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卷入推动改变的发生
对有效治疗中变化发生过程的研究反复指出了两个引发改变的主要因素:情绪卷入的加深、创造与依恋对象间的亲和互动(Greenman & Johnson, 2013)。这些发现支持了EFT模型中变化发生的形式理论。
关于情绪卷入在成功的体验式心理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在夫妻治疗方面,九项EFT研究发现深度的情绪卷入以及更开放、更投入和更具回应性的互动预示着治疗的成功(Greenman & Johnson, 2013),同时两者在社会行为结构性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 SASB; Benjamin, 1974)中也被编码为更具亲和力的因素。根据EXP和SASB量表得分来评估的EFT重构阶段的改变事件,与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表现出的积极改变相关。在EFT夫妻治疗后期呈现的改变事件被称为软化(softenings),因为在这些事件中,指责型的夫妻可以在他们的配偶面前变得柔软、表露出恐惧并提出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在咨询中软化发生的前提是,夫妻中更沉默(被指责)的一方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即也体验了情绪的再次卷入且这次能够更聚焦于当下并给出回应。目前尚未对情绪聚焦家庭治疗(EFFT)中的这一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但多年的临床观察表明,亲子关系间的变化过程在夫妻之间同样会发生。
当然,咨询中还有其他种类的变化事件,但它们似乎总是包含着深度的情绪卷入。例如,将新的、当下“正在”(hot)经历的体验带入到由咨询触发的对过往事件的记忆中,通过将新经验纳入到(而不是去对抗)过去的叙事中来转化这些记忆(Schiller et al., 2010)。正如亚历山大和弗伦奇(Alexander & French, 1946)所提出的那样,重新经历过往艰难,同时在个体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上塑造新的结局,可能是治疗中所有重大改变发生的秘诀。
研究还佐证了个体治疗中与情绪进行工作所能产生的重要力量。PE / EF的相关研究与体验式理论是同源的,因此它与更具系统性和以依恋为取向的EFT相似,虽然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EFT对于焦虑和抑郁问题的干预表现出了与CBT类似的效果。他们还发现,由ECR-R测得的来访者在治疗中的体验深度与治疗的积极效果呈正相关:体验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好(Elliott et al., 2004)。近期对10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发现,虽然PE / EF治疗模式中的体验水平高于人际关系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和CBT,但在这三种治疗模式中都发现,更高的体验程度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Pascual-Leone & Yeryomenko, 2016)。从治疗初期到后期来访者体验水平的提高,似乎也比治疗联盟关系质量更能预测治疗结果,并且高度的情绪唤起以及对这种唤起的反思能够区分出治疗效果的好坏。这种情况的治疗意义在于,更深层次的体验不仅可以衡量唤起水平,还可以衡量个体理解这种唤起的能力。研究并未发现早期的情绪处理能力(被认为反映了个体的先天能力)对治疗结果有影响,但在治疗过程中进入更深层次的情绪可以预测治疗结果。在PE/EF中,使用空椅子技术想象与他人进行面质的治疗方式也可以预测来访者更高的卷入程度,并且似乎有助于减少人际关系问题。
此外,还有具体证据表明,治疗师聚焦于体验的深度可以帮助来访者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治疗师的共情、协调和探索影响来访者的情绪体验深度和情绪呈现的复杂程度(Gordon & Toukmanian, 2002; Elliott et al., 2013)。大量研究都证明积极地进入和处理当下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治疗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经验式疗法都指出改变的过程需要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协作。一项基于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数据的抑郁症研究(Coombs et al., 2002)发现,无论是在认知行为疗法还是人际关系治疗中,协作式的情绪探索都与治疗的有效性有关。而教练取向的指令式治疗则非如此,其过程聚焦于认知主题和建议,不强调情绪。在琼斯和普罗斯的早期研究中就发现了类似的结果(Jones & Pulos, 1993)。
有效治疗过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指导治疗中的变化过程,因而也有助于指导在治疗中的具体行动。这篇简短的评论特别侧重于说明情绪在变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EFT的核心。能够注意到关键的改变事件或引发一系列变化的情绪激动时刻对治疗尤其有帮助。作为一名治疗师,我们可以就这些事件开展治疗工作,有意地进行编排,并帮助来访者将他们在治疗中发生的变化融入到生活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一种趋势,就是漠视治疗模式、特定的变化过程和治疗技术,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一般或共同因素上,如治疗联盟关系上。对此问题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或希望了解有效治疗中必备因素的读者,可以参阅附录2,但我的立场是,所谓的普遍因素并不是那么普遍,虽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因素并加以考虑,但它们并没有为有效干预提供足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