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东还复校——排名亚洲第一的最高学府(1946~1949)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新任校长吴有训到校不久,便着手筹备学校复员东还。9月底,中央大学复员委员会成立。吴有训任主任,江良规、胡家健任副主任。江良规负责重庆复员事宜,胡家健负责南京校产的接收与修缮。成都的医学院和畜牧兽医系的复员工作独立进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统筹教育部门的复员工作,原定中央大学于1945年年底第一批复员,因水道拥塞、运输工具缺乏、沿途不甚安全及战时各级学校原校舍绝大部分被征用,不能顺利接收等,只得推迟到第二年初进行。全校一万二千多名师生,分八批返京,最后一批师生抵京时,已7月底(131)。
1945年11月28日,校长吴有训赴南京,办理四牌楼校舍接收。同年12月起,复员后的中央大学分一、二两部。文、理、工学院等迁回四牌楼原址,称校本部、一部;医学院、农学院和新生迁到丁家桥,为二部(132)。
吴有训校长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他深知交流必须建立在增强自身科学研究实力的基础上。为此,他积极支持教授出国进修、考察,同时促成国外专家、教授来华访问讲学(133)。据此,复员后的中央大学,科研条件有所改善,研究水平也有新的提高(134)。
复员后的中央大学(135)
(1946年)
……战前校舍仅容学生千余人,教职员眷属则均住校外。今学生增加四倍,教职员及眷属因校外无法租屋,亦须居住校内,乃就成贤街东农场旧址,建筑学生宿舍七座,可容3000余人。又接收丁家桥校产整理建设,于是文理法师工五院及农学院一部分与附属医院设于四牌楼,称为本校第一部;医农二院及一年级与先修班设于丁家桥,称为第二;附属中学设于三牌楼前农学院旧址;附属小学分设两处,一设大石桥前实验学校旧址,一设丁家桥本校第二部内。至11月部署完成,开学上课。惟战时残破之余,因陋就简,捉襟见肘,故设备之补充,与校舍之整理,尚在积极妥筹。本校至南高迄今历32年,其沿革之大概及战时迁川与战后复原之情形,略述如上。
二、现在的校址
本校与35年夏复员,自重庆成都迁回南京四牌楼及三牌楼,同样并接收丁家桥前南洋劝业会原址之房舍及场地,一并整理。现四牌楼为本校第一部校址,丁家桥为本校第二部校址,三牌楼为附属中学校址。兹分述如下。
(甲)第一部由前两江师范及宁属师范旧址扩充,东至成贤街、西至大石桥、南至四牌楼、北至钦天山,总面积约400亩。又成贤街文昌桥之东与小营接壤,有地百亩,为宿舍区域。本校前门设在四牌楼,此区有文、理、法、师、工五院及农学院之一部分,与医学院之开症医院。其重要建筑物如下:
(1)大礼堂:正对校门,位居中央。礼堂内可容3000人,两翼为本校行政部分办公楼。
(2)图书馆:在大礼堂之西南,原有书库,已于沦陷时为敌改造,藏书钢架,荡然无存。恢复旧观,殊非易事。其时前面有平房两排,农学院之一部分在此。
(3)体育馆: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健身房,下层为办公室、教室、淋浴室、更衣室、储藏室等。游泳池在其北,运动场在其东。
(4)科学馆:在大礼堂之东南,理学院之数学系,物理系,地质系,地理系及化学系,心理系之一部分设于此。
(5)生物馆:在科学馆之南,理学院生物系之实验室、标本室、教室、研究室等在此。
(6)中山院:在校门之东,文学院各系之教室、研究室、图书室等在此。
(7)东南院:在中山院之东,法学院各系之研究室、教室、图书馆等在此。
(8)新教室:在东南院之北、科学馆之南,工学院各系之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在此。
