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王”让孩子不再咳痰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肺炎根在痰,不在炎

记得在一个深冬的早晨,我刚开诊,一个孩子的妈妈焦急地抱着孩子跟我说:“王爷爷,我家宝宝一周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肺炎,打了一周的针了,现在孩子还是发烧,咳嗽得厉害,痰特别多,还咯不出来,尤其是晚上,听着孩子一声声的咳嗽,把我和孩子爸爸心疼得不得了,这可咋办啊?快救救我家孩子吧。”

我从医几十年,在门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家长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现在很多家长,一看到自己家孩子发热、咳嗽、流鼻涕,就会抱着孩子去医院或者当地诊所打点滴,对于感染重的孩子,静点抗生素是有必要的,但是一有“风吹草动”,就想着“鸣鼓作战”,调动大部队去“抗炎”,我想是没必要的。老百姓一提到“炎”字,就想到“两个火”,那就去诊所打抗生素吧,长此以往,孩子的免疫力就会变差,正气不足了,就会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肺为娇脏,肺气不足,则生咳嗽、流涕;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发为咳喘等证。提到“肺炎”二字,家长可谓是心惊胆战,十分惶恐。肺炎,是小儿的常见病,被称为“儿童健康第一杀手”,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1岁以内婴儿的肺炎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说,防治小儿肺炎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初期,肺炎的表现和感冒有些相似,表现为发热、咳嗽,但是肺炎的进展相比感冒要深入一些。如果孩子的感冒控制不利,邪气会传变入里,即可成为肺炎。一般的孩子咳嗽是浅咳,再严重的话,会听到肺里有痰,比较湿的那种声音。患肺炎的孩子,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呼吸急促,鼻翼翕动,咯出的痰非常黏,痰声重,如果夜间发展的较重,孩子因为咳嗽重伴呼吸急促,缺氧还可能导致口唇青紫,面色苍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说,正确妥当的论治肺炎,十分关键。现在的家长,看到孩子有点咳嗽、流涕,就去打针、吃抗生素,这已经形成了普遍现象。通过几十年的临证经验,我认为治疗小儿肺炎,关键不在“炎”,而在“痰”。对于小儿肺炎的诊治,不只是单纯地用清热解毒法,去消“炎”。从中医的角度看,肺炎的致病因素,应首辨寒热。如果是肺热型,用一些苦寒清热法,可以收到良效;但如是肺寒型,就必须顾护阳气。如果不认真辨证,见“炎”就去清热、解毒,在临证中未必会收到良效。

中医讲:治病求本,审证求因。肺炎多为“痰”作祟,现代医学认为“痰”即是肺气道发炎所产生的一种分泌物,外观可见白痰、黄痰、黑痰、红痰等。中医对“痰”的认识有自己的规律,凡痰能见者都属于外痰,内痰多与肺、脾、肾等脏有关,外有诸邪,邪气伤肺,入里传到脾及肾,水津受挫,聚而成痰,痰之本在于湿,为水。无形之痰内走全身,转为内痰。可见在小儿肺炎的诊治中,祛痰是关键。中医治痰经验十分丰富,通过辨证论治,治法颇多,有清痰、温痰、消痰、泻痰、涤痰,还需与清热、治肺、治脾等结合。如果病情误治,留下内痰,变为伏痰,痰证不除,终为祸根。我认为,治疗内痰,必须以祛痰为标,益气为本,就是孩子的正气足了,痰证自除,应了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真言。本人研制的“益气固本胶囊”主要是使患儿恢复体力,力壮而能除伏痰之气,气顺痰消,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迁延性肺炎是急性肺炎治疗不利,或由素体不佳等因素导致。1973年,我在治疗迁延性肺炎时,观察70例,其中21例以痰论治,取得佳效。兹举一病例,金某,男孩,1岁半,于1973年4月4日就诊,患儿素体虚弱,常伴有腹泻,佝偻病明显。此次起病19天。得病后3天诊为“肺炎”,经用抗生素4天,不热,但咳嗽、有痰。又用另一种抗生素治疗5天,症状仍不减,大便又稀,一天多达3~5次。停药3天,症仍不减。遂就诊,患儿不仅痰多、大便稀、苔少、唇淡、脉弱,而且全身一派虚象。患儿家长诉,孩子都打了半个月的针了,炎怎么就是消不下去呢,咱们中医有啥抗生素吗?我对患儿整体检查后,迁延性肺炎的诊断已成。但是形体虚弱之状,提示患儿肺、脾、肾三脏皆虚,痰壅是主要矛盾,目前,无炎可消,消炎半个月了,正常情况细菌杀得差不多了,再抗就要抗人啦。中医讲有是病用是药,则病受之。无是病用是药,则元气受伤。小儿元气几何?我分析,该患儿病前见虚,病后仍虚。期间反复经三家医院治疗半个多月,可想而知,一般的细菌已经杀得差不多了,其中包括有益菌,这时家长还要求继续用中医消炎的方法去治疗,打这么多针,孩子的身体真受不了,孩子体质虚弱,这样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我告诉家长,孩子的病主要在“痰”,而不在“炎”。我用治痰的方法,佐用益气之法。处方:党参5克、茯苓5克、山药5克、太子参3克、沙参3克、芡实5克、白术5克、橘红5克、清半夏2克、贝母2克。水煎服,连服4日,症状大减,大便1日1次,不咳,少痰。前方又服8日,终获全功。综观本方,未见清热抗炎等品,治痰为宗,健脾、固肾皆治其本。

从本例病史可知,肺炎不在“炎”,而在“痰”,气已虚当急扶,治痰不可攻,气充痰自消!

下面简述小儿中药汤剂煎煮的方法:

●煎药工具

药罐、砂锅。

●浸泡

液体:自来水(加水量与药面相平)。

时间:30~60分钟。

特殊:先煎(后下)的药不用浸泡。

●操作

方法:先煎的药先煎煮30分钟,将浸泡的药加入先煎的药液中,继续煎煮,水量为超过药面1厘米左右(包含先煎的药液)。

火候:大火,开锅后变小火,大约30分钟。

后下的药:遵医嘱执行。

注意事项:煎煮过程中不断搅拌,切忌干锅。煎后将第一次药液倒出保存,然后再加水。水量超药面1厘米,继续煎煮,方法同上,煎好后将药液倒出,与第一次药液混合,剩余药渣倒掉。

●煎出药量与服药方法

6个月左右,一副药两次煎煮后剂量为70~80毫升。

1~4岁,一副药两次煎煮后剂量为150毫升。

5岁以上,一副药两次煎煮后剂量为300毫升。

以上均为一副中药服2天,一天3次。(6个月以内每次2~3毫升,7~8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