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传韵:新媒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

学生为何会提不起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众多文献的阅读,我发现许多文献都秉承着相同的观点,故从中归纳出以下3点原因:教师缺乏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缺乏个人魅力,学生无法信服老师;学生认知上有偏差,没有意识到语文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一)教师缺乏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会发出“学生越大越不爱说话”的感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与老师的交流逐渐减少。刘福利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一文中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是心中有积极追求并不断重塑自我的人,应该是热爱生活、勤奋学习并有独特感悟的人。但教师往往容易成为课堂中唱“独角戏”的角色,有些甚至无法掌控课堂,这可能是自身教学技能有所缺失引起的。单调的教学内容无法使学生产生吸引力,学生注意力会在短暂的集中之后,又漫无目的地飘往别处。细心观察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以讲授法与问答法为主,讲授法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问答法一定程度上能在点名之前给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丝紧迫感,但一旦指定了某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过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自省,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里,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仅仅采取单一教学方法的教师,自身教学技能必定存在某些缺陷。在文言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将重点放在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以及对写作背景与人物生平的照本宣科上,学生在讲台下心不在焉、昏昏欲睡的情况比比皆是。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贯通古今,将古人思想与时俱进地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试想,在一个文言能力毫无用武之地的时代,如何说服学生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一个与古代全然不同的新世纪,又如何让学生在心里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教师缺少个人魅力

语文课堂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个人魅力令人担忧。语文素养是隐性的,没有任何一位老师会展示自己的习作给同学阅读。如今,有些语文教师自己甚至没有能力写一篇完整而通顺的文章,却大肆对学生的习作评头论足,要求他们写出“凤头”“猪肚”和“豹尾”,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另外,语文学科由于其灵活性与时代性,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现实生活、联系生活经验、有时尚的眼光、发展的心态。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课堂没有时代的活水流淌,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兴致,就不可能使学生感动。”反观如今的教学一线状况,不少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的鉴赏能力低下,但在课堂上煞有介事地分析作品的奥妙的他们,如果脱离了教学参考资料,往往也一样显得无从下手。语文学科教师若没有卓越的信息加工能力,吃不透文本,就更别谈创造与超越文本内涵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能力与文本再现能力因人而异,教师若不用自身生活经验挖掘文本固有内涵,一味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就无法让学生切实领略一篇好作品的意蕴,更无法教会学生去多角度、全方位地看待作品,无法帮助学生养成批评精神与辩证思维。

(三)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语文学科内容庞杂、灵活性大、实践性强,要想提高成绩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任重而道远。有些学生由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会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失落感与厌倦感;有些学生会产生一种“语文课就是听老师讲故事”的想法以及“只要把横线填满就有分拿”的错觉;有些学生认为语文素养是老旧无用的话题,与人交流不可能采取写作的方式……诸如此类言论与观念,映射着学生在心理上对于语文学科的无感及排斥。

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喜欢一位老师就能学好一门课”。我在上文已作出阐述,语文教师个人魅力的匮乏,是无法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根源。从学生角度来讲,语文课堂里的那些脱离现实生活遥不可及的人情世故与社会风尚,往往因为无法引起共鸣、发掘出意义所在,只随着记忆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

综上所述,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