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门被开:鸦片战争
1840年的中英战争,是由鸦片贸易问题引发的战争,所以习惯上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的实质,是早已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了本国工业资产阶级扩大工业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急于向外扩张,而与闭关锁国的古老封建国家中国所发生的战争冲突。由于当时清王朝的贸易体制是垄断经营方式,并没有形成面向世界的与西方相适应的贸易制度,这是两者必然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再者,鸦片贸易本为清王朝所禁止,所以,英、美等国商人采取了非法走私的不正当贸易方式,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谋取高额利润。这种被禁止的、通过走私而输入的大批量鸦片,已对中国产生了实质性冲击,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使国内银价上涨,经济秩序紊乱;吸食鸦片戕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军人吸食鸦片还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低下。银荒兵弱关系到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大计,不可能不采取严行禁止的措施。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集中销毁不法外国商贩手中的鸦片,从而使中英冲突白热化。英国决心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英国想打开中国大门的想法,早在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时就已付诸实施了。之后又有1816年阿美士德的使华。本章从马戛尔尼使华讲起,可以看出,企图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一贯做法。尽管当时由于“礼仪之争”问题,无论是马戛尔尼还是阿美士德,均不受清廷待见。从当时的情况看,即使英使按照清廷的礼仪规则行三跪九叩首之礼,清廷也是不会按照英国的想法进行通商的,所以他们的命运注定是无功而返的。
在鸦片战争前,英国对华贸易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这当然是无法满足英国的商业要求的。“怡和行”是广州十三行中的代表,它的发迹是与垄断贸易联系在一起的,其兴衰也是如此,从中可以大致窥见当时的贸易情形。
由于鸦片走私使内外商人获利丰厚,导致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境内,造成了严重社会问题,清廷内部围绕着鸦片“禁”和“弛”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当时,禁烟派的观点更符合清王朝国家治理的需要而被采纳,林则徐被派往广州查禁鸦片。另一方面,英国殖民者早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战略,这次由于林则徐在广州厉行禁烟,“损害了”英国商人的利益而获得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英国为了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经过了充分准备。不仅有前期的情报收集,还经过议会下院的讨论,并通过报纸舆论的宣传形成了上下共识,最终派出了最先进的战舰,并主动挑起战争。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的前线将士奋勇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军事大员关天培、葛云飞、郑国鸿、江继芸、裕谦、祥福等皆为国捐躯。然而,前线将士们的浴血奋战,终究扭转不了整个战局的发展态势。最终,清王朝战败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廷战败,封闭锁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解体,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鸦片战争的失败,引发了部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崛起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群体,产生了一批介绍、研究域外事物的史地著作,其中以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最有代表性,推动了先进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进程。
法国彩色画报中亚历山大所绘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画
马戛尔尼进献的火枪
林则徐等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
中英《南京条约》抄本(局部)
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示意图
1842年11月12日刊“复仇女神号”运输船炮击中国战船(《伦敦新闻画报》)
早期广州十三行商馆
香港岛开埠图
19世纪下半叶的澳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