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民间风俗

(一)中甸婚俗礼仪

历史上,迪庆藏族的婚姻形式有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和一妻多夫三种形式。一夫多妻,通常指一个男子娶一家姊妹为妻,婚礼中明媒正娶一人,其他姊妹则逐渐同居为妻,几个妻子之间无尊卑之分,能和睦相处。旧社会藏区普遍存在的分地制,即每户一份地一份税,为稳定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藏族家庭选用这样的婚姻结合方式组建新的家庭,避免因子女分别成婚而导致的分家。若一家有几个兄弟,则为兄长举办婚礼,婚后主妇可轮流与其他弟兄同居,主持家务,抚育子女。在藏族家庭中,母亲备受尊重。

图21 建塘镇女子服饰

解放后,青年男女通常在节日和集会中寻找意中人,通过唱山歌、对唱情歌等方式表达情意,互换信物。男女双方在父母许可后,男方即可提亲。目前,家庭父母包办婚姻的形式也依然存在。

藏族提亲,求婚一方先请僧人或仓巴算命,若卜算结果满意,就请媒人前去说亲。说亲媒人带上洁白的哈达和醇香的青稞酒前去说媒。若对方父母收了礼物并回赠一条哈达,则表示应允此门婚事,若不应允就当面谢绝。说亲成功后,求亲方由近亲(舅舅或叔叔)带着哈达和礼品前往求亲、定亲。定亲仪式双方家庭共同举行,各自邀请本方亲戚参加。在藏族婚礼中,“婚礼歌”(藏语“芭例”)贯穿整个过程,成为婚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婚礼流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分别歌

新娘出嫁的当天早上,伴娘、喜官和送亲人员先到新娘家中喝早茶,用早餐。餐后由家族中长者(通常为舅舅或叔叔),对即将出嫁的新娘进行训导,内容多为“要孝敬公婆,爱戴忠诚丈夫,家政勤快”等,随后送亲人员和喜官代替新娘唱《要嫁妆歌》。喜官手捧哈达,新娘和伴娘随喜官顺时针绕家中柱三圈,新娘为家中点燃酥油灯,供于佛龛,祝福家人吉祥。此时,喜官带领送亲队唱《分别歌》,歌毕将哈达献于中柱的箭头上,新娘和送亲队就出门上路了,走到村口的时候要停下来唱离村歌。

2.途中歌

去新郎家的途中遇村、遇桥、遇河都要唱一些赞歌,例如遇村庄,队伍中的歌师要唱《过村调》,赞扬这个村的老人慈祥、年轻人能干,以及庄稼长得如何好等;遇山则唱《山神歌》,对山神顶礼膜拜,表达敬畏之意。

3.迎福歌

迎亲之日,新郎家要组织数十人的迎亲队,到离村子较远的地方等候。新娘家的送亲队到来,双方举行迎福仪式,送亲方唱迎福歌。歌唱完后,迎亲队中的迎福人,手捧哈达,身骑骏马,向送亲队问好“远方尊贵的客人辛苦了”,并高呼“央书(福分来了)!”随后调转马头飞奔回村。这时,送亲队部分人陪新娘留在原地,其余人策马追赶迎福人,直追到村中才可返回。迎亲队会选择骏马和优秀的骑手来当迎福人,完成这段赛马的路程。迎福人回到新郎家后,把哈达献于佛龛或“桑桑山”(一种铜制器皿)之上,标志福分已迎到家中。追赶迎福人的送亲马队返回至新娘身边,送亲的喜官和迎亲的司仪就开始唱敬神歌了。

图22 婚礼中的吉祥哈达

4.游戏歌

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要端着下马椅请新娘和喜官下马,并由送亲队唱下马歌。歌后,男方司仪向新娘献彩礼,新娘和喜官踩着下马椅下马。新郎家的迎候人员,领头的是背水的两位少女,接着是新郎的母亲和手捧香炉的亲属,站在最后的是新郎和伴郎。送亲的喜官下马后,要把两条哈达献在少女背着的水桶上,方可陪新娘进门。入门时,新郎家的人用松柏枝蘸水向新娘洒水,此时送亲队伍开始唱《洒水歌》表示祝福。

进门时会有很多人簇拥着新娘,堵住大门,这时喜官要对新郎家的房屋和陈设,甚至对新郎家的藏獒也要进行赞颂:

“郎家大门好气派,如同虎豹守两边。

四四方方大院坝,如同铺满大虎皮。

三面柴火比墙高,满厩牛羊肥又壮。

楼梯如同彩绸路。梯口犹如圆明镜。

二门金色日光闪,重门满足明月光。”[1]

......

