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车 汇率是马:中国宏观经济评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存货大幅下降 原文刊于《财经》2002年第3-4期,2002年2月20日。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2001年的名义GDP即总需求比上年增长7.5%。由于上半年的同比增长率高,下半年的同比增长率更低一些。目前还没有公布全面的统计数据,这里根据一些月度数据对总需求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在从1997—2001年的五年里,总需求的年度增长率分别为9.4%、5.2%、4.5%、9.4%和7.5%。从1997年出现通货紧缩以来,总需求疲软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四年多时间。其中1998年和1999年两年的总需求增长率严重偏低,随后在2000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升。当时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但到了2001年,总需求明显疲软的情况再次出现。

分项目来看,在1997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的两年里,消费需求增长率过低。除个人收入增长率比较低外,一个原因是储蓄倾向偏高。经过连续降息和征收利息所得税,储蓄倾向显著下降。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个人消费增长率迅速回升,同时个人购买住房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热潮。到2001年,即使总需求增长率回落,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比上年增长了10.1%,估计个人总消费的增长率在8%左右,仍然高于个人收入的增长率。考虑到2001年股市下跌的情况,更显示出消费倾向回升的强度。

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来估计,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可能在13%左右。虽然货物净出口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下降的绝对数不大。这样,总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三项需求总和的增长率应当在10%左右。如果总需求的增长率也是这样,真实经济的增长率可以达到8%~9%,通货膨胀率达到1%~2%。这样的情况简直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增一分嫌肥,减一分偏瘦。

然而总需求的增长率只有7.5%,比上述三项需求总和即最终需求的增长率低了2~3个百分点。这个差别是由存货投资的下降引起的。从数据上看,存货投资(全社会总存货的增加量)在1992—1996年期间大幅度增加,助长了当时的通货膨胀。随后存货投资绝对额开始下降,1998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存货投资虽然在下降,但一直到1999年仍然是一个正数,就是说社会总存货仍然在增加,只是每年增加的数量越来越少。2000年第一次出现了存货投资的负数,就是说社会总存货的绝对数下降了。按上面的估计,2001年全社会存货投资为-2 000多亿元。

存货投资的波动可以对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存货投资的波动历来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国,部分由于统计数据的问题,宏观经济的研究者一直不太注意存货投资的变化及其影响。从到目前为止的数据来看,与诸如美国这样的经济体相比较,中国存货投资的波动幅度和影响远远偏大。

我过去多年的一个研究内容是中国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供求和价格。这些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中国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与存货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有很不同于典型市场经济中存货变化特点的地方。将这些分析用于宏观经济模型,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这些是在1998年年初预测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的基础,这个预测是当时唯一的。关于存货的一些研究结果在《财经》上介绍过,更详细的内容反映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报告中。

关于存货问题,这里对原来的一些结论提出一个补充。原来的研究侧重于存货投资的短期波动,现在要补充的是存货的中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基本的意思是,中国在1978—1996年间积累了一个过度庞大的总存货,原因仍然是通货膨胀率较高和真实利率偏低。虽然说注重产量指标、忽视市场供求的计划管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经济选择。在预期通货膨胀率很高而利率偏低的情况下,增持存货对企业的成本太低,在有些时候甚至能带来可观的利润。这导致从生产企业到商业企业和建筑单位的存货增加。在经济总体从通货膨胀转入通货紧缩时,存货的价格损失大幅度增加,企业产生了减少存货的强烈意愿。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粮食。在1996年前的几年,粮食产量总的来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而粮价同时大幅度上升。1998年以来,粮食产量不增长或者大幅度下降,粮价平均来说反而下降了。相对于产量和进出口的猛烈变化,国内消费应当是平稳增长,所以大幅度变化的是存粮。这两年,全社会粮食总库存应当是在大幅度下降。不过,在1997年以前积累下来的社会总库存太大,还是有相当大的下降空间。

[1] 原文刊于《财经》2002年第3-4期,200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