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锅庄特点
(一)“躬腰俯首”的西南传统锅庄舞
西南地区的藏族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探考藏族早期歌舞的线索,《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6年),居于西南的白狼、桀木等百余部落,曾向汉王朝奉献慕化归义乐歌三章(即“白狼歌”),疑是当时的民歌形式之一。后不少学者认为,“白狼歌”的某些词法与文法结构与现在的纳西族、普米族、彝族、藏族有不少相同之处。事实上,云南藏区传统舞蹈的律动、套路、歌词、曲调等与流传在西藏、四川、青海等藏区的舞蹈均有相似之处,属同源异流。传统的藏区歌舞随着民族的迁徙发生变异,在传承与流变中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
锅庄舞的流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藏高僧萨加•索朗坚赞编著的《西藏王统记》中记载了藏王赤松德赞在西藏山南地区建立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举行落成典礼时:“臣民们个个唱歌,欢跳卓舞,弹奏毕旺,毫不间断,天天如此。”其中“卓”指的就是锅庄,也意味着早在公元八世纪前锅庄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
图23 建塘锅庄
“锅庄”,是汉语对藏语“果卓”的音译,是圆圈舞的意思,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和程式规范。在当地,流传着一种解释,即“三个石头一个桩(庄)”,点着新的火种,架起新的火塘,成了一个新的家。火塘对于藏族意味着整个家庭和生存的希望。所以,认为锅庄舞意味着“家庭、家族、部落”的生息和繁衍。锅庄一般只在家族庆典(如婚嫁、新房落成、重大节日的团聚等)中跳,场地都在室内或院内。迪庆地区的纳西族、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会围着火塘跳锅庄。
中甸锅以庄“躬腰俯首”为主要风格特点,深沉厚重。歌词有一套固定、严谨的格式,多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形容生活中的事物。唱词也有一定的规律,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家乡”。
中甸锅庄舞随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变化加入了新的内容,有的颂玛尼经、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的颂扬英雄、勇者,有的表现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民风民俗。
(二)锅庄传说
中甸锅庄,舞步刚健、沉稳,歌舞同步。舞蹈时男女对歌,以歌带舞,有多少曲调就有多少舞蹈。舞姿始终保持躬腰俯首,在藏区锅庄中独具特色。关于这一姿态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然而在民间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米拉日巴的上师马尔巴有一天托了一个梦给他。梦中,上师对已经修成正果的米拉日巴说:“你已经创作了许多弘扬佛法的美好歌舞,你应当把它传遍世界各地。这是佛祖赋予你的神圣使命。”
米拉日巴说:“尊敬的上师,我非常乐意完成您和佛祖的使命,可是我应当从哪里走?到哪里去?”
上师说:“你一直向南,越过金沙江,就可以到达汉人的地方。你要把弘扬佛法的歌舞传给那里的众生。”
米拉日巴说:“弟子遵命。”
上师又说:“这神圣的使命,你必须完成,你要发誓!”
米拉日巴心想,我经过这么多年艰辛的修炼,对佛法的信念就如金刚一样坚定。于是他就对上师和佛祖许下誓言:“如果我不能完成佛祖的使命,就永远不能回到雪城的家乡,永远见不到我的母亲!”
