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莫汉·辛格访美与印美关系
一个时期以来,印美关系的急剧升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2005年7月18日—22日,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包括承认印度核国家地位的10余份文件,使印美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印美两国领导人宣布,两国已经完成“战略伙伴关系后续行动”的规定动作,开始转型为“全球伙伴关系”。如何看待印美关系的大幅提升,印美关系的上限将在何处,中国对此应持何种态度,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印美关系的大幅升温
印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关系,它在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这就足以解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媒体都对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美国之行予以极大关注的原因。对于印度来说,曼莫汉·辛格的访问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方在印度继续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情况下,宣布承认印度是“一个拥有先进核技术的负责任大国”。布什承诺,他将为“与印度实现充分的核能合作而努力”,还将“寻求国会的同意以便修改美国的法律和政策”,并将“与朋友和盟国一道为调整国际制度而工作,保证与印度进行完全的核能合作和贸易,包括但不限于尽快考虑向具有安全保障的塔拉普尔核反应堆提供燃料供应”。
众所周知,美国一直禁止向印度转让核技术、出售核燃料。特别是1998年印度公开进行核武器试验以后,美国不仅自身对印度进行严厉制裁,还推动国际社会通过制裁决定,坚决拒绝承认印度的核地位。而此次在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美期间,布什政府完全放弃了既有的立场,转而承认印度的核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印美关系中的一大突破。
此外,印美两国还就其他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达成了协议。其中包括:恢复印美经济对话,开设首席执行官论坛;扩大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促进两国的经济增长;帮助印度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启动农业领域里的多项合作;加强在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承诺开发和采用更清洁、更有效、可负担得起、具有多样性的能源技术;发起印美全球民主新倡议,发展和支持那些促进民主的机构和基金;继续加强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启动建立在海啸救援核心集团(由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共同组建)经验基础上的“印美救灾新倡议”;签署科学技术框架协议,建立“印美高技术合作小组”,进行联合研究和培训;建立“印美民用空间合作工作小组”,在空间开发、卫星导航以及商业空间领域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美方将在“美国商业部的实体名单”中删除某些印度机构的名称,取消其制裁。
其实,早在曼莫汉·辛格访问美国之前,美国方面就已对印度作出很多“友好表示”,对两国关系的大幅提升作出重要铺垫。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洲数国,将印度作为出访首站。她在新德里时放出惊人之语,说“美国将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和驻印大使也分别在不同场合表达完全同样的观点,向国际社会公开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大力促进美印关系。同年6月,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访美期间,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了一份引人注目的国防合作文件——《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根据这份文件,美国将给予印度一系列“准盟友”待遇:联合生产先进武器;加强在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解除对印出口敏感军事技术的禁令。双方还决定建立一个国防采购与生产小组,在军事科研、开发、试验以及在海军导航员训练方面进行合作,并将着重探讨双方联合生产F-16和F-18战斗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将根据协议向印度推荐“爱国者- 3”型反导弹系统,以抵御短程弹道导弹的攻击。尽管这一协议还只是框架性协议,所涉及的军事合作项目尚需经过必要的法律性程序,解决具体的技术性难题,但它对提升双边军事关系的意义不可低估。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美国抓住印度急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心理,大吊印度的胃口。美国方面多次放风称,美国将支持日本和另一个国家“入常”。尽管安理会的改革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但目前最为积极的是由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组成的“四国集团”。如果说美国“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全球大国”是一句“甜言”,那么美国闪烁其词说出的“支持除日本之外的另一个国家”显然是吸引印度的“蜜语”。论者普遍认为,美国之所以闪烁其词,背后的考虑是根据印度与美国靠近的程度最终决定它对印度“入常”的态度。就目前情况来看,除了支持作为铁杆盟友的日本以外,美国显然不愿意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德国“入常”,更不愿意看到经常持有反美情绪的巴西成为安理会的成员国。那么,所谓的“另一个”显然是指与美国日益走近的印度。这种判断很快就找到了官方依据。2005年6月25日,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在新德里访问时透露,印度是加入安理会的“理想候选国”。由于联合国的改革特别是安理会的扩大事关多方的重大利益,现任“五常”存在明显分歧,“咖啡俱乐部”表示强力反对并多方游说,“非盟”对“四国提案”也不支持,安理会的“扩容”显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难题。印度对“争常”所处的形势和美国的深层考虑也心知肚明。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印度对美国的闪烁其词没有“接招”,但美方“隐约的善意表示”还是为曼莫汉·辛格总理的美国之行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二、印美走近的深层动因
