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如果说人类的社会关系是一张巨大无形的网,那么社会责任就是这网上的网结,社会的和谐安定和良性运行依赖于整个网络的稳固和协同。社会责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日益具体和明确。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人应有的道德品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社会责任品质也犹如璀璨夺目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朝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是对古人社会责任的生动写照,描绘出历史上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品质,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责任的紧密相连。孔子的“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指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爱护晚辈是为仁的根本,这是为人处世之道之根本,也是个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可谓朴素之中现大义。
社会责任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016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是新时代人的发展需求,也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品质培育的重要任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指出了中国学生的社会责任,即“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