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品质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论题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论题缘起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社会责任品质作为个体的基础性道德品质,其研究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个体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1.社会责任品质是个体基本的道德素质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山东曲阜时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个体的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中,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人的责任是绝对的。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既要对决定他的社会环境负责,也要对影响他自我负责的一切社会条件负责。[3]“人类基金会”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于2001年12月在法国里尔市主办了第一届全球公约大会,会议通过了《人类责任宪章》,并将构建“多元、尽责、协力”的世界作为重要的伦理目标。个体作为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健康发展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只有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正如马克思主义有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所言,个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会议明确提出:理想、责任感、自主精神、坚持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4]英国的米尔恩在论证文化多样性中的共同性时,认为有九项道德原则是所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九项道德原则是行善、尊重人的生命、公正、伙伴关系、社会责任、不受专横的干涉、诚实的行为、礼貌和儿童福利。[5]如果个体不以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方式负责地生活,那么国家就无力提供足够的保障措施来顾及每一个人;如果个体不注重节约资源并使用循环再生产品,国家就无力去更好地保护环境;如果个体普遍缺乏正义感并逐渐对差异性失去宽容,那么创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的理想就会倍加艰辛。因此,社会责任品质作为具有时代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道德品质,是新时代个体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2.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面临严峻挑战

从世界视角来看,进入21世纪的人类正面临着诸多危机,如人类繁衍面临的环境恶化所产生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和世界市场造成的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个体角色责任弱化所产生的道德危机等。人类面临的重重危机使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也面临严峻挑战。第一,个体的社会责任担当的危机。当科技主义开启人类启蒙的大门,人类社会步入到现代文明,工具理性便被奉若神明,统摄着一切领域。人们分享着科技发展与财富增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进步,却没有对人的社会责任投以热情的目光,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的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与道德的缺失。现实的境遇,使我们面临着个体的社会责任担当的危机。回归本国,古老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观念正误杂陈,是非真假难辨,经济转型期给传统的道德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一个全新的中国,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尚未确立,缺乏工具理性和忽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并行存在,使得社会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6]此外,新媒体的虚拟性也削弱了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诚信意识缺失,公德行为失范、非理性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屡屡发生。第二,国家中心治理下的个体社会责任式微。与西方内生现代化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过程不同,外生现代化的紧张和矛盾凸显了从上而下产生的艰难调试。在国家中心治理的模式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外力推动下,失衡的社会环境使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所面临的困境尤为凸显,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也处于动荡之中。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作为标志着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道德品质,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国家中心治理模式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个体社会责任的式微。第三,公共危机挑战下的社会责任风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然而,伴随着由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熟人社会”滋生的差序格局所培植的利己主义和消极民俗并未消解,而陌生人社会所强调的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也并未增强,个体在社会责任品质方面表现出了诸多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公共产品肆意破坏、社会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利用无度、社会秩序混沌失序等现象都折射出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堪忧。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生态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呼唤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彰显。因此,迫切需要对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

3.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需要理论指导

思想决定行动,没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对个体进行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丰富个体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加强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情感,坚定个体的社会责任意志并激发个体社会责任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责任品质是人类社会对个体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在教育目标上过于理想化,缺乏具体化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又缺乏氛围营造和实践互动以及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偏差,这些因素都使得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伴随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社会的兴起,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在探寻个体社会责任与伦理精神变迁轨迹的基础上,在深化已有成果及总结时代特征的背景中,才能为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更准确地洞悉社会责任品质形成的过程及规律,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社会责任品质的历史特点及时代特征,才能更加科学地总结出社会责任品质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社会责任品质的认识。当前对于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体的社会责任感两方面,对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研究较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本质上属于一种情感,易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而社会责任品质作为有认知基础并且受稳定的道德价值观支配的道德品质,是责任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化,是个体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因此,本书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培育目标及形成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这有利于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道德治理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本书以“社会责任品质”的基本概念为逻辑起点,以个体责任失范的现实表征为问题意识,以社会责任品质的形成路径为研究目标,力求对已有的认识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并深化“社会责任品质”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探寻坚实的理论依据,找寻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责任品质形成的有效路径,以推动该研究领域的进步。

(2)可以丰富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的理论。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活动,这种合规律性应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本书围绕个体责任失范风险、社会责任品质的影响因素及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目标,辩证、逻辑地探讨了现代人的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理论。在参考和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中国特色人的发展理论的建构,着眼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着眼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现实思考,紧密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质量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与社会成员社会责任品质现状之间的矛盾,采用多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对个体的社会责任品质培育目标与形成路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究,从而为促进该领域理论的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2.实践意义

(1)揭示当前社会责任品质存在的问题。社会责任品质是现代人的道德自觉,它绝不是简单地把某种现成的思想或行为标准外在地灌输或强加于个体,而是个体以生活世界的需要为根据,进行自我规范与自我发展的道德品质。本书观照现实,结合新时代的背景,立足于新时代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应然、实然和必然,以辩证的思想分析新时代个体社会责任品质的现状,揭示新时代个体社会责任品质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揭示出导致问题的各种因素。研究将为解决新时代社会责任品质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2)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水平。社会责任品质的探究应当落实到个体的社会生活中。本书将在揭示影响社会责任品质形成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层次分明、实际有效并与中国法治相协调、与中国优秀道德传统和文化相承接的社会责任品质的培育目标与形成路径。本书对于提高现代人的社会责任品质的水平有较大的参考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