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访印与印美核合作
2009年7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结束了对印度为期5天的访问。这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访问印度的最高级官员,因此引起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2009年6月,希拉里·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就明确提出,要将美印关系从比尔·克林顿时代和小布什时代的“ 2.0版”提升至“ 3.0版”。因此,此次访问被广泛认为是美印关系迅速“升级”的重要标志。
在希拉里·克林顿与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会谈中,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在总体关系问题上,双方同意建立“战略对话机制”协议,通过战略合作工作组处理防扩散、反恐和军事合作的问题。在核技术领域,印度将在古吉拉特邦和安得拉邦为美国公司提供两个专门地块建设核电站,这标志着两国在民用核能方面开始了实质性合作。在军售问题上,为使购买尖端武器特别是先进战斗机的交易成为可能,双方就“终端用户监控”协议达成共识,允许美国对购买尖端武器最终使用方实施监督,避免落入其他国家或军售协议未提及的其他目标手中。随后,印美两国签署了三个重要的文件,包括建立“战略对话机制”协议、关于“终端用户监控”协议以及科技合作协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双方关于建立两个核电站的协议。
多年前,印美之间曾就核合作问题进行了多轮十分艰苦的谈判,2005年7月18日,印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全面恢复民用核能领域的合作。2006年3月布什总统访印期间,双方政府达成协议,印度同意将军用和民用核设施进行分离,将民用部分纳入国际核监管体系,美国愿意提供核技术和核材料帮助其发展民用核能源。2007年8月3日,双方同时公布“ 123协议”,即《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议》。2008年8月,拥有45个成员的核供应国集团就印度是否有权进口核技术和核材料问题进行讨论。由于奥地利、爱尔兰、新西兰和瑞士提出50多项保留意见,首轮谈判无果而终。其后,美国和印度进行了紧急磋商,并于2008年8月28日完成了修正协议草案。该草案涉及了存在异议的大部分问题,特别是就“核浓缩和回收技术”“核交易与印度核试验挂钩”等特别敏感的问题进行了妥协。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和财政部长慕克吉对持有异议的国家分别做了工作,说服它们改变态度。为了解除各国的疑虑,印度财政部长慕克吉还于恢复谈判的前一天发表声明,宣布印度将“自愿地、单方面地暂停核试验”“不向其他国家转让敏感技术”。美国则对持有异议的国家发出强烈信号并施加影响,公开宣称,“要么支持核协议,要么前功尽弃地让印度彻底退出核不扩散机制”。2008年9月6日,在美国的大力推动和印度的多方游说下,核供应国集团维也纳特别会议通过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决定解除对印度的制裁,允许向印度提供核技术和核燃料。其后不久,美印核能协议经美国参众两院批准和布什总统签署后正式生效,为与印度的核合作奠定了国内法的基础。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1998年5月,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曾连续进行五次核试验,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联合国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强烈谴责印度的“ 1172号决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布对印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根据现有的国际规则,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无权得到其他国家的核技术和核材料。因此,印度一直处于“核孤立”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对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它不能作为一个核大国在国际上行事,其二是它难以扩大核电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印度与美国正式开展核合作之后,印度作为核大国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得到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承认,使其朝着长期以来一直苦苦追求的核大国地位前进了一步。另外,印度今后可以采用美国的核能技术和装备,无疑大大加快了其解决能源困境的步伐。换言之,印度从美国开始打破核孤立的局面,在政治上所得的是高分,在能源上所得的是实惠。
印度是一个贫油国,能源自给率十分低下,目前国内能源需求的80%左右来自石油进口,能源对外依赖度将超过90%。加大核能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确实是其改变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的必然之举。但是,印度顶着国际社会关于防止核扩散的巨大压力,甚至在国内不惜冒着政府垮台的风险,坚决实施与美国达成的《印美核协议》,显然有其深刻的战略考虑。
印度早已将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定为国家战略的明确目标。大力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快速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已经成为该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印美核协议》生效后,印度希望尽快开始双方之间的实质性核合作。这其中既有获取美国民用核技术、缓解国内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的需要,也有强化自身“事实上的核大国”地位的需要。近年来,印度一直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跻身联合国安理会的“贵宾席”,只有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5个核大国拥有席位的常任理事国行列。而摆脱核孤立的处境,无疑是朝着这一方向迈进的重要步骤。
从美国方面来看,它在与印度核合作问题上的考虑既有赚取对印核出口经济利益的考虑,更有加强对印战略关系、加强自身在南亚地缘政治地位、牵制印中关系发展等多重考虑。首先,这是争取印度对反恐新政的理解和默契。奥巴马推出了“巴阿反恐新战略”以后,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引起印度深深的失落。希拉里·克林顿此访首站安排在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刻意选择下榻遭受恐怖袭击的泰姬陵饭店,而且在饭店接待处签名留念。这一细节向印度发送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美国对印度遭受恐怖袭击深表同情。其用意显然是在获得印度民众的好感,化解反对党对美国的抵触情绪,同时有助于劝说印度重启因孟买恐怖袭击中断的印巴和平进程,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之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希拉里·克林顿还打破了美国高官访印必访巴基斯坦的惯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印度的自尊心。其次,这是为美国公司大量攫取在印商业利益。《印美核协议》签署后,特别是在核供应国集团的一致同意后,印度将有权从其他国家进口核技术和核材料。法国、俄罗斯等拥有先进核技术的国家开始觊觎这一大有潜力的市场,力图从中分一杯羹。加强对印关系,获得印方对美国公司的“排他性承诺”,等于打开了“一个具有千亿美元潜力的市场”,眼下的直接利益就是一个10亿美元的订单。最后,这是推动“拉印制华”的战略谋划。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迅速崛起的中国视为主要的对手和威胁,因此费尽心机在中国周围建立“防御墙”,在印度、日本和中国之间建立某种平衡。美国认为,“没有任一国家在幅员辽阔的亚洲拥有无可置疑的主导地位”,印度是“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之一”,印度所处地缘政治地位,使印美在制衡中国方面有“不言而喻的利益”,美国应该将印度拉入遏制中国的“战略链条”。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印关系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所谓“ 3.0版”的内涵还有不少有待充实之处。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关系的深化还面临诸多制约。在世界多极化的问题上,印度不愿意看到美国“一超独大”的国际格局,对强权政治不时提出批评。在南亚地区问题上,印度不希望美国干涉印巴关系,特别是克什米尔争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印度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应对气候变暖承担历史责任,其推动减少碳排放的做法,阻碍了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印度无法接受强制性的减排指标。除此之外,在涉华问题上,尽管印度确有“借美制华”的心理,但它希望与中国的关系也能得到顺利发展,不愿意以牺牲印中关系为代价。印度是一个外交独立性很强的国家,它不会与美国结成盟友关系,不会按照美国的节拍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