“冷战”时期,在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尽管印美双方都有发展同对方关系的愿望,但是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结构性原因,二者关系的发展既不和谐,也不顺畅。总体而言,印美双方在战略格局、安全战略和地区政策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导致双方关系经常处于“起伏不定”和“相互疏远”状态。“冷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巨大变化,制约印美发展关系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苏联的解体,南亚地区以巴美为一方、以印苏为另一方的“双打对抗”格局不复存在。印度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出现巨大落差,巴基斯坦与美国的关系也开始疏离。印美关系开始解冻。但是,由于印度不顾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对,于1998年5月贸然进行核试验,刚刚回暖的印美关系一度急剧变冷。
21世纪以后,印美关系重新升温,但是其发展也是一波三折。随着2000年克林顿对印度的历史性访问(与前次美国总统的访问相距22年),两国关系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指导21世纪印美关系的框架性文件,一致同意建立“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富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布什上任以后,印美关系继续加强。从美国方面来看,它对南亚的政策不仅出现了“印度第一”的定位,甚至出现了“印度唯一”的倾向。美国为了加强拉拢印度的力度,不惜采取对到访的印度官员给予破格接待的方式,例如安排到访的印度外长检阅三军仪仗队,“临时安排”部长级官员进入布什的椭圆形办公室,等等。
“ 9·11 ”事件的发生是印美关系出现曲折的一个插曲。当时,印度希望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口实,继续拉近同美国的关系,共同打压其宿敌巴基斯坦,并为此向美国作出了极为“献媚”的表示。但是美国考虑到巴基斯坦作为“前线国家”对付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地缘优势,重新垂青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巴基斯坦,印美关系一度相对变弱。随着国际反恐态势的变化和阿富汗局势的相对稳定,巴基斯坦作为美国“战略宠儿”的地位开始动摇,它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开始衰减,而美国对印度的热情开始高涨。布什连任总统以后,美国加大推行“新布什主义的力度”,即“在民主的旗帜下维护和扩大美国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印美关系开始出现大幅升温的局面。正如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斯蒂娜·罗卡所言,2005年是“美印双边关系的分水岭”。
印美关系为何如此快速地升温呢?根据各方面的研究可以知道其原因。
(一)完全吻合的政治价值观
民主制度是印度赖以骄傲的政治制度。在与美国打交道的时候,它也将此作为拉近距离的政治资本,而美国对印度的这一点也是赞赏有加。在印美两国交往的时候,两国领导人都经常强调双方政治价值观的完全趋同,双方的高级官员在谈及两国关系时也都经常渲染“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充满潜力的巨大市场”“信息产业的人才银行”相号召,宣称印美是“天然盟友”。早在2000年9月,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访美期间到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作演讲的时候,就强调同为民主国家的印美两国应该成为“天然盟友”。时任印度外长辛哈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也讲到,民主已成为两国除了英语之外的又一种共同语言。人口最多的印度和实力最强的美国是世界上的“民主双塔”。在此次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两国政府再一次强调对民主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在《联合公报》的第一段中,双方宣称:“作为承认人类自由价值观、民主制度和法律统治的国家的领导人”,应该“促进民主价值观,加强民主实践”。他们还认为,将通过“印美全球民主新倡议”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稳定、民主、繁荣和和平。为此,印美两国还各拿出1000万美元捐赠给联合国民主基金,以彰显它们对民主事业的贡献和追求。
(二)相互契合的经济互补性
众所周知,印度的经济增长显现出十分强劲的势头。其经济增长率2003年至2004年为8.5%,2004年至2005年为6.9%,2005年至2006年为7.2%。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数据,印度经济的规模已经从世界排名第12位上升至第10位。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印度迫切希望不断增强与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在印度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美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分量。首先,美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03年,印美双边贸易为180亿美元,其中印度对美国出口为130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为50亿美元,顺差为80亿美元。这对改善印度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印美双边贸易约为230亿美元,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仍独占鳌头,印中双边贸易约为136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作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很难改变。其次,在印度所吸引的外资中,美国资本占有较大比重。以2003年为例,印度吸引的外国投资净值为55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公司。另外,美国的相当一部分公司企业,包括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对印度软件人才和软件服务的依赖也是人尽皆知的。它们将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外包业务交给收费相对低廉的印度公司,以保证自身的较高盈利。最后,印度对美国的高技术特别是民用核能技术、空间技术和超级计算机技术以及军事用途的导弹防御技术求知若渴。而美国对印度作为崛起中的大市场也是格外垂青。
