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粮食库存大减
2002年春节后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经济政策是降息。早在几个月以前,社会上就有了降息的呼吁。在此之前我曾以“出现了通货紧缩卷土重来的苗头”和“通货紧缩死灰复燃”为题分析过这一情况。从同比增长率来看,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9月出现了15个月以来第一次下降,但幅度很小,随后10月又恢复正值,继之两个月也只是轻微下降。仅仅从这些数字远不足以给出通货紧缩死灰复燃的估计,但是从剔除季节因素后比上月变化的情况看,去年8月和9月数据的大幅下降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情况。据此可以估计,今年上半年零售价格指数的同比下降幅度还会有所扩大。
由此看来,在央行的考虑中,价格指数的同比变化率可能是很重要的。就去年8—12月的同比变化数字而言,央行在决定是否降息时有理由犹豫不决。但在今年1月的数字出来以后,其犹豫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何会产生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宏观经济现象的原因总是很多,上期评论提到了存货投资的一些情况。就初步数据来看,2001年的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货物净出口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减少的绝对数很小。这三项需求即最终需求合计起来,增长率应当在10%左右,断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由此可见,去年的存货投资可能是负的,而且数量还不小。对于不太熟悉情况的读者来说,存货投资这样的概念可能显得太抽象,所以接下来分析一个具体的情况,即全国的粮食库存。这里,估计2001年的全社会粮食库存大幅度下降,并且构成了全部经济存货投资下降的一个重要部分。
根据官方数据,预计200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1.9%左右,按此推算的产量为4.53亿吨。这样的产量,比1996年的5.45亿吨低10.2%,差额的绝对数为5145万吨(1030.8亿市斤)。另外,估计全国粮食总消费每年增加850万吨,即2001年的总消费比1996年增加4250万吨。这样一减一增,2001年粮食产销缺口比1996年大9 395万吨(为5145万+4250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2001年总产量的20.7%。最后,1996年还有大量的粮食净进口,2001年则没有多少净进口(包括大豆进口)。
仅从粮食产量来看,过去五年的波动幅度仅比“三年困难”时期的波动幅度小一些,而远大于1949年以来任何其他时期的波动幅度。
各方面的统计显示,在过去几年,全国粮食总消费平稳增长,没有异常变化,这一点是与“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库存的变化在填充着供给(国内产量加净进口)与消费之间的巨大缺口。在1996年前后,粮食总供给远远大于最终需求,这段时间和以前,全社会累积了一个过分庞大的粮食库存。由此推算下来,在如1994年那样的减产年份,国内粮食产量都可能较大幅度地高于国内总需求。
粮食总供给大幅度偏低和市场粮价偏低的情况同时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粮食的最终消费需求有何异常。同样的道理,总需求疲软和通货紧缩的持续存在不一定意味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库存的变化可以使最终需求与供给出现相当大的偏差。
但是,库存的这样大幅度的变化,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是滥用误用宏观经济杠杆所致。在1992—1994年间,通货膨胀率节节上升,而利率的调整太晚并且幅度太小,使得真实利率长期为负,引起农民大规模增加存粮,由此进一步导致粮价大涨,而后政府再用大量进口粮食的办法来抑制国内粮价的上涨。进口的增加加上粮价高涨引起的国内产量增加,最终使得全社会存粮大幅度增加。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得出许多很有意义的结论,其中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千万不可逆市而动。比如动用利率杠杆,只能考虑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不能考虑除此之外的其他事情,如企业负担、银行利润、储蓄者收入、股市行情等。利率如此,汇率也不例外。
[1] 原文刊于《财经》2002年第5期,200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