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消费者均衡和个人需求

一、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在一定的预算收入和商品价格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状态。很明显,消费者均衡既包含消费偏好或消费意愿,即效用最大化;又包含消费约束,即预算收入和商品价格。在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是用无差异曲线表示的,而消费者的客观限制又是用消费约束线表示的。因此,研究消费者均衡的实现,就应该而且可以把无差异曲线和消费约束线结合起来运用。

按照序数效用论的说法,在消费约束线既定时,它可能同多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但只能而且一定能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消费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或相切,表示既定收入可以买到这些交点或切点上的商品组合;反之,如果消费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说明既定收入买不起这些无差异曲线上的商品组合。消费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点上的商品组合不是预算约束下满足水平最高的商品组合,只有消费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上的商品组合,才是预算限制条件下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的商品组合。为此,序数效用论把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称为消费者均衡点。消费者均衡点表示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组合,既在消费约束线上,同时又在一条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如图2-7所示。

图2-7 消费者均衡

在图2-7中,I是消费约束线,它反映了既定的预算收入和商品价格。U1U2U3是三条位置越来越高的无差异曲线。abU1相交于ab两点,这说明消费者的既定预算可以买到U1上的ab两组合,但这样的购买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因为U1线低于U2线,即U1的效用水平低于U2。理性的消费者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虽然U3线位置高于U2线,U3U2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大的效用,但因消费约束线的限制,消费者不可能选择U3上的商品组合。只有ab线与U2线的切点e上的商品组合,才是理性的消费者应该选择的能获得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因为此时不存在既在消费约束线ab上,同时又处于比U2线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的其他商品组合。因此,e点就是消费者均衡点。当富有理性的消费者经过反复的掂量、比较、搜寻和选择,找到了使他遗憾最小而满足最大的商品组合后,只要购买预算、商品价格和消费偏好不发生变化,消费者就不会改变这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货币资源在两种商品上的配置比例是最优的,从而两种商品的组合也是最佳的,实现了最优的消费效率。这时就处于消费者均衡状态。

消费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是消费者均衡点,两条曲线在切点上的斜率一定相等。由于消费约束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之比,而无差异曲线斜率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它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所以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写成:

上式表明:在商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把一定的预算收入全部用来购买x和y两种商品,只要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正好等于它们的边际效用之比,消费者就能获得最大效用。或者说,只要消费者用于购买两种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如果我们用货币M代替图2-7中的y商品,用Pm代替PyPm=1,用MUm代替MUy,并用λ代表货币的边际效用,则上式可表述为:

上式表明:当消费者面临持有货币与购买商品的选择时,他必须让用在购买商品上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自身的边际效用。

如果消费者不只是购买两种商品,而是购买多种商品,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就可写成:

二、价格—消费曲线和个人需求曲线

价格是除消费者收入之外的又一个影响消费者均衡的因素。价格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经济学上用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来描述。

1.价格—消费曲线

在消费偏好和预算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因商品价格的下降导致消费约束线的旋转或平移,从而引起消费者均衡点的运动,这些均衡点的运动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它反映了价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消费预算和y商品价格不变,只有x商品价格变化。随x商品价格由P1P2P3依次下降,消费约束线依次为abacad。这三条消费约束线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U2U3相切于e1e2e3。连接e1e2e3PC曲线就是价格—消费曲线,如图2-8所示。

图2-8 价格—消费曲线

2.个人需求曲线

在图2-8中,PC曲线表明:消费者的均衡购买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事实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就不同类型的商品而言,价格对其购买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会有不同形状的价格—消费曲线。无论是何种形状的PC曲线,它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价格已经变化的情况下,消费者只有沿着PC线调整自己的购买行为,才能实现理性的消费选择。

正如由收入—消费曲线推导出恩格尔曲线一样,由价格—消费曲线也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比如:在图2-8中,当x商品价格为P1时,x商品的均衡购买量为qx1;当x商品价格降为P2时,x商品的均衡购买量增加为qx2;当x商品价格降到P3, x商品的均衡购买量增加为qx3。可见,x商品的均衡购买量随价格降低而增大。由图2-9中的价格—消费曲线(下图)推导出x商品的需求曲线如图2-9(上图)所示。

图2-9 由消费者均衡推导需求曲线

图2-9中的需求曲线只是一般的需求曲线。根据其他形状的PC曲线,还可能推导出正相关的需求曲线。无论何种需求曲线,它反映的是商品的最佳购买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所以,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应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三、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需求曲线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价格变动所导致的需求量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变化,就是价格效应。价格效应是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构成的,如图2-10所示。

图2-10 价格效应

在图2-10中,消费约束线abU1线切于e1点。当x商品价格下降后消费约束线旋转到ac, acU2线切于e2点。均衡点由e1运动到e2, x商品的均衡购买量由qx1增至qx2qx2-qx1即为x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价格效应。经济学认为,价格效应是由两个效应构成的:一个是收入效应,一个是替代效应。为了具体分析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我们在图中引一条平行于ac且切于U1的消费约束线df, dfU1的切点为e0, x商品购买量为qx0df线表明了按照降低后的价格进行购买,为了实现原来的效用水平需要多少收入。这样一来,由e1点运动到e2点所对应的价格效应qx2-qx1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由e1点运动到e0点所对应的qx0-qx1,另一部分为由e0点运动到e2点所对应的qx2-qx0

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价格改变而导致的实际收入变化,从而引起的商品购买量的变化。在图2-10中,收入效应就表示为两条互相平行的消费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切点间购买量之差即qx2-qx0。消费约束线的平移必然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变化。如果根据商品购买量与实际收入的变化关系,收入效应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正常商品收入效应为正,而劣等商品收入效应为负。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使得消费者增加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购买量,以替代价格相对上涨的商品的购买量。在图2-10中,替代效应则表示为两条消费约束线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购买量之差,即qx0-qx1。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实际上反映的是商品间的替代关系。如果按照商品价格相对变化与商品量的变化关系,替代效应为负。因为价格相对变贵的商品,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相对变低的商品,需求量会增加。替代效应一般为负。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不同的商品来说,价格变化所包含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不仅有正负之分,而且还有大小之分。正是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多样化,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商品需求。以下主要介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三种组合。

(1)正的收入效应和负的替代效应相结合。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会使购买量增加;反之,价格上涨,两种效应都会使购买量减少。它表明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类商品是符合需求规律的正常商品,如图2-10所示。

(2)负的收入效应小于负的替代效应。价格下降而实际收入增加,由于负的收入效应会带来购买量的减少,负的替代效应却使购买量增加,而且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的购买量还是增加,需求量仍然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如图2-11所示。这类商品是劣等商品。

图2-11 劣等商品价格效应

(3)负的收入效应大于负的替代效应。价格下降而实际收入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如图2-12所示。虽然负的替代效应会使购买量增加,但替代效应的作用小于收入效应,结果总的购买量还是减少了,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方向变化。这类商品是吉芬商品。吉芬商品一定是劣等商品,但劣等商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图2-12 吉芬商品价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