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关键期,“审辩式思维”帮你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当涉及到重大社会问题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准确的,有些信息可能存在着误导性,比如连日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种种谣言。所谓“凡物有乘而来。”很多谣言顺应了人们特殊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广大人群中颇有市场。为了不被错误的信息或谣言误导,我们需要冷静地去思考、甄别哪些信息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审辩式思维!
(一)什么是审辨思维
根据Evans和Stanovich(2013)提出的双加工理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第一类是直觉思维,即当遇到问题时,人们并不会去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详细的论证,而是依赖经验做出判断,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解决问题,但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思维偏差;第二类是反省思维,它需要更多的意志努力、推理和思考,过程较为缓慢,但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避免一些固有偏见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属于反省思维,它指的是我们基于充分的理性,使用恰当的标准对事物的价值进行评估、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该怎么做”(Chesterman,2014)。在我国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审辩式思维被认为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
现有理论认为,审辩式思维包含“倾向”和“技能”两个方面。审辩式思维倾向是个体有意识地采用审辩式眼光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是审辩式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主要包含探求真理、开放思想、自信心、求知欲和分析性等特质。而审辩式思维技能是个体进行有效批判时必备的“审、查、判、断”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包括分析、识别假设、推理和评估等技能(Facione,1990)。这两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否进行批判性思考。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尽管审辩式思维与智力、创造力等能力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它们并不等同。因此,即使是一个聪明的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谣言面前,审辩式思维如何发挥作用?
疫情期间,我们最常听到的两类谣言便是有关“阴谋论”和“特效药”。这两类谣言正是以人们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炮制的。在这次重大疫情来临之际,人们最关心的不外乎两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新型冠状病毒、它从哪里来”和“当面临生命安全的威胁时,我们该怎样去预防和治疗”。因此,这两类谣言在人群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当科学家们正在花大量时间探索病毒的源头、中间宿主和传播方式等真相之际,有人借机炮制出“生物战”、“种族战”等阴谋论,乍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而且无法被证伪。如果我们仔细去查阅以往的类似事件,往往会发现存在类似的谣言。在某种程度上,“阴谋论”好像是在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在人们的需求受到威胁,感到失控、焦虑和无力的时候。但由于消极情绪削弱了我们的审辩式思维倾向,让我们更加依赖直觉思维快速做出判断,因而我们常常轻信这类谣言。
同样地,也有人臆想出了各种“特效药”,毫无依据地夸大某一类药物的特效。一个人如果懂得审辩式思维,就会主动进行一系列探究:有没有权威的临床数据(通常发表在权威的学术期刊上)表明这种药起作用?在临床实验中,有没有对比服用此药与未服用此药的病人的结果?有没有对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实验中选取的病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未获得有效治疗,但却因为心理预期使得症状舒缓的现象)的干扰?审辩式思维正是通过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推翻错误假设和建立新假设,不断地分析和评估已有的证据,以及不断地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等过程,逐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由客观证据来推断一个论点正确合理与否”的训练,不应只限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群,而应当融通于日常生活,在大众中普及。
(三)怎样培养审辩式思维?
首先,重视审辩式思维倾向的培养。时刻提醒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敢于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比如,杭州市决定为市民免费提供口罩,人们可预约登记并到指定药店领取。当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马上申请,尽快到药店里拿到口罩。但是,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很快会意识到这样做可能导致人群聚集,有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能就不会选择冒这样的风险。可贵的是,杭州市有关部门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决定为每一位预约成功的用户免费送货上门。由此可见,审辩式思维不仅对个人很重要,在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的重大决策中亦尤为关键。同样地,在听到“双黄连能够防治COVID-19”这个谣言后,很多人就匆匆地去药店抢购,这其实也犯了没有审辩地看待问题的大忌。
其次,审辩式思维技能可教、可学,每个人不是生来就会,更多地是通过教育经历和生活阅历不断积累、慢慢习得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多问为什么,不能只专注于结果,更要有探索背后奥妙、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当听到“喝高度白酒可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这样的谣言后,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探求如何治愈新冠肺炎,例如,可以在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查到诸如《细胞战斗实录!新冠肺炎原来是这样被治愈的》这类权威的科普短文。当了解了背后的机制后,诸如“喝茶、喝酒、吃洋葱大蒜、涂风油精等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的谣言便会不攻自破。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很多网站在辟谣的同时简明扼要地给出了一些理由,就此我们不妨顺藤摸瓜,找到更多地反驳理由和证据。
再次,当今时代信息量大且更新快,但我们的思维节奏不能被带跑。直觉思维固然有助于我们快速做出判断,但也容易产生偏差。当大部分人都在靠直觉做判断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慢下来,以审辩的方式独立思考。疫情当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那些一味带情绪,只抛出结论而没有给出合理解释,未提供详实数据或数据来源不明的文章,大家务必要提高警惕,转发也须谨慎。
此外,我们可以趁着宅在家里的时间,阅读一些有关提高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书籍。比如,《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建议我们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训练我们的审辩式思维。在看到一段文字或信息后,我们需要思考:论题和结论是什么?支持结论的理由是什么?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谬误(例如诉诸权威,将错误观点堂而皇之地冠以“专家/权威人士观点”)?论据是否可靠?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是否以偏概全、遗漏了重要信息?等等。思维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愿意去学习和思考的人才可能拥有缜密的思维。
流言止于智者。“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还不能完全区分谣言和真相,我们不妨把当前获得的信息作为一次锻炼机会,与家人、朋友一起分析哪些信息是站不住脚的,哪些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无形中,你会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防疫知识,同时也会明白国家在面临重大疫情时做出了哪些重大举措;更重要的是,你可能因此培养了一种让你终身受益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文/王腾飞 李辰宇
参考文献:
[1] Chesterman, C. Thought and knowledge – an introduction tocritical thinking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Practice, 2014,30(4).443-444.
[2] Evans, J. S. B., & Stanovich, K. E. (2013). Dual-process theories of higher cognition: Advancing the debat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3), 223-241.
[3] 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M].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