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
一般而言,依恋安全感是一种与他人有联结的感觉,它能促进对情绪调节策略和过程的积极影响。这种安全感增进了情绪稳定。保持着高水平安全感的个体在各种情绪体验下都更擅长维持平衡。他们的情绪更不容易被激活,倾向于用更温和的方式理解事物,也能容忍不确定性。他们会将不良事件归因于可控、与情境相关和暂时性的原因。他们已经认识到,痛苦通常是可控的。在生理反应方面,他们不太容易经历或陷入焦虑的过度兴奋状态,也不会习惯性地麻痹自己或情绪化地关闭感受。他们更善于探索体验的意义所在,而且相信并能够利用情绪呈现出的信息来引导及影响生活。他们还能够反思自己的情绪体验并进行梳理,这种能力多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有一位充满爱的依恋对象。照顾者重视婴儿的心理体验,并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照顾者将其转化为婴儿能够理解的行为语言,婴儿就此被赋予了一种错觉,即心理过程的映象是在自己能够理解的心理界限内完成的。这是稳固确立的反思性自我得以进化的必要背景条件。”(Fonagy et al., 1991)情绪的稳定性使得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不太可能否认、扭曲或夸大他们的情感体验(Shaver & Mikulincer,2007)。他们进而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敞开心扉,表达和交流情绪,并将其作为自己有效行动的指南。
相反,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会导致情绪的“防御性排斥”、抑制(Bowlby, 1980)、强化或慢性激活。如前所述,抑制往往会引发反弹效应。这是一种脆弱的策略,通常会在强压下失效。慢性激活经常会在焦虑型依恋个体身上看到,他们会陷入情绪之网,反刍真实的或潜在的威胁并泛化消极经验,因而一个线索可以引发大量的其他信息,导致了混乱和无序的情况。这样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不安全型依恋的伴侣更容易产生愤怒、敌意和暴力行为;这种行为在焦虑型依恋个体身上尤其明显,但在回避型依恋个体身上也是如此,尽管他们极力否认自身的脆弱性。特别有趣的是,在面对真实的生存威胁(包括与死亡有关的画面和想法)时,焦虑型依恋的个体会陷入反刍和恐惧中,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会在抑制恐惧的同时对死亡线索表现出更高的内隐/无意识反应。与更具安全感的个体相比,这两种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死亡焦虑的影响下往往变得更易评判和惩罚他人,而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通过将他们的能量引入到象征性不朽的思想中来处理死亡焦虑,例如留下一份遗产,以及增加他们与他人亲密联结的渴望。
在扩展了对情绪的理解后,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以依恋为取向的EFT干预治疗中发生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