(9)工学院工场:金工厂、木工厂、电力实验室、电信实验室、水力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风洞室、引擎室等,均在大礼堂及运动场之北。
(10)南高院:在运动场之南,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设在体院馆,艺术系之音乐教室设在六朝松下梅庵外,其余各研究室、教室、图书室等在此。又理学院地理系及心理系之一部分,亦设于此。
(11)牙科大楼:在科学馆之北,痘医院设于此,校医室在其后。
(12)旧医学院:医学院院址今设在丁家桥,所遗旧址,供理学院之气象系、化学系及其他教室之用。
(13)学生宿舍:在成贤街之东,与小营接壤,共有宿舍七座,可容学生3232人。膳堂、浴室、理发室等附之。
(14)教职员宿舍:(一)在成贤街文昌桥之东,学生宿舍之南。(二)在校门之西,新建活动平房,名曰自治新村。(三)旧教习房,在体育馆之西,六朝松之南。
(乙)第二部 在丁家桥之北,为南洋劝业会原址,由华侨张煜南先生捐赠。抗战以前,北部空地辟为农场,南部房舍为交辎学校所借用;沦陷期间成为敌军仓库。受降后先由国防部接收,本校复员后交涉,向国防部收回加以整理。35年11月医学院全部及农学院之一部分,与一年级之先修班先后迁入,为本校第二部校址。南至丁家桥、北至筹市口、东至芦席营、西至模范马路,全部成长方形,面积约1000余亩。医学院位于西南,有校舍30余幢,较为完整。农学院位于东南,亦有校舍30余幢,靠东一部分划为药业校址。一年级及先修班居于中,校舍皆是木房仓库,尚未改造,教职员宿舍建于木房之后。北部空地为农学院之苗圃及农场,此区面积宽广,位置适宜,将来可建成理想之校舍。公则因陋就简,尚在草创时期也。
(丙)附属中学 地址在三牌楼校门口,原为清将弁学堂,旋改称陆师学堂,光绪末改设江南实业学堂,鼎盖后以改为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民国16年国府建都南京,该处划归本校,指定为农学院院址。复员以后拨作附中校舍。该处总面积约300余亩,福建路亘其中,将校址划为二区。南部占地约百余亩,有西式楼房四幢,西式平房八幢,旧式平房五幢,多数系逊清时建造,最后加以修葺,已焕然一新。35年秋,新建学生宿舍一座,厨房、浴室各一所,厕所三所,活动房屋六幢,平房30余间,全部划作附中校舍,尚感拥挤,不敷分配。北部占地200余亩,计有西式楼房四幢,平房十六幢,现为国防部后勤部军医署第一卫生材料库,及国防部联勤部经理署马政司兽医材料库所借住,闻不久将归还本校使用云。
(丁)附属小学
(1)大石桥附小 复员后仍设在大石桥,前实验学校旧址。现有西式楼房两幢,计大小18间,排为第一院第二院;西式平房二幢,计大小14间,排为第三院及东平房。共有办公室一间,幼儿园二间,教室十一间,教职工宿舍二间,又门房及杂屋共四间。
(2)丁家桥附小 校址在丁家桥大学第二部内,现有西式平房三排,计有教室八间,幼儿园一间,办公室一间,教职员宿舍三间,杂屋一间。
三、历任校长
……
总务处报告事项(136)
(1947年5月3日)
本校自上届校务会议以后,迄今一年,在此期间学校集中全部精力办理复员事宜。先成立复员委员会,由吴校长任主任委员,江良规、胡家健两先生任副主任委员。江良规先生在重庆主持复员还都事宜,胡家健先生在南京主持准备复校事宜。嗣后重庆方面,又设立留渝办事处主持结束事宜。南京方面于34年秋季成立接收委员会,主持在京校舍校产之接收事宜。继为加强本校复校与建校工作起见,又先后设立各种委员会,分别主持各项工作。例如,本校复员开始,又成立建筑委员会及工程组,主持校舍之修建及大宗设备添置事宜;教职工宿舍管理委员会,主持教职工宿舍之分配与管理事宜;校具保管委员会,主持校具之保管分配事宜;丁家桥接收建设委员会,主持丁家桥校舍接收及建校等工作。总务处一年来之工作,即配合上列各机构,集中全力以赴之。兹举其牵牵大者数端,分重庆、南京两方面,略述于后:
甲、重庆方面
一、复员经费之筹划及申请——复员开始首须确认经费,本处由前胡总务长会同复员委员会及会计室编制复员经费预算,呈请教育部核列国立各学校迁校费用,并请从宽分配。经继续呈请,继续领用,截至目前止,共领到复员经费81亿余元。