唱完颂扬歌后,全体入座。由新娘在新郎家点亮一盏酥油灯,象征她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正式成员,并用新郎家用酥油茶、喜酒、喜糖等,大开喜宴,盛情款待送亲者和全体宾客。这期间,歌师和歌手们用吉祥祝福歌赞颂新人及其家庭,赞颂的歌词极其丰富,甚至包括主人家的院坝、柴堆、铜锅、中柱、佛像、火塘等,场面热闹非凡。

如男方家的歌师这样赞扬送亲者的服装和坐骑:

“金子的帽子檐像飞鸟的翅膀,

漂亮的帽带像银子的软绳,

枣栗马的毛漩涡像金子的花朵,

白银镶嵌的鞍子像落了一层雪。”

女方家的歌师则以赞扬男方家的筵席作为回答:

“从未见过这样盛情的款待,

酒和茶好像满溢的湖水,

糍粑面像堆积得高高的雪山,

铜勺子多得像纷飞的蜂儿,

白瓷碗比象牙还要光洁。”[2]

“训诫”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即由长辈对新婚夫妇进行训诫,教育新人婚后要勤劳、孝敬父母、相亲相爱等。教育的内容在藏族的婚礼中都是固定的,被称为“说词”,长辈用演唱的方式对晚辈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新婚夫妇系上红线,坐跪在用青稞、麦子、豌豆粒镶嵌而成的万字符图案上聆听教诲。

婚宴前或者婚礼后,还要举行一种幽默的活动,藏语为“沙脚”,即一人或数人用幽默的词句,谈论某人某事趣闻引宾客发笑,活跃气氛。婚礼仪式结束以后人们一边跳起锅庄和弦子舞,边喝酒边玩歌卜游戏等,彻夜直到天明。第二天,待早茶后宾客散去,婚礼便告结束。

(二)丧葬习俗

据原始宗教“苯教”典籍记载,人死后以“石片为棺”,《新唐书》中也曾提到“其死葬为家”,足见丧葬在藏民心中的重要性。迪庆藏区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墓葬。早在吐蕃王朝以前,尼西克香一带就出土过石棺墓、青铜短剑和土陶等随葬品。后吐蕃王朝在今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和维西其宗一带建立了神川都督府铁桥节度使,史称“西城”;在建塘古城“独克宗”建立铁桥,史称“东城”。大批吐蕃族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当地藏族先民。随着藏传佛教在这一地区传播和兴盛,藏族丧葬习俗也逐渐增加了天葬、水葬、土葬和火葬等多种形式,而土葬只在古城区及交通沿线保存下来。

当地藏民认为人的生与死,只是生命的轮回和转世,故人死后都有将尸体供施献佛之意,丧葬形式是对死后赴他界道路的深重寄托,通过超度亡灵的经咒,如《施通》《含波》《米郎》等,诉求其早早转生回人间的愿望。[3]

(三)传统节日

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成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融入到地方的传统节日之中。在中甸,赛马节、登巴节、燃灯节和格冬节成为最为典型的节日。

赛马节 是香格里拉县各族群众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藏民们在春天里的一次盛大集会。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建塘镇在舞凤山赛马场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赛马盛会,为期三天。赛马节已成为民族运动竞赛和民间文艺活动的交流盛会。活动期间,有马术竞赛等传统节目,也有牦牛赛跑、牛拉杠等高难度的竞技性表演,比赛内容涉及速度、步法、马上枪旗、跑马拾物等项目。除了本地的牧民,毗邻的芒康、乡城、稻城、理塘、巴塘、得荣等地区的马队都会前来参赛。

节日期间,当地居民举家出游,在山脚坝边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会开始,人们便齐聚在宽敞的草坪上,观看各地骑手的精彩表演。除了赛马,当地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和篝火晚会,邀请各地的藏民一同表演庆祝。

登巴节 农历七月十五,登巴节是尼汝藏族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藏族农区的传统节日。届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举行集体祭祀山神、仙人洞和育嘛呢经仪式,消灾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外,还举行赛马、打靶、斗牛、跳锅庄舞等娱乐活动。

燃灯节 藏语称“嘎登安曲”。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是格鲁巴祖师宗喀巴圆寂祭辰。时日,藏传佛教格鲁巴寺院和信教百姓家庭都要点酥油灯诵经祭祀,这一天,忌杀生食肉,家家吃素,以示祈祷。

格冬节 (跳神节) 藏语称“格规堆姆”,意为“九样食物烩煮聚餐”,藏历十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举行。格冬节是藏传佛教寺院专门组织的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密宗诸神及护法亮相“人间”以此庆贺当年丰收昌顺,祈祷来年太平盛世。各寺院举办格冬节的时间各不相同,香格里拉的噶丹松赞林寺通常在藏历十二月二十六至二十九举行。二十六为跳神预演,二十七至二十八为诵经法会,二十九正式举行跳神表演。表演者头戴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动物头像做成的面具,伴随着唢呐、鼓、跋等器乐自喃自语,祈天拜地,气氛神秘。

注 释

[1].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129—132.

[2].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129—132.

[3].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