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生态移民所面临的问题
人口的迁移成功地解决了贫困与生计问题,但是要使移民融入新的社区,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第一,稳定的非农就业是移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进入新的移民区以后,移民的土地面积减少,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在移民以前,他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为4.91亩,而在移民以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为1.68亩。尽管耕地的条件改善,但是土地产出不足以维持移民的生存;而且在移民以后,他们原有的一些生计活动,如放牧和打柴全都停止,这减少了他们的收入渠道并增加了他们的支出。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移民2011年的人均收入为5800元,这比移民之前增加很多,但是比黄河灌区的人均收入要低20%左右。
大部分移民都获得了土地,但是由于土地面积比较小且是新开垦地区,地力需要培养,所以这些土地只是给移民提供了最低的保障,并不足以维持移民的生计。从原来山区广种薄收的旱作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移民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一些移民村,土地交给企业代为耕种,移民无须耕种自己的土地,农业已经不是移民的主要就业渠道。移民要增加收入就需要增加非农就业。尽管移民村距离城市较近,为移民打工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移民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因而其工资收入通常比较低。
提高移民的非农就业还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总的来说,西部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往往更多地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单位资本所吸收的劳动力就业低于轻工业。如果我们将宁夏与广东和江苏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区别。在广东和江苏,每万元工业产值的就业人数分别为0.10和0.08人,而在宁夏只有0.05人(见表0-4)。与此相关,在广东和江苏,在工业中就业的人数都远远超过了农业和服务业,而在宁夏,在工业中就业的人数很少,大量的劳动力还滞留在农业或水平较低的服务业。这是限制移民在非农领域稳定就业的外部因素。
表0-4 宁夏、江苏、广东三省区每万元产值的就业人数比较
第二,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问题将是制约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态移民减轻了南部山区的环境压力,黄河灌区大量荒地也得到了治理,这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宁夏全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主要依靠黄河的水资源,如果没有有效的节水措施,就会造成水资源的矛盾。首先是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发展,居民生活用水量会大大增加,这将会与生产用水形成矛盾。其次,随着宁夏工业发展,特别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业用水的数量会明显增加,在国家分配给宁夏的黄河水量不变的前提下,工业用水数量的增加必然要减少农业用水,那么依靠黄河资源的生态移民也会受到影响。现有的移民模式仍然要高度依赖黄河水资源,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的移民,农民进入川区以后仍然主要依赖灌溉农业,黄河的水资源仍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人口迁移对川区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是需要警惕的。有研究表明,在移民区已经开始出现土地退化的现象,一些地方因为引水灌溉而出现土地盐碱化,也有一些地方因为土地开垦而出现土地沙漠化。比如红寺堡在1999年以后所开垦的9.46万亩土地中,就有2.4万亩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文娜,2009)。我们的调查也表明,在移民以后,有更多的人感觉到了沙尘暴对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生态移民有助于恢复南部山区的生态条件,但是由于人口集中,土地开发和水资源消耗都会对移入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水资源也是引起社会矛盾的一个诱因。调查发现,由于移民的土地资源紧张,一些地方出现私自开荒的现象。开垦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致使原有的用水指标严重不足,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群众撬口抢水、霸水、偷水现象经常发生,因灌溉问题而产生的纠纷不断,甚至出现群殴现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
第三,标准化的安置方式难以满足移民的差异化需求。政府对移民制定了统一的操作模式,包括住房、耕地分配和各项补助标准,但是各个家庭的条件不同,移民的需求也是多样的,统一的标准无法满足移民的多样性需求。
第四,未来生态移民的搬迁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接近七成的移民是愿意服从政府安排进行搬迁的,但仍有30.9%的移民不愿意搬迁。不愿意搬迁的移民多是不满意移民安置区环境,尤其是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规划中县内安置的2.84万户、12.11万人,因多数县内安置地自然条件差,移民搬迁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只有30%的移民愿意迁入政府规划的迁入地,但前提是迁入地条件要优于迁出地。不愿意搬迁的村民90%以上准备分别采取“拖延”“抗拒”“抬高补偿”等方法应对,50%以上准备在其他村民都搬迁走的情况下,拖延或抗拒三年以上。不能整村搬迁也将拖延搬迁进程。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移民局要求,对于单人单户、60岁以上老两口及2009年12月31日以后分户的新户不予搬迁安置;另外,对不符合搬迁条件的,长期居住在移民迁出区且没有固定工作的非农户、鳏寡孤独等特殊人群也不予搬迁安置。目前,各移民迁出村均存在以上两种情况,且所占比例较大。
第五,社会管理有待创新。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的移民,因此政府在移民社区的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对如何发挥社区自我管理的的作用还关注不够。在移民的过程中充满了利益冲突和博弈,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在这方面特别需要移民社区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但是移民社区的基层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很弱。比如课题组在红寺堡调查时发现,大多数被访问的移民认为“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差”,甚至认为“基层干部缺乏诚信”,许多被访者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会选择越过基层组织向更高级政府表达诉求”。移民社区是新建的社区,社区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缺少社区传统,社区成员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基层组织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但是现在基层组织的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正是由于移民社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大量的社会纠纷都需要政府出面解决,这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且不利于社会稳定。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移民所面临的第一位问题是发展资金问题(见表11-6)。尽管在迁移过程中政府提供土地,且提供了住房补助,但是移民家庭在搬迁过程中也支出了大量资金,如每个移民家庭需要自己支付近2万元才能获得新的住房。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比较大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在搬迁以后,农民原来低成本的旱作农业被高成本的灌溉农业代替,再加上进入新社区以后各项新的支出,因而支出迅速增加,大多数移民感觉到资金困难。
移民感觉困难的第二位问题是收入。随着政府对移民支持的加强,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认为收入低是他们主要困难的人数在减少,比如1997年以前的移民有超过20%的人感觉到收入低是他们最大的困难,但是到1997年以后,只有5%—7%的移民感觉到收入是个严重的问题,这说明移民的收入在稳步提高,但是移民的收入仍然低于川区原住民的收入。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住房也是移民反映比较多的问题。因为所有移民家庭都是按照统一标准建设的住房,人口比较多的家庭就会感觉住房紧张,特别是有些3代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较小,不能满足家庭的需要。整齐划一的移民房屋建设有利于移民的规划,且可以避免因住房多样化可能引起的社会矛盾,但是这种格局经常无法满足移民的多样性需求。
此外,县内安置的移民和劳务移民的政策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县内安置的移民,其综合条件要比进入川区的移民差,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受城市辐射影响的作用较小。因为劳务移民没有土地和住房的产权,所以移民积极性不高。
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移民社会稳定,并与川区同步发展,就不能就移民问题谈移民问题,应使移民成为发展银川区域经济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