二、调查及制做装运公物之木箱——本校规模宏大,公物极多,本处事先将各院系处组室所需木箱数量及种类详加调查,包工制做,共计甲乙丙及特种木箱1400余只,按时分发各单位应用。
三、派员参加复员委员会处理复员工作——本校计有员生及眷属12000余人,复员工作至为繁重,除总务处职员全体参加工作外,复员委员会复于本处调派人员协助办理。如重庆、南京两方面公私物品之收运、庶务之处理及参加各交通站,办理转运事宜等。
四、拆运校具来京装配——本校存渝校具择其较易运输者,以木船运京装配,以应急需。计双层床446张(已改制方凳1800张及两屉桌1100张),办公桌222张,绘图板1200块,尚有试验桌面、黑板及图书馆书架等200余件。其不能运京及不必运京之剩余物品,则由留渝人员集中保管,待命处理。
重庆校舍之移交——本校重庆校舍经本处会同校产清理委员会及留渝办事处人员分别移交,计柏溪及小龙坎之校舍(地产保留)移交青民中学接管,松林坡之校舍分交于重庆大学及中央工校接管(137)。
乙、南京方面
一、校舍之接收——本校校本部胜利前被敌人占作军事医院,胜利后被国防部接收改为陆军医院。后经本校接收委员会几经交涉,始行迁让。而本校丁家桥校产则为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接收,作为仓库。经本处会同丁家桥接收委员会交涉多次,后经陈辞修部长饬联勤部迁让。并除将本校原有校产归还外,又将原劝业场旧址及房屋,一并拨交本校,为扩充之用。该地面积计有800余亩,房屋100余幢,虽甚破旧,但为数不少,亦可稍解本校房屋缺乏之恐慌。
二、收购土地及房屋——本校战前原无教职员及眷属宿舍之供给,此次复员还都,住房问题严重,且学生亦增加5倍有奇。为解决员生住宿问题,须筹建宿舍,更须先行收购地皮。爰经建筑委员会决定,先后分别收购四牌楼、兰园、九华山、高楼门等处土地,共计83亩余,及西式楼房七幢,共计价款50756.460万元。
三、活动房屋之交涉——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由美运到之军用活动房屋材料甚多,经迭向行政院交涉,始获准拨发152栋。除分拨医学院、农学院、及附中、附小共30余栋为学生宿舍外,分建于图书馆前、九华山及丁家桥等处。两层楼房为教授住宅,一层者为职员宿舍。
四、校舍之建筑修理及校具之添置——此次复员还都,以京市房荒问题严重,本校教职员及学生住宿问题,如不解决,则根本无法开学。爰经复员委员会决定,除上述活动房屋外,又在文昌桥兴建学生宿舍大楼七幢,及饭厅、浴室、厨房、厕所等,同时校内各院办公室、教室等亦均大致修整(由工程组办理)。复员委员会工程组与总务处公务组工作范围之划分,前经行政会议决定,凡工程价款在500万元以上者由工程组办理,500万元以下者由公务组办理。所有较大之建筑及修理工程由复委会工程组办理,另有工程组书面报告外,其由总务处公务组办理者,除零星较小工程由组雇工自做者外,计招商承包之房屋修缮及校具添置工程共51案,计共经费16586万元。嗣以上学期亟待开学,而各院系需要修理之建筑及设备甚多,公务组实难以应付。为能迅赴事功,爰经行政会议议决将复员费之修建及设备经费由各院分配,其修建及设备事项可由各院视本身需要,自行办理。
五、水电设备之修整——本校之水电工程,其新建筑房屋前均由工程组办理,嗣成立水电设备股办理水电工程。除工程组办理者由工程组报告外,水电股经办者如第一部、第二部等之架设路灯,改换全部旧杆,整理全部内外线,改装各房舍进火线,拆除旧水管,整理水龙头,修整电话,总机架设分机,及分别装设或修理各教职员宿舍、学生宿舍、科学馆、生物馆、牙科大楼、医学院、生理生化两科等各处之水电工程。
六、还都员生之接待——本校此次复员还都之员生及眷属12000余人,还都后一切供应均感不便,自所必然。经学校决定,将全部校舍暂作员生及眷属临时宿舍,以解决住宿问题。每批还都员生到京时,由本处派车接待来校,随由宿舍管理委员会派定教职员宿舍,训导处派定学生宿舍,再由本处勤务股代为搬运行李。至膳食及水电等一切供应,均力求增加同仁之方便。