(三)部分重合的战略基本面
从印度方面来看,它的国家战略就是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大国。自尼赫鲁时代以来,印度凭借它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影响力,曾经取得过令人炫目的国际声誉,但是从未有人称其为世界大国。而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成为显赫的世界大国一直是印度历届领导人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日益增强的情结。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强盛,特别是成为事实上的核武器拥有国之后,它对大国地位的渴望更是殷切倍加。近年来,印度的战略家们提出,印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快速、国际影响重大的国家,理应“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众所周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是大国的重要标志。在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印度加快了联合国外交特别是对美外交的力度,以便趁机取得世界大国的正式头衔,跻身国际社会的“贵宾席”,加入国际体系的“管理层”。经过一番努力,现在安理会“五常”中除美国外,其余四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印度的诉求表示支持或理解。因此,争取美国的支持,与美国进行战略沟通,通过“借力美国”壮大自己,对印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美国而言,“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显然并非道义上的纯真高尚,而是出于战略上的深度考量。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美国不断扬言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并将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威胁,因此费尽心机地要在中国周围建立“防御墙”,防止中国挑战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区大国的印度自然成为美国心目中遏制中国的“战略链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官方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印度是最为突出的潜在大国之一,美印在商品自由流通、保护印度洋海上通道、打击恐怖主义和建立战略稳定的亚洲方面具有共同利益。美国应把印度视为一个力量不断增强的、与美国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大国,并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布什连任总统以后,美国重要思想库——卡内基基金会发表了题为《新兴的全球大国:美国的行动日程》的报告,内称鉴于印度在未来25年的发展潜力,布什政府的唯一选择就是将印度培养成为亚洲的超级大国。美国传统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达纳·迪龙在该基金会的网站上也向政府献计称,“应该将政策聚焦于培养印度的经济竞争力、加强其军事能力和它在联合国等论坛上的国际地位,以便对抗日益膨胀的中国霸权。”共和党前总统候选人、时任国务院高级官员艾伦·凯斯说:“当我们要应对中国的挑战时,我们就需要把印度作为经济选择。”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五角大楼和国务院一些高级官员的讲话来看,“扶印制华”已然成为布什政府的“超级共识”。
另外,还有一点也无须否认,那就是印度的战略家们仍然存在某种“近美抑华”的消极心态。虽然中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由于双方还缺乏足够的政治互信,加之历史造成的隔阂,特别是边界问题尚未最终解决,印度对中国还有一些疑虑。其战略决策层内的对华强硬派仍有对华打“美国牌”的意图,希望在大国关系的互动中谋取好处。例如,当2005年6月印美签署《美印防务关系新框架》的时候,印度前驻美大使曼辛格就表示,尽管华盛顿和新德里都不愿意承认这份协议背后的“中国因素”,但印美双方对中国的崛起均存在一种“无需明说但明显存在”的不安感。
(四)传声应合的印侨游说团
目前,在美印侨印裔超过320万人。他们在美国社会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和地位,在法律、医疗、软件乃至政治领域的口碑甚好。这个阶层与他们的祖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游说团的作用。有论者指出:在2004年的美国大选中,印裔美国人捐赠了大约1000万美元。另外,在这次选举中,33岁的印裔美国人鲍比·金达尔在路易斯安那州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被认为是共和党的一颗政治新星。可以认为,印裔和印侨在美国政治运作中确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三、印美关系的发展前景
鉴于印度和美国在政治、经济乃至安全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两国关系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希望与之发展关系的对象,是诸多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踏上“崛起的高速公路”。无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贸易的角度,乃至技术转让和反恐斗争的角度,“借力美国”和“壮大自己”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美国而言,“曼莫汉·辛格所代表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在亚洲可以抗衡中国的未来军事强国,一个信息科技发达的宝库,世界贸易后勤办公室,外购和研究开发中心,以及跟随美国加入反恐战争的恐怖主义受害国之一。”因此,加强同印度的关系完全符合美国的基本利益。