米拉日巴醒来之后,拜别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将记录歌舞的经书装在皮口袋中,驮在马背上,便上路了。来到广袤美丽的建塘草原,米拉日巴向牧人问路,他们都告诉他,沿着硕多岗河就到金沙江南端的渡口了。看着眼前美丽的建塘草原,他不由地唱起了赞颂的歌曲,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蹈。建塘的牧人们看到他的歌舞,都要向他学习。米拉日巴说:“所有美妙的歌舞都在马垛子的皮口袋里。我奉上师和佛祖之命,要把他们送到汉地。我只有赶快完成使命,才能回到家乡,见到我的母亲。”他拒绝了建塘牧人们的请求,急忙向南赶路了。
图24 阳塘(小中甸)锅庄的脚步
来到金沙江的渡口,米拉日巴发现皮口袋空了。所有的皮口袋都被划破,里面的经书一路洒落。心急如焚的米拉日巴循原路捡拾着经书,又回到了建塘草原。
建塘草原的牧人们迷上了米拉日巴的歌舞,这样的歌舞,即使是从旁看一看,听一听,也会消除所有的疲劳和痛苦。原来,在他们的要求被拒绝后,一个冒失的小伙子悄悄割开了米拉日巴的皮口袋。他们捡回了遗落的经书,迫不及待地照着书本练习起来。当他们看到米拉日巴返回的身影时,都不好意思的弯下腰来,把头深深埋了起来。米拉日巴懊丧地对他们说:“你们就永远这样弯着腰低着头跳舞吧。”此后,中甸锅庄至今都保留着躬腰俯首的舞蹈特点。
对于中甸锅庄独特姿态的形成,民间也有“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之分,百姓不准在土司头人面前抬头挺胸,只能屈身弯腰,形成了低头弯腰的动作”等其他说法。
跳中甸锅庄时,舞者躬腰俯首,互相搂肩搭臂,腰部和膝盖伴随着连绵不断的起伏上下颤动,腿部前后摆动自如,蹦、跳、勾、跺,沉稳有力,舞蹈随着歌曲的节奏产生变化,舞步丰富。髋部的摆动使系在腰后的楚巴和彩穗腰带随节奏整齐的甩动,形成独特的美感,气氛沉稳而热烈。
(三)艺术形式
清·徐珂在《清禆类钞》中关于舞蹈的记载,大致可以窥探到古代锅庄的风貌。“跳锅庄为蛮民生而固有之惯技,故人人皆能为之。跳时,以酒一瓶置凳上,跳者互相牵手,环绕此凳,足跳口歌,违法不乱。跳须臾,即吸烟,故愈跳愈乐。或众男合跳,或众女合跳皆可,然以男女合跳尤为可观,以女歌一曲,男必和之,女所歌者乃相思之词,男所和者乃细谑之词。众女合跳,歌声尤悠扬可听。”
如今的中甸锅庄多与此情境相似,在百姓中普遍流传,大到八十岁的老人,小到五六岁的孩子人人能跳此舞。人们聚集在广场、旷野,林中空地,或围着家中柱子,携手围圆顺时针方向而舞。舞蹈时男女分别右手搭肩或扶腰。舞蹈动作的顺序、节奏、风格依所唱的歌曲而定,所唱之歌与所跳之舞在不同的场合有一定的规定,舞动时自娱自乐、稳而不乱。舞蹈时,男女双方会互相对歌,通常由男性领唱,男唱一段,女唱一段,然后男女一起合唱起舞。在节日或婚庆场合中,也会进行锅庄比赛,通常会通宵达旦。
中甸锅庄有新旧两种,传统锅庄又称“古锅庄”,藏语称为“擦尼”,新锅庄藏语称为“擦思”。传统锅庄“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赤祖德赞、赤松德赞)时期就已流传于中甸。“擦尼”程式严谨,歌词有一定的限制,舞步形式都较为古老,其内容较多地反映奴隶社会和原始宗教,带有浓厚的祭祀性质,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庙》等。跳“擦尼”时,有专门的歌词配合专门的舞蹈进行,其动作舒缓、稳健、古朴、庄重,多受宗教界和老年人的喜爱。
新锅庄“擦思”,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新编的歌舞形式,其歌词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舞步灵活多变、活泼清新,曲调较之“擦尼”悠扬而轻快。歌词内容有的反映生产劳动,有的赞颂爱情和美好生活。表演时,歌词内容和舞步都可以即兴发挥创作,不受限制。“擦思”多为青年人所喜爱,一般在“擦尼”之后跳“擦思”。歌词舞步可以大胆创新,不受拘束,随舞者发挥,具有活泼、浪漫、抒情的特点。
中甸锅庄除新旧之分外,还有大锅庄、中锅庄和小锅庄的区分;按照舞步可分为“郭卓”“枯卓”“帕卓”三类。“郭卓”意为走舞,“枯卓”意为转舞,“帕卓”意为模拟动物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