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认知范畴观与翻译

在认知范畴观视野下,范畴化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而范畴则是储存于大脑中的认知概念。由此,认知语境必然对范畴化及其结果范畴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范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范畴的内部结构、边界及原型会因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时因语言使用者所处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而不同。Ungerer & Schmid(2006/2008:51)将不同文化语境之下的认知范畴称为“文化模型”(cultural models)。不同文化语境下人所处的物理环境、历史经验、文化习俗等等都会以知识的方式储存于大脑,由此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

由此可以推断,同一个领域的范畴,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经常会存在差异,很难完全对等。比如中国的“床”范畴与日本“床”范畴就有很大的区别。从功能特征来看,中国人一说到“床”想到的是“木头做成、高于地面”的家具,而在日本则更多人想到的则是“榻榻米”。

范畴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文化间的范畴零对应、范畴内部结构差异、范畴层次差异、范畴原型差异、范畴隐喻和转喻差异等。范畴零对应指在一种文化里存在的范畴,可能在另一种文化里空缺。概念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因此零对应现象大量存在。比如英国下议院的speaker,在其他文化里几乎都不存在对应的概念,因此并没有对应的范畴,在中文里只能大致翻译为“议长”。另外一个概念airing cupboard,在英国指“用于存放未干衣物的橱柜”,在中文里也没有对应概念。范畴内部结构差异指在不同文化里同一范畴的成员数量和类别不同。比如“节日”范畴,在英语文化里常常包含“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而在中国文化里则包含“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范畴层次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文化间某些概念的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不对应或零对应,这是由于不同文化语境中对某领域的概念细化程度不同造成的。某一文化中的范畴可能缺乏上位范畴或下位范畴,如英语中表示设施、建筑物、服务场所的上位范畴facilities,在俄语中就没有对应的范畴,而英语中的house范畴涵盖bungalow,cottage,croft,chalet,lodge,hut等,在很多文化里则很难找到对应范畴(Baker,1992:22—23)。范畴原型差异指同一个范畴在不同文化中激活不同的原型。如英语的worker范畴,《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a person who works,especially one who does a particular type of job(工作者,尤其指某一特定职业的工作者),而汉语“工人”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多指体力劳动者)。王宗炎(1985:484)谈道:英语worker可兼指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由此可见,英语worker范畴的原型为“任何有工作的人”,而汉语“工人”范畴的原型则为“体力劳动者”。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多义性范畴的不同意义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意义之间以家族相似性相联系,其中隐喻和转喻是范畴意义联系的主要形式(Taylor,1995:122)。范畴隐喻指用一个范畴的概念转指另一个范畴的概念,而转喻则指用一个概念实体转指同一个范畴里的另一个概念实体。由于认知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文化里的范畴隐喻和范畴转喻也存在较多差异。如英语的cream常用来喻指“精英”,涉及从“食品”范畴到“人”范畴的映射,而汉语中则没有这种映射关系。另外,汉语近来常以“名嘴”指“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律师”等口齿伶俐的人,而英语中则没有相同转喻。

由于范畴的文化差异体现为范畴零对应、范畴内部结构差异、范畴层次差异和范畴原型差异,那么翻译中的范畴转换也体现为:范畴替换、范畴成员转换、范畴原型转换和范畴层次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