美国认为莫迪所代表的印度无疑是实现其在印太地区战略构想的理想对象。然而必须看到,印美关系的发展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由于双方在全球战略格局、地区安全形势、国家安全战略与其他大国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两国关系的发展仍有一定限度。
(一)战略利益的深刻矛盾
在美国对世界格局的观念中,只有它自己才是全球秩序的唯一主导,而对其他国家的观点经常是置若罔闻或视而不见。美国的战略利益就是保证它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或绝对或相对的影响力。尽管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但是它对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二流地位十分不满,对美国一超独大的“婆罗门”地位颇有微词,特别是对美国经常表现出的强权政治和恣意妄为心存不满。2005年6月,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在对美国高级战略家发表演说时就公开表明:“单极世界是一个不可忍受的主张,印度心目中的多极世界是各国间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多么强大,它都不可能单独担负起保证世界和平和秩序的责任”,他甚至还表示,如果美国仍想寻求霸权,印度是不会充当“跟班”的。印度的这种“敢言”做法令美国大为不快。另外,印度的外交政策“完全是以印度为中心的”,这种特质决定了印度在对美交往中的独立性。据统计,在2004年联合国各项议案的表决中,印度与美国立场的一致率只有20%,仅仅略高于中国的8.8%和俄罗斯的18.6%。
(二)地区安全的利益纠葛
在南亚地区安全问题上,印度与美国的利益也存在重大分歧。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美国在南亚安全问题上的立场显然与印度的利益存在尖锐的冲突。除去历史原因不说,就是2005年初美国将巴基斯坦定性为“非北约主要盟国”。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战略需求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放弃的。即便美国也在暗中推动印巴关系的缓和,缓解双方因克什米尔问题造成的紧张关系,但其本意是保持对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维护它自身的利益,并非为促成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只是为了加强“危机管理”而非“危机解决”。虽然美国的政策出现了向印度倾斜的情况,但与印度利益的实质性矛盾仍未解决。
(三)国内政治的严重制约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印度很多民众对美国并无好感,对美国的所作所为大多不以为然。例如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据《印度斯坦时报》进行的民意调查,87%的民众认为美国没有对伊开战的正当理由,75%的民众认为美国对伊动武并非像它自己所说的那么正义。即使是在印度战略界,反美或批美的比重仍然相当可观。正如印度最著名的战略分析家拉贾·莫汉所说:“在印度政治精英的世界观中,反美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从印度国内的政治生态来看,以“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左派力量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左派力量在议会中掌握60多个席位,对于支撑曼莫汉·辛格领导的联合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政坛上的左派力量向来以反美著称,因此政府的对美政策必然受到他们的强烈制约。
(四)印中关系的间接影响
作为地缘政治的重大因素之一,我们无须讳言中国在印美关系中的作用。中国作为印度最大的邻国,印中关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力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不仅完全符合印度的根本利益,而且已经成为印度战略界的普遍共识和印度政府的实际行动。事实上,中印关系的发展势头良好。双方领导人一致同意不断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两国之间的高层交往比较频繁,经贸合作发展迅猛,军事领域采取信任措施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贸易和经济合作为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而上一年仅为86亿美元,增幅之大史所罕见。2005年前5个月双边贸易额的增幅达到41.4%。近年来,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印度则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印度将继续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正如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在印度人民院(相当于下议院)所表示的那样,印度加强同美国的关系,并不是要以牺牲同中国的关系为代价。他强调说:“我们要同伟大的邻居中国打交道,我们要和中国建立更多的经济联系。”
自2014年5月莫迪总理执政以来,他就高度重视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希望中印经贸关系能够快速增长。
另外,印度发展同美国的关系还要考虑俄罗斯和中国的感受。这三个国家已经就不少国际问题达成战略共识。2005年6月2日,三国外长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联合公报》,明确表达了三国加强合作的决心和信心。这些情况是研究印美关系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从美国政府的主观意图和现在所采取的动作来看,“拉印制华”的战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印度是否“按照美国的节拍跳舞”则是另外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印美关系在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这种发展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中国应该警惕印美关系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同时应该以自信的态度看待印美关系,以务实的态度促进中美关系,以积极的努力加强中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