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华的礼仪之争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为了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他希望同清帝国建立经常的贸易关系。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正式派遣了以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斯当东男爵为副使的庞大使团,以祝寿为名,载着送给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贺礼访问中国,顺便讨论以后两国的商务利益。
马戛尔尼使团经过九个月的航程,终于在1793年6月21日到达中国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广东地方官紧急用快信向皇帝报告了使团到达中国的消息。信中讲英吉利夷人是为给大皇帝八十万寿叩祝和进贡而来的。消息传到皇宫,乾隆皇帝格外高兴,命令沿海各省督抚做好接待工作,并且对接待规格作了明确的规定。接待规格很高,到达地一般都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接待,使团到登州府时,即由知府上舰拜会;到达天津时,天津道台、直隶总督特地来会见。使团在华的一切食宿费用、领航员和登陆后的交通工具,均由中方承担。因使团成员不习惯中餐,还特意准备牛肉、面包及水果等。
但是,清朝从皇帝到大臣都是把英国使团人员当成贡使看待的,只因英使远道而来,高看一点儿而已。清朝官员把他们总称为“英吉利贡使”,礼品称“英吉利贡品”。但英使们不这样认为,仍称自己是“钦使”,乾隆帝对马戛尔尼自称“钦使”感到极为不快。可以说自双方接触后,就存在着礼仪之争问题。1793年7月25日,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大沽,徵瑞作为钦差大臣前往迎接,当听说英使欲以平行礼仪与清朝官员相见时,即决定自己不出面,而派出官阶略低的官员往见。他上奏皇帝时说,马戛尔尼以“品级自居”,自己“先行往见时,有失国体”,它预示着这场礼仪冲突即将开始。马戛尔尼使团由天津经北京,又继续到热河。
8月14日,乾隆皇帝就英使觐见礼仪问题向相关接待大臣作出明确指示,要求英使遵守“天朝法度”,不仅陪臣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使国王亲自来朝也必须行此礼,“不行此礼,转失尔国王遣尔航海远来祝釐纳赍之诚”。对于皇帝的要求,徵瑞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要求英使在他面前向御座做叩首礼,但并未成功。马戛尔尼只表示他可以按照面见英王的礼节觐见中国皇帝,不愿意执行中国礼仪。于是,徵瑞不得不把这种情况奏明皇上,乾隆皇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气,随即取消了原定于9月10日的觐见活动,同时减少了对使团成员的赏赐与供给,使英使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
9月11日,和珅代表清政府与马戛尔尼就觐见礼仪进行了最后一次磋商,表明了朝廷态度,双方都不愿因礼节分歧而破裂。据英人记载,乾隆同意了英使以英国礼仪见中国皇帝。的确,清廷允许英使在9月14日万树园礼节性的欢宴上行英国式礼节。1793年9月14日,马戛尔尼特使与部分随员在热河避暑山庄正式觐见乾隆皇帝,并参加了万寿庆典等宴会。
马戛尔尼使华所发生的礼仪之争,实质上是中、英之间为维护本国尊严的一场较量。当时英国已是西方第一强国,它是不可能向其他国家称臣纳贡的,而英国使团此行的目的,本来是借祝寿为名,寻求与中国建立对等关系。然而,清王朝仍将自己看成是雄居天下的“天朝上国”,仍然沿袭着传统轨迹,完全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正处于向全世界扩张势力之时,在还不完全了解清帝国实力,尚没有正式交锋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使团的访问,以国书的形式,向清政府提出要求。而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不可能得到清廷应允的。
马戛尔尼使华期间,双方由于觐见的礼仪问题以及英方提出在京设立领事、开辟中英贸易等问题,发生了许多不快,最终导致英使无功而返。
礼仪之争显然成为当时中、英交往的一个重要障碍,其背后恰恰是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冲突。其后的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也是由于在觐见嘉庆皇帝的礼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最终清政府取消了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