窘境二:科技越来越强大,人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弱
在一些试点餐厅里,机器送餐员来回穿梭,可以同时服务四五桌客人。在无人餐厅中,客人自助点餐、付费,大堂中基本见不着服务员。据统计,机器人的日均配送量为 300盘左右,相当于两三名传菜员一天的工作量。
在机场、银行,智能机器人友好地微笑、挥手,不厌其烦地回答着顾客的各类问询。
在电信公司的呼叫中心或者电商的售后服务系统里,应答你的几乎全都是语音设备。
无人驾驶技术越来越成熟,2018年,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现了商业化服务。2019年,无人驾驶物流车开进了清华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京东物流的无人机在全国许多地区开展了乡村配送。
2019年年底,著名的金融机构高盛宣布将推出机器人顾问。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机器人投资模型,将从根本上替代人工交易决策机制,最终完全取代股票交易员。
今后,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日本现代机器人之父”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认为,未来,人类的所有工作都可能被机器人代替。
2019年年底,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5年中,机械和机器人将会取代中国近5%的产业工人。而近年来企业中机器人的占比不断上升,从2008年的12%攀升至2017年的37%。整个社会对机器人的需求正呈现上升态势。
李开复先生在他的著作《AI·未来》中提醒道,人工智能时代的危机是经济阶层的形成和更高的失业率:“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经济,它们有潜力拉开更大的贫富差距,引起大范围的技术性失业。未来由技术导致的财富与阶层上的悬殊可能发展为更深的裂痕:撕裂社会结构、挑战我们的人格尊严。”
社会学家预言,到2030年,我们目前的一半工作都将消失。今后,不论你是从事体能类的蓝领工作,还是知识类的白领工作,都将面临与人工智能的激烈竞争。
那么,面对科技越来越强大的力量,越来越广泛的渗透力,在职场中打拼的人类将如何应对?我们该如何发挥人类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