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杜拉为什么要自杀
我第一次见到杜拉,是在一个初夏,那时她才16岁,见面时她声音嘶哑,而且一直咳嗽。我当时就建议她进行心理咨询,但是这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因为她觉得虽然自己的症状很久了,但最终能自然消失。到了次年冬天,她最爱的姑妈去世了,她便跟姑父与表姐妹一起住在维也纳,在那里她发起了高烧,并被诊断为阑尾炎。隔年秋天,由于她父亲的病情已经好转,一家人便搬离了B镇。起初他们去了他父亲公司所在的城市,住了不到一年,就搬到了维也纳,并且在此定居。
此时的杜拉正值妙龄,美丽聪慧,但却成了家人烦恼的源头。她的郁郁寡欢和性格乖张,成了自己病症的主要症状。她不仅对自己不满意,对家人也是满腹怨气,她对父亲变得极不友善,而由于母亲一直希望她能帮忙做些家务,她和母亲的关系更加恶化。她总是用“疲倦”或者“心神不宁”当作逃避社交的借口,但却能积极参与到女子论坛讲座中,并对此苦心钻研。一天,父母看到了放在她抽屉中的遗书,这让他们大惊失色。她在上面说,自己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想要离开这个家。尽管,她的父亲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推断女儿并不是真的想自杀,但他还是被女儿的这个念头吓到了。某一天,这对父女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谈话,而杜拉却在谈话后第一次失去了意识,虽然她本人对这件事毫无印象,但这却促成了她到我这里接受治疗,当然,她本人对此很不情愿。
如果只从上述描述来看,这个案例似乎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不过是得了“轻度歇斯底里症”,症状也都是些程度很轻的普遍表现: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失音,以及轻度的抑郁、兴趣减退和并不强烈的自杀倾向。在此之前,已经有比它更极端、更完整的歇斯底里症案例被分析过,而且本案例与异常皮肤敏感性和视觉局限等病症,也都没有什么相似点。但我敢说,上述这些只是歇斯底里症所有症状的冰山一角,其表现形式和病因仍存在大量未解之谜。我认为只有从最基本的地方出发,解释清楚那些最简单的案例和那些最常见的症状,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它。我之前对其他患者所做的精神分析,让我有了足够的能力去分析杜拉的案例,如果当下环境允许我对这类轻症案例做出完整解析,我将不胜欢欣。
1896年,在我的《歇斯底里症研究》出版后不久,我拜访了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询问他对于我书中观点的看法。他直言不讳地评论道:书中的结论仅仅是基于几个案例所做出的总结,理论依据并不充分。从那以后,我阅览了很多歇斯底里症案例,对每个案例都会花费数天、数月甚至是数年的时间潜心研究。而每个案例,都无一例外地验证了我在《歇斯底里症研究》中的理论——触发歇斯底里症的事件包括心理创伤、情感冲突,以及后来我在自己书中提到的性方面的困扰。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患者在治疗时毫不掩饰地说出隐藏至深的秘密,但是治疗师也不能因为感受到了患者的抗拒,便停止治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