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太平洋国交讨论会时期(1925~193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相继召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诸列强根据自身力量对比重新调整国际关系,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为避免世界大战再度发生,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成立。而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之外,一批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欧战结束之初,对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问题,具有和平主义、理想主义特征伍德罗·威尔逊(Woodraw Wilson)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曾盛行一时,甚至国际联盟也体现出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成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鼓吹者对于国际事务的看法,亦多带有一定和平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特征,他们反思战争的破坏性,冀望通过加强各国民间交流,以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战之再次发生。
此时期,在太平洋交通枢纽夏威夷,出现了数个关注太平洋问题、以“太平洋”冠名的国际组织。其中,成立最早的一个组织是泛太平洋联合会(Pan-Pacific Union),该组织于大战结束前的1917年宣告建立,不过直到1920年初,它才因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包括泛太平洋科学会议、泛太平洋教育会议等)而开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该组织注意吸收各相关国家政府官员为会员,因而具有一定的半官方色彩。1925年,同样在夏威夷成立的另一个国际组织——太平洋国际学会,则是一战后亚洲太平洋区域存在时间较长、影响也较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该学会虽于1936年将总部搬到美国本土大西洋西岸的纽约,但其关注重心并没有发生变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宣告结束之前,它一直是太平洋区域一个十分活跃的国际组织。它所主持或资助的大量有关亚洲太平洋问题的研究,使其成为同时期此领域最具声望的学术团体之一,每两年或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会议更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相关国家的政府、社会团体、民间人士,以及国际联盟等其他国际组织的关注。
太平洋国际学会在美国、中国、日本、英国等国所建立的分支的发起人及早期的会员,其中很多人都曾目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曾出席或者近距离观察巴黎和会或华盛顿会议,或曾参与国际联盟及其他政府、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创建。
然而,这一国际组织最初只不过源起于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一次集会计划,数年后,当会议结束之际,各国与会者才决定建立一个永久性组织。若单从这点来看,太平洋国际学会的诞生似乎又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