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体形上美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言

摆在面前的这篇拙作,名为《循美之路——基督宗教本体形上美学研究》(以下简称《循美之路》);这是继《形上之路——基督宗教的哲学建构方法研究》(以下简称《形上之路》)之后读书和教学的又一肤浅心得。

在写作《形上之路》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于奥古斯丁和伪狄奥尼修斯的探讨过程中,一方面,美(κάλον)作为上帝的绝对谓项,亦即作为基督宗教哲学的基本概念,从诸多杂沓纷纭的理论和概念中迅即脱颖而出,成为不得不被研讨的主旨概念;另一方面,依然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核心概念的美呈现出古典美学对于美在本体形上层面的理解,这一理解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并且也的确引领基督宗教美学甚或美学至少近千年的拓展之路;而从感官感觉(αἴσθησις)出发的审美美学的苍白面庞在人文主义之后,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红润起来,于是对于美在本体形上层面的研讨,特别是在基督宗教哲学的问题域中的研讨,则庶几是必要的了。

由此,《循美之路》分上、下两篇;上篇讨论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古典美学中本体形上美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其中特别述及和阐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之后阐释和分析同样作为基督宗教美学源泉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布洛丁的美学,并进而阐释拉丁西部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的美学理论和形上音乐美学,然后探讨以希腊语为写作语言的伪狄奥尼修斯的本体形上美学;最终探讨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高峰的托马斯·阿奎那的本体论美学。伪狄奥尼修斯尽管是希腊东部的教父学者,但是他和奥古斯丁同为最重要的教父哲学家,同样不仅影响欧洲中世纪一千年,而且他们的以及托马斯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丝毫未减其重要之程度。

在梳理得基本理论之后,下篇则探讨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美学和伪狄奥尼修斯哲学神学、哲学美学基础之上的东部教会,特别是拜占庭时期的画像-圣像理论;其理论所提出的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则在于,上帝能否在质料中被表述。由于东部教会的画像-圣像问题和理论有其历史的产生和展开的过程,尽管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问题所呈现出的侧重点则不尽相同,本篇在研讨的过程中尽量在关注历史的自然的发展过程的同时,概括出不同时期的问题的不同方面;所采信的希腊文原始文献大多为直接谈及画像和圣像问题者,而在文学作品(譬如诗歌等)和驳犹太教作品中兼及画像和圣像的文字,则稍有涉及而已;在概括问题和展现资料,并作系统研讨之后,再对从画像到圣像的发展过程以及圣像理论作专题和重点之理论研究,其中阐释和分析圣像概念的诞生——这标志着圣像理论的最终成型,阐释和分析圣像理论中的宗教虔诚性问题,提取圣像争执过程中前期和后期各一位代表人物,亦即大马士革的若望和学者特奥多鲁斯,阐释和分析他们的画像、圣像理论;最终,阐释和分析一向被视为属于技术层面的拜占庭圣像画法语言的本体形上美学特质,也就是分析技法的哲学内涵。

在本书之前,汉语学术界尚未发现在一部书中系统梳理基督宗教东、西部教会本体形上美学之专著,因而本书尚称有些许之学术参考价值;此外,在本书之前就画像和圣像问题尚未发现有原始文献之引用,而本书所引述的希腊文和拉丁文原典,在汉语学术界或许尚属首次称引,因而对于若干学科(譬如历史学、社会史、文学史、宗教史)而言或应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和文献参考价值。

本书所有引文皆本书笔者自译,敬请方家指正。

如同在《形上之路》的写作过程中一样,从《循美之路》写作之始,本书笔者就经常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同仁的赐教。韩水法教授提出富含学术建设性之思想,都令笔者受益极多,笔者深怀感激,在此谨致谢忱;韩林合教授多次对于全书的核心旨趣和各章节之主题提出极具学术批评性之思想,笔者受益甚多、深怀感激,在此诚致谢意;章启群教授多次对全书的主题、整体建构和重点分布给出颇具启发性之建议,笔者受益颇多、深怀感激,在此敬致谢意;徐凤林教授特赠他的专著《东正教圣像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并提出极具专业水平的和鼓励性意见,笔者深怀感激,在此特致谢意;香港中华书局总编李占领先生全力支持这篇拙作之出版,在此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