次道德目标的确立,非常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因此,新时代道德建设从现阶段的实际状况出发,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留在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因此,必须“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必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共产主义道德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过渡这一历史的发展方向”,它体现的是我们社会中的党员干部、先进分子,为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站在时代的前列,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2.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纲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并反映出新时代公民道德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1956年11月17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对他们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这样的回答:“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57页。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未来,都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人生最高追求,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人生最高追求。

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又是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已经开始向革命队伍中的人民群众大力推广这种高尚的道德。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纪念张思德烈士所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便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0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强调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3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94-1095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用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打败了用飞机、坦克、大炮等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带到了全国,使得它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所以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还因为“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公民道德的集中体现。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因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其社会道德的本质是为剥削阶级服务,一切服从剥削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维护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求全体公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这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本质。

3.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一个社会价值目标和精神原则的确立不是随意的主观断定,它是社会内在本质要求的必然。集体主义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

第一,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反映的道德,必然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相适应。在我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原则的实现创造了现实的基础;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的政治制度,这一政治制度为集体主义原则的实施提供了直接的政治组织保证;而且以一定社会主义觉悟为基本特征的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为集体主义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第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集体主义的观念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人不能科学地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关系变革的实质和特点,对集体主义的存在产生了怀疑,甚至否认集体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主经营原则,其发展的动力是个人利益的追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还有人认为,既然实行了以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动力的市场经济,集体主义原则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非是互不相容、相互对立的。

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但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这一集体主义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并没有因此而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肯定了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但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论是其内在属性,还是它的运行机制,都蕴含着集体主义原则。

市场经济的主体虽然具有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独立自主权利,但这种权利的行使必须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决不允许用这种自主权利去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运行,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必须以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来予以引导,使其纳入到社会主义的轨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人们的功利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得到增强,这些意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吻合的,是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但是,它们必须是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价值原则的引导下才能发挥这一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正确的价值原则的引导,其“功利意识”“效益意识”就可能导致单纯追求金钱的拜金主义;其“竞争意识”就可能导致为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其“自我意识”就可能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从而导致以权谋私、贪污腐化、道德沦丧,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不能否认集体主义的价值作用,而更需要用集体主义的原则来铸造一种凝聚力、向心力,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正确、健康地向前发展。

集体主义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原则,其重要的职能就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而各种利益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正确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真正实现,有助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

我们这里所讲的集体利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社会利益是一种集体利益,企业、部门、学校、社区、乡村共同体的利益,也都是不同的集体利益。我们这里所讲的个人利益,指的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活、发展的一切需求及其满足条件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是说,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和保证;个人利益又是集体利益的基础和归宿。当然,我们说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这并不是说,集体就等于个人,集体利益就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集体利益是每个集体成员利益的有机结合。集体利益代表了每个集体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经济发展了,广大公民的个人利益才能随之增长,其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这就决定了集体利益必然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5—176页。

在强调并保证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并依法保护公民个人的正当利益。

作为调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要求社会或个人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又要求社会必须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并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真正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践中,曾有一段时期出现过忽视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和发展社会集体利益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现象,甚至将个人利益当作“个人主义”来加以大肆批判,从而造成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对立,严重挫伤了广大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此,邓小平同志分析得非常透彻,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整个社会的拨乱反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但是,在纠正以往的偏差时,又出现了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而置集体利益于不顾的现象。这就又从个人主义方面再次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一些人无视党纪国法,为了一己之私利,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大肆欺诈蒙骗,中饱私囊。从而不仅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也从根本上损害了个人利益的真正实现。

实践证明,任何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开来、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1页。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关心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并依法保护公民个人的正当利益。而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

有位哲学家问他的学生:“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学生们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后来老师告诉他们:“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

这个答案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形象地说明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说明了“集体”的重要性。孤零零的一滴水,风一吹,就会干涸;土一吸,就会无影。而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它的生命就会永恒了。

实际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也像这一滴水与江、河、海洋的关系一样。正如雷锋同志所说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事实也正是如此。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文明,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社会的力量。因此,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4.以“五爱”为基本要求

“五爱”,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道德建设对每一位公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第一,爱祖国,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规范中最神圣的要求。

爱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好的道德传统,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人们对祖国山川物产、疆土资源、优秀历史传统和绚丽文化艺术的无限珍爱;是对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命运的深切关注;是对祖国经济、科学、文化健康发展的由衷渴望;是对外来侵略的刻骨痛恨和坚决反抗;是愿为祖国的独立、统一、繁荣、富强而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

爱祖国,是每一位公民高于一切的美德。正如徐特立先生所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一个人可以失去金钱,可以失去事业,可以失去家庭,甚至可以失去生命,但唯独不可以失去祖国。“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第二,爱人民,是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核心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把爱人民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规律。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确,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热爱人民,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规律。

把爱人民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而这一初心和使命坚守完成的前提,就是要爱人民。只有热爱人民,才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三,爱劳动,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把爱劳动作为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是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的。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劳动是社会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形成了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产生了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可以说,人类道德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与人类劳动的历史状态相适应的。正如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论“渺小”的人及其伟大的工作》中所说的:“在重视劳动和尊敬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可见,劳动对社会和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因此,对劳动的态度就成了衡量每一位公民道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准尺度。

说到劳动,也许有人不以为然:“劳动不就是干活吗,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实际上,不能把劳动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干活。干活只是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它的全部。劳动有着丰富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自身”。

对待劳动,不同思想境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贪图享受者,把它看作是痛苦,当成是折磨;有识之士则把它看作是幸福,当成是锻炼。毫无疑问,前者走向了没落;后者走向了成功。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左拉所说:“凡是不劳动的人,必然会消灭,必然会变成无用与妨碍的东西,被人抛弃,必然会把位置让给必要的、不可缺的劳动者。”

第四,爱科学,科学能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道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力量,不仅是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也是人们获得精神解放、推动道德进步的重要工具。

科学,鲁迅称它为“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高尔基则教导我们“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该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积极投身到科教兴国的事业中去,这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热爱科学,科学能为人类造福。这正如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所说:“科学不但能给青年人以知识,给老年人以快乐,还能使人惯于劳动和追求真理,能为人民创造真正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能创造出没有它就不能获得的东西。”

我们应当热爱科学,科学能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研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劳动。它需要有无畏的探索精神。“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它需要有顽强的攻关意志。“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的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蛎珠。”它需要有求实谦虚的工作态度。“科学不能丝毫虚伪,它排斥违背事实的众口一致的俗说。”因此,凡是投身科学事业的人,就必须培养自己无畏的探索精神,锻炼自己顽强的攻关意志,确立求实谦虚的工作态度。如此一来,他的道德情操就会更为高尚。

第五,爱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爱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道德要求的社会价值选择。它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方向和前途,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前赴后继进行了无数的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是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拯救了中国,使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6月30日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坦诚地谈道:“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讲话,更加深了我们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7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出了第一台“解放”牌汽车,把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长江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蘑菇云腾空升起,“东方红”乐曲绕太空;人工合成了胰岛素,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18日。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所以,我们要爱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