七、公私物之收运及提送——各院系处组室之公物木箱,及私人行李衣物于重庆交公私物收运股点收后,由交通组交民生公司代为运京,并由南京方面公私物收运股于每批公私物到京时,办理提运、保管及分送各院系处组室。截止目前止,已运到4700箱,如加私人行李,当在万件以上。
八、文书工作之处理——自上年7月至目前止,计共收文1645件,登文1864件,归档2108件,调卷1426件。至重庆运回之历年档卷,因战前原有卷柜60全部损失,现尚未制作,致未能启箱整理,故检卷至感困难。
九、校具之查点及登记——校具为学校财产之一部,此次复员后一切均等于创始,各处分散凌乱之校具,亦亟须查点登记,列造清册。此项工作经由保管组专人办理,除少数部分之校具尚未清查登记外,现已登记列册者计有14944件。
十、配合招生委员会办理招生事宜——35年度第一学期,为本校复员后第一次招生,所有校舍均已为员生及眷属住满,而投考学生达万余人,即考试一项已至困难(计考区12处,考场100余个)。本处在招生委员会主持下,配合办理、适应需要,一切尚能顺利蒇事。
十一、成立工务、管理、保管三组——本校复员后,范围已较在渝为大,事务亦更较繁重复杂。所有工务、勤务、保管三方面工作,均集中于事务组,颇感难以应付。学校当局为加强组织、增进效率起见,于35年11月8日提经行政会议决定,将工务、勤务、保管三股改为工务、管理、保管三组,直辖总务处,现三组已先后分别成立。
十二、裁减超额工友——本校还都伊始,工友原未超额;嗣以公物运到而各院系亦均急谋恢复,以便开学,以事实需要,工友遂逐渐增加,且丁家桥接收后范围至大,环境不整,需待大事清理,始可应用。故去年10月份仅有工人145名,而12月份骤增337名,因之全校工人总数达1238名。与教育部规定名额相较,计超过200名。此项超额工友之工资,前系于复员费内开支,现复员会结束,此项工资无由报销。经行政会议决定,将超额之数予以裁减。本处亦已遵照办理,计裁减62名,现尚余1176名,与教育部核准数相较,仍超138名。现将公务组之水、木、漆、铜及水电股之水、电等技工,均作临时雇工计算。
十三、计划收购丁家桥被圈民地——国防部移交本部丁家桥地产内,有于沦陷时期被敌伪圈用之民地共181户,计309亩,包括于本校地产内。为应本校目前之需要及将来之发展,此项地产应按收复区土地权利清理办法之规定予以收购。现已协议成立,给付价款,办妥收购手续者有孙慕欧一户,计土地五分一厘一毫,西式平房一幢,共计价款1500万元。其余各户,屡次来校交涉,要求免收,将来能否顺利收购,尚成问题。
十四、本校火灾经过——本年一月间,报载各地学校连续被奸人纵火,情形极为紧张。总务处曾经召集有关人员会商对策,经将手摇救火机修理,并向震旦购有灭火弹及灭火机多架,本拟购置番布水带,因需价数千万元,而本校经费困难,无力负担此项费用,故作罢论,经依消极之防范,各重要房屋设有堆沙储水之准备,并由负责员警时加戒备。本年3月22日,复以庆文字第二六九四号呈文,呈请教育部将本校所有校舍、仪器等件保险,尚未奉准。讵料本月16日晨四时五十分,大礼堂后西排木平房、第二排中央存贮图书馆用尚待油漆木椅之室内,突然起火。当时因无员工居住该处,无法及时灭火。迨居住附近之员工闻讯赶至,已成燎原之势。致该排前后毗连之木房四座,悉付一炬,幸承各消防队及救火会及时赶至,未至蔓延。此次受火灾损失较大者为工学院电力实验室。至起火原因,经再三研究当时情况,起火室中向无人居,亦未安设电灯线,并经查询有关人员,始终无失慎线索可寻。且本月15日晚十一时,总务处处长曾率人巡视各处,未发现任何可引起自燃之物,显为宵小纵火使然。兹已将经过及损失列册,呈报教育部,请求特拨紧急救济费,籍资补救云。
复员委员会工程组报告事项(138)
(1947年5月3日)
查本校自胜利复员以来,由胡前总务长、刘前工学院长奉吴校长之命,继接收委员会之后,先后飞京筹划复员修建工程事宜。而本校人员之众、幅员之大,举凡食宿教习之需,必须大量建筑,方可供应;亦需专门组织,始能进行。爰奉命设工程组隶复员委员会,聘刘院长主其事,任正主任,分函各地本校建筑、土木系各毕业同学,归为母校服务,先后应聘者计18人。而工作繁重时,人员每感不敷分配,复借调土木建筑系助教及各该系高材生十人,分任其事。
