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里浩秋
前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了对此进行纪念,11月5日、6日在神奈川大学召开了题为“辛亥革命与亚洲”的研讨会。该次研讨会的召开,得到了中国史学会、清华大学的各位学者的支持,同时也有不少日本研究者参加。该次研讨会上,参加者人数超过了1200人,许多研究成果在此得到发表,同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书即在该次研讨会上作过报告的研究成果的汇总。
该次研讨会首先由主办方神奈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史学会的各位负责人分别致词,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入江昭发表了特别讲演,之后是20多位参加者的研究成果报告,最后由日中产学官交流机构理事长福川伸次发表讲演而结束(具体的日程请参见书后研讨会日程表)。在本书中,因篇幅所限福川先生的讲演记录不得不割爱而未收录,另有一名报告者的文章因为特殊情况未收录之外,其他均按当日发言的顺序而全部收录在内。这样做的目的,是意欲把会场当日热烈的气氛再现给各位读者。当然,各稿件在研讨会后都请作者重新过目并做了修改,我相信通过这层的工作,这些文章会更加凝练、更添神韵。
下面是神奈川大学为该次研讨会所写的意向书。
辛亥革命的爆发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由此诞生。辛亥革命的发生,到今年恰逢百年。从去年开始到今年,中国以及日本召开了诸多的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这是有其缘由的。
日中两国长年的交流,在明治维新前后迎来了一个大转机,许多日本人到中国谋求工作,也有许多中国人来到日本。此后两国产生了外交上的摩擦,日清战争的发生就是其中最大的事件。
然而,此后两国之间的人员的交流也并未间断,到了20世纪初期,为了谋求新知识和新技术,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陆续来日本留学。其中一部分有革命自觉的留学生,或是为了支持孙中山、向民众宣传革命的必要性而中途回国,或是留在日本最终完成学业、回国后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此外,也有一部分日本人认为清朝已经失去了统治能力因而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一些日本人认为中国应该在日本的影响下进行改革。
当日本人开始关注清王朝的去向时,辛亥革命爆发,而后中华民国成立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非常关心此后该如何发展日中两国的关系。
其后的日中关系是如何发展的呢?辛亥革命数年后,日本政府为了取得超过欧美列强在中国的更多特权,迫使袁世凯政府承认了《二十一条》要求。从该事件开始,中国两国的摩擦和冲突逐渐扩大,直至满洲事变发生、日中战争爆发。
在21世纪的今天,日本和中国在经济关系方面,其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政府间的外交关系却不时产生对立,很难说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关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迎来了辛亥革命100周年。
此前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重点都放在了对革命运动的事实关系上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研究开始关注有关辛亥革命过程中各种社会现象。在100年后的今天该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呢?我们认为今天已经具备了某种条件,可以把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予以发表并进行讨论。
正在此时,我们接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的邀请,并通过清华大学的介绍得到了中国史学会的支持,最终决定由神奈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史学会三方共同主办一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研讨会。题目最终确定为“辛亥革命与亚洲”,不仅是因为这次研究的视角是辛亥革命本身与其周围的社会现象,还因为我们希望本次的研讨会可以成为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当从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的视线来看辛亥革命时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次研讨会有许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研究者参加,也有许多日本研究者的参加,我们相信本次研讨会一定会硕果累累。
如上面神奈川大学的意向书所述,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上述众多参加者的支持,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辛亥革命及日中关系的高度关心。这是三家主办方共同合作的结晶,也是在从日本各地赶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报告者的支持下才完成的。会后,我们多方准备以期尽快把研讨会的报告集予以出版,但实际进展状况不如人愿,一年多以后才终于出版了本书。
去年(2012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本该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里,发生了动摇两国外交关系之基础的外交事件。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此时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邦交正常化40年来的两国关系,继而对近代以后的历史进行充分的回顾。在此种背景下来看,本书无疑是凝聚了深刻的问题意识在内的。衷心希望它能得到读者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