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从“收拾狂人”变成“整理师”
从小我就是个喜欢“收拾”的人。
小时候和父母住在一起,属于我的只有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小空间,每天放学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躲在里面,调整东西摆放的方式和位置,看怎么样最好看最舒服。十几岁离家上大学,从八个人挤在一起、买了一盒饼干都不知道该放到哪里去的本科宿舍,到有自己独立的储物空间的四人间研究生宿舍,再到后来毕业离开学校,租住在一居室、两居室,后来终于和先生一起买下了我们人生的第一套房子……不管属于我的是只有一张床,还是10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我都喜欢把它收拾得整洁妥当。
因为擅长整理而登上《时代》杂志的近藤麻理惠曾经说过,她在很小的时候,每天回家扔下书包就开始整理房间,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她的书我总是一边看一边笑,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是的!是的!我也是的!”
有一个笑话讲,房间干净有条理的人,找起东西来就像程序员,设置好运算模式,输入“袜子”,得到“柜子第二门上面第三层”,偶尔出个漏洞,稍微修正一下就找到了。而房间乱的人,找东西都像大侦探:“以我当时的心境,会把钱包放在哪儿呢?”“按常理是扔在卧室了,可这一次我会不会不按常理出牌呢?”
我就是前者,就是那个程序员,而且还是一个沉浸在修改程序中无法自拔的狂热分子。但我想,无论是和我一样的“整理程序员”,还是每天被混乱困扰的“找东西大侦探”,都希望生活在整洁有序、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家里。
大概三年前,风靡日美的整理收纳开始在国内萌芽,和许多我现在的同行小伙伴一样,我在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激动不已:“这正是我想要的事业呀!”于是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的书籍,在短短半年里就看了近百本,凡是书名里带有“整理”“收纳”“家”这些词的书,基本上都被我搜罗了来。大量的“输入”之后,内心逐渐有了一股想要“输出的”蠢蠢欲动,于是我申请了个人自媒体,开始定期在上面分享自己关于收纳的体会和心得。
那时我还在外企工作,是一名通信工程师,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跟各种机器和设备打交道,在我的世界里,万事万物的答案不是“0”,就是“1”。整理收纳这个业余爱好,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写作、开分享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我看到了家的一百种可能性、生活方式的一千种不同选择。慢慢地,我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和读者,对收纳的认知也从东拼西凑的碎片技巧,上升到了系统化的知识理念。
就在这个时候,为了孩子的学籍,我和先生决定把原来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置换成现在这个70多平方米的学区房。对于那个时候在整理师的职业道路上刚刚起步的我,这个新家的出场,给了我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实验室”。我把自己学到的、想到的一切都在这里实践,对它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努力学习,并不一定就能考第一;用尽心思追求心仪的姑娘,并不一定就能抱得美人归;认真工作,升职加薪的机会也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但我一直相信,在对待生活这件事情上,努力和结果是一定会成正比的。
你对一个家的所有付出,它都会点滴必报,并且,只会报以更多。
这个让我付出前所未有的心力去打造的家,也回报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居住体验。入住已经快两年的现在,它依然像我们刚住进来的那一刻一样。井井有条的秩序感与热气腾腾的生活,在这里和谐共处。每天的日常都如流水般自然舒畅,随时都可以打开大门迎接客人。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每一天都比昨天更舒服。
最重要的是,我并不需要多么努力去维持这样的状态。很多人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不整理会死的人”在家里最喜欢进行的活动是收拾屋子,但你们一定猜不到,我每天花在这件事情上面的时间,其实不超过10分钟。
每一本书、每一件衣服、每一只锅碗瓢盆,都物有所踪、各得其所,新添置的物品也很少带来收纳的压力。这里的每样东西都是我们真正喜欢和需要的,它们也总是出现在恰到好处的位置。
这个家里的一切,既可以像贴身的衣物一般舒适,又可以像漂亮的礼服一样展示于人前。
我把这种关于“家”的幸福体验分享给了许许多多的人。
它让我成了大家眼中的“模范屋主”“居住榜样”,越来越多的人来跟我一起学习整理收纳,听我的分享会,上我的课,或者请我去家里帮忙整理。
去年,我做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决定,辞去了干了十年的工程师工作,正式成为了一名全职的整理师。经过系统的学习,拿到国内第一批日本规划整理协会(JALO)一级生活规划师认证,国内第一批韩国整理收纳协会(KAPO)一级整理收纳专家认证,并加入了中国规划整理塾,在协会中担任上门导师和课程讲师。
现在的我,不是在帮别人规划家居收纳方案,就是在客户家里手把手带着他们一起做整理;不是在家里伏案写作分享整理的心得,就是站在讲台上传授整理收纳的知识。我成了曾经想也不敢想的那种“能够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的幸运儿。
而我心里无比清楚:这一切,正是从我对家的那份爱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