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真情”、“今时”的文学:李钰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2 朝鲜朝后期的文坛

受实学思潮的影响,朝鲜朝后期的文学思想与前期的文学思想相比,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前期理学的文学思想将追求道、修身养性过程中所体会的喜悦与烦恼形象化地表现在诗文中,离现实却很远。

李瀷(1681—1763)、丁若镛(1762—1836)、朴趾源(1737—1805)、朴齐家(1750—1805)等实学派学者摆脱了传统的理学文学,剖析和批判了当时病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实学派文学超越了修身养性的艺术范畴,反映现实生活问题,并致力于匡济一世。

其中朴趾源的文学思想颇具代表性。他的文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是摒弃模仿,追求“真”,这正是体现真实的朝鲜的国风的燕岩文学论的核心。批判模仿中国的拟古的文学、没有国籍的朝鲜文坛,认为模仿汉唐的诗文无异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认为学邯郸人走路,反而成了跛子;丑女东施,学美女西施皱眉头,反而更丑;美其名画的是桂树,其实还不如梧桐树。主张朝鲜人应该写朝鲜的诗,朝鲜之风的文学论主张应真实地反映朝鲜的风土和历史、现实和人情,即自主的文学论。应该成为朝鲜之风的自主文学论认为正像孟子所说的姓虽相同,名字应不同一样,虽然文字相同,文章应该有独特的个性。小说的场景以朝鲜为主,用了很多谚语,作为摆脱模仿汉、唐文学的朝鲜的文学“朝鲜之风”的体现。因此,朴趾源的“真”主要倾向于文学应反映本国的风土和文化。

朴趾源的朝鲜之风的诗论阐明朝鲜的“风”与《诗经》的国风一样,是真正的诗。朝鲜的山川风气、地理与中国不同,时代也非汉唐,但语言和俗谣却模仿中国的手法,因袭汉、唐的文体,批判了当时朝鲜缺乏民族特色的文风。

如此,朝鲜朝后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新的理念和思想业已抬头并发展起来,从而出现了学风和世界观多元化的现象,也出现了多种文体盛行的局面。这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的,是历史的必然,也符合时代的要求。

文体是一种对时代意识敏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某种历史秩序走向解体,且个人或社会都在经历着新的变革的时期,文体也自然会产生变化。

朝鲜朝前期、中期一直奉行理学的文学观,提倡所谓“古文的文体”,即标榜先秦两汉的经典史书和唐宋古文的二元化。理学最初始的目的是统治者为了强化南宋王权,朝鲜朝在建立初期为了平抑权力斗争也将理学引为治国的政治理念。但至朝鲜朝后期,理学逐渐丧失了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实学及西学渐渐盛行,这种多元的学风折射至文学领域,使得这一时期的朝鲜文坛呈现出多种文体盛行的局面。

朝鲜朝的官僚及御用文人们将经学篇章及中国唐宋古文奉为典范,多将四六骈体文用于科举考试、外交文书及公文文书。所谓四六骈体文就是行文要像写律诗一样,字数以四字或六字为主,形成对仗句,注意平仄的相间等。

除骈体文外,理学派的文人们还热衷于拟古文的创作,即模仿《四书》的创作,这种倾向与中国的文风不无关系。

在当时的中国明代,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文体逐渐衰败,当时的文人李梦阳、何景明反对八股文的形式主义,排斥唐宋八大家,提倡学习秦汉的古文。随后,明代开始盛行模仿秦汉古文之风,朝鲜也紧随其后,李攀龙(1514—570)、王世贞(1526—1590)等拟古派大家开始风靡。但他们仅只是一味地模仿秦汉的“古格”,并没能创造出新的文学。宣祖时的崔岦(1539—1612),非常钦慕拟古派的文学思想,欲模仿秦汉的古文,倡导简洁、古劲的文风,但难免有险僻古怪之虞,缺乏创造性。这种拟古倾向由尹根寿(1537—1616)、申钦(1566—1628)、申维汉(1681—1752)等加以发扬光大,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综观各时代的古文运动,无论标榜的是什么,都没能摆脱模仿的痕迹。

以丁若镛为首的经世致用派的文人们与官僚文人不同,反对外交文书、公文文书所使用的骈体文,将《易》《诗》《书》《礼》《周礼》《春秋》等六经和《论语》《孟子》等古文作为文章之学的本源。

利用厚生派也与拟古主义者一样,力推古文。但是,他们不是以六经古文的文体来写文章,而是为了克服拟古文、骈体文的弊端,学习六经古文及唐宋古文的创新精神,也即所谓的法古创新——不受古法的限制,真实袒露各自的想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学。不仅如此,利用厚生派还主张通过实现传统与变革的调和,进入更加理想的创作世界,写出切合时宜的文章。

此外,当时的朝鲜文坛还流行小品体。中国自唐至明嘉靖年间,流行传奇小说,并将此编成丛书。如古今说海、烟霞小说、历代小史、稗史汇编、文房小说等丛书。而且当时以古文为主的文人创作了以异人、侠客、童奴等为对象的传记,并将此收录在个人文集中。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可谓明末清初小说的集大成。金鑢(1766—1822)与金祖淳(1765—1832)读了《虞初新志》后,创作了《虞初续志》,冠之以《丹良稗史》,足见当时小品体的流行程度。

1780年,朴趾源把在中国旅游的体验写成纪行文《热河日记》,被广为传阅。《热河日记》以多彩的表达方法和独特的文体,而成为当时颇有争议的 “话题作”。朴趾源的文体很独特,被称作 “燕岩体”。燕岩体的特征可谓是采用了小说文体及谐谑的表达方法,大胆引入了不受正统古文体的制约、被称作 “稗史小品体”的小说的表达方法,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绝使用 “诗语”及超逸的词汇。

除朴趾源外,当时喜好用“小品体”的还有李德懋、朴齐家等,李钰、金鑢等也利用稗史小品体,专注于创作活动。不仅如此,街市流行的稗史也引起了两班官人的兴趣,文士们开始用小品体写文章,稗史小品体业已为知识层所喜闻乐见,甚至从士大夫到妇女儿童无不喜欢诵读稗官小品,大有因为稗史小品体,纯正文学的 “大厦”将倾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