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欧洲以外的法西斯主义

到1930年代,在欧洲大部分国家、拉美、中东以及南非,法西斯主义或纳粹主义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效仿的对象。但这些地区并不具备那些在意大利、德国和匈牙利促成法西斯主义的条件。尤其是在北欧那些稳定的民主国家,法西斯党遭到彻底失败。同样,在拉美,20世纪的大众动员尚未形成,民族主义并不那么强烈,也并未面临直接的国际威胁或竞争。相比之下,法西斯主义在南非有着较大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种族主义在那里广为传播,近乎1/6的白人人口是德国后裔。但两个仿效欧洲法西斯主义的政党均告失败,二战后出现的种族隔离是在南非白人国民党(Afrikaner National Party)领导之下进行的,该党坚持一种白人人口的“种族民主”,在他们中确保宪政和直接选举。尽管明显受到欧洲种族主义的影响,但南非的体制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混合模式,它并不具有一般法西斯主义的大部分特征。

在大多数观察家看来,二战期间,欧洲以外国家中与欧洲法西斯主义最为接近的是日本帝国。那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族群种族主义,穷兵黩武且充满帝国野心,强调顺从、团结一心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政治文化。日本许多小规模的极端团体深受欧洲法西斯主义的影响(其中受德国的影响要超过意大利),他们有时甚至干脆使用“国家社会主义”的相关概念。不过这些小型的准法西斯团体在日本很少获得政治权力,其政治现代化到1930年代仍未达到德国在20年前的水平。因此,二战期间的日本在许多方面近似于一战期间的帝制德国,只是比后者更为激进。由于并未经历法西斯革命,日本帝国的基础在于一种日趋军事化的、王权崇拜的新传统主义的激进化(这类似于1914年后的德国)。尽管所有的非左翼政党在1940年实现了联合,但并未建立新的政治体制。而全国性的竞争性选举一如既往,在1942年的选举投票中,反对党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少数派。无论是从社会、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日本都缺乏推行完全意义上的法西斯主义的前提条件,它甚至也没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或新的政治体制,但其体制在功能上是欧洲以外国家中与法西斯体制最为接近的(Payne 1995, pp.328-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