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接受生活本来的模样
曾经,我也有过不切实际的期待。
比如说,希望我的家能一直像家居杂志上的图片那样精致漂亮。
我去看各种样板间,去请设计师来精心装潢,去搜罗来各种流行的装饰……结果却发现,就算用上和图片上同款风格的家具,但只要放上一包擦手的纸巾,就会立刻出戏;插上鲜花的花瓶放在茶几上是最好的装饰,但淘气的小朋友总是在屋子里跑来跑去,这对他来说很不安全;挂在外面的各种配饰,没过几天就布满了灰尘,清洁成了最大的难题……就算偶尔可以勉强拍出一张差不多的精美照片,但过不了几个小时,一切就又会变成原来那副俗不可耐的模样。
于是我开始有了怨言:一定是我家的面积不够大,格局不够合理,先天条件不够好,才让我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等什么时候换个更大更好的房子,这一切就会解决了。
每次刚搬到一个更大的地方,都是很痛快的,我总是能够找到足够多的“空”的地方。那些曾经放不下的种种,都可以塞进新的柜子里去,再搭配上各种漂亮的装饰,心满意足地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我就发现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不够用,没过几个月,新房子又变成了原来旧房子的样子:东西总是找不到,用起来麻烦,收拾起来也麻烦,新买的东西更是头疼,因为再没有“空”的地方用来放它们了。
以前的家的厨房,入住时
以前的家的厨房,入住一年后
入住的时候像样板间的房子,一个月之后就审美疲劳,半年之后各种东西开始乱堆,一年之后,“卖家秀”彻底变成了面目全非的“买家秀”,整了又乱,乱了又整,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维持整洁。我所谓的新生活,不过就是从一个“乱七八糟的小房子”换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大房子”罢了。
对这一切,我是怎么爱也爱不起来了。当初寄托的美好的向往,变成了一种轻易就能被现实生活打败的脆弱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美食博主分享的一顿午餐:干净的方格桌布上,金色的盘子搭配相同色系和材质的刀叉,盘子中间是精致的牛肉三明治,旁边是切开的圣女果,再点缀上几片绿色的薄荷……真美好的一餐啊!我看看它,再看看自己眼前的这碗刚出锅的蛋炒饭,它装在一个很普通的白色瓷碗里,放在昨天刚被孩子弄上油渍的桌布上,顿时觉得难以下咽。同样都是吃饭,为什么看起来差距这么大?
然后我看到了图片下方的评论,有人问:“吃得饱吗?”照片的主人回复说:“当然吃不饱,这是拍照用的,我吃的主要是边角料啊。”
哈哈!我差点儿笑出声。
是啊,谁知道那些让我艳羡不已的家居美图的镜头之外,又有多少看不到的“边角料”呢?
对一个家而言,那些“边角料”就是我们的锅碗瓢盆、洗面奶、洗洁精、清洁剂、毛巾、牙刷、卫生纸、剪刀、证件、指甲刀、照片、电池、瓶起子、口罩、手电筒、胶水、充电器、空调遥控器、插座转换头、茶叶、手套、纸质照片、螺丝刀、驱蚊液、外伤药……当然,还有把臭袜子扔在地上的老公、满屋子播撒玩具的孩子、连破掉的塑料袋都舍不得扔的老人。
为了“好看”,这一切都是不能入镜的。
然而,我们可以把它们赶出镜头,却不能把它们从家里赶出去;我们可以让孩子先把玩具藏起来,但不能拒绝他在家里玩耍;我们可以把锅碗瓢盆、塑料袋通通塞进柜子里,但不能把冒着热气的生活关进一个盒子里……
摆好布景,按下快门,得到一张完美定格的图片之后,我还是要把这些“边角料”通通请回来,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我这才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做不到,只是包容了我所有的生活琐碎的这个家,比那张图片来得更加真实。
日本建筑家铃木信弘曾经说过:“改变设计住宅的观念,其实就是要重新认识‘人的活动’对住宅的影响。”
他在二十几岁刚刚开始给客户设计住宅的时候,常常捧着一堆自以为很像样的、在空间造型和建筑美学上都力求完美的设计图纸交给客户。结果被对方家庭主妇的一句“你做过饭吗?我在哪里晾衣服?”就给怼了回来。
看玩具收拾得对不对,放进去一个孩子才能知道。
看一个家收纳做得好不好,让活生生的人在里面住上几天才能知道。
如果我不能接受这种真实,自己那些看似很美的关于生活的构想,就永远都不会从现实的土地里发芽。
是啊,谁知道那些让我艳羡不已的家居美图的镜头之外,又有多少看不到的“边角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