工程地点散处丁家桥、三牌楼、九华山各地,而各项原有建筑,均经历年敌伪盘据,破坏特甚。全部数量不敷实巨,修缮之外,尤赖新建。综计经办工程,约有校本部、丁家桥、三牌楼、附中等处之各项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办公室等之修理,文昌桥学生宿舍、膳室、浴室、厕所等,及九华山、校本部、分校等处之教职工宿舍之建造,以及水电、家具等项。上述工程之设计用材均基于经济实用之原则,以撙节经费。后复经学校当局之接洽,由善后救济总署拨关岛式活动房屋152幢,配装为宿舍及其他用途,节省经费不少。
本组成立伊始,即承建筑系诸教授设计学生、员工宿舍、膳堂等计划,着手勘地丈量,监督施工,并补绘各项工程详图。嗣后各项修建工程之计划、图说,测绘土地,配装房屋。本校第一部家具之设计、监制,水电之修理、装置,与编制预算、审核估帐,以及一切招标、签约与行政之处置,均由本组策划处理,戮力以赴,幸无陨越。后以工作过于繁重,签准将水电工工程交水电工程股,一部修理工程,交事务组(现为公务组)办理,以增效率。
自去岁筹备动工以后,迄今适一易寒暑。经办工程包括修理、新建计133幢,铁床木器计16560件,以及水电零星等项,共计造价国币485101.6745万元。零星工程系采取比帐方式,余均呈准预算,由审教两部派员监视,及本校有关各方,会同招标、决标,以符法令,而昭郑重。至于参加之营造、木器厂商,亦均公开登报登记,审查合格。营造厂有六合新亨、新金记、大华、茂泰等,木器厂有沈金泰、张泰记、文元等。所有工作大致与图说符合完工者,均经有关各方验收完竣。
各项修建工程已完工验收者56幢,木器铁床完工验收者12560件,零星工程均已验收。年来因受时局、币值、物价等影响,致人工几经调整,材料迭次飞涨,尤以去岁年终为甚。查去岁动工迄今,人工已三度调整,涨达三倍,木料已涨三倍余,水料涨四倍余,五金涨七倍余。本校未完工程之厂商,因调整工资问题未获解决,相率与本京各厂停工,达二月余。现经分别催促,一部已呈准将未付款项提前支付,会同总务会计室监督付款,办料付工、先行动工。最近转奉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关于营造商调整工资核算办法四项,经本组拟具意见,提交本校修建工程处理委员会,由审教两部派员监核,想不久即可解决。除大地部分已由校方委请律师法究外,其余工程当可如约完工。
1947年,吴有训先生出国公干,由戚寿南先生代理校长(图1-2-59)。
图1-2-59 戚寿南
此期的中央大学持续发展。值得骄傲的是,在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力压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139)。
1949年元旦前,中央大学接到教育部有关迁校的密电。校长周鸿经(图1-2-60)奉命派人分赴广州、厦门、台湾寻觅校址,并将图书、仪器等装箱,准备搬迁(140)。1949年1月15日,胡焕庸在厦门大学寻得校舍(141)。1月21日,校长周鸿经即要求教育部协助寻觅新校址而呈函(142)。23日,周鸿经校长在校务会议上提出迁校厦门案,被当场否决(143)。
图1-2-60 周鸿经
校长周鸿经、训导长沙学浚、总务长戈定邦遂于1月25日弃职离校。周鸿经等出走后,教授会决议,成立校务维持委员会,选出欧阳翥、郑集、张更、蔡翘、刘庆云、梁希、吴蕴瑞、胡小石、楼光来、吴传颐、刘敦桢等11名委员,推定胡小石、梁希、郑集为常务委员。校务维持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维持”校务(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