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建筑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抗战——“鸡犬不留”迁渝的中央大学(1937~1945)

1.本部迁渝

国立中央大学在1935年即派员查看迁校地址,初步选定重庆沙坪坝。1936年春,中大校长罗家伦目睹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预言一场大战不可避免,预做大批木箱以备日后迁校之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罗即向政府建议,将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移往重庆。他坚定表示:“武力占据一个国家的领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83)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抓紧侵华,妄图短期内迅速占领我国全境。7月15日当夜,中央大学罗家伦校长排除相关阻力,并得到最高统帅蒋介石先生的同意,开始着手迁校(84)。是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训示,参加淞沪会战具有多方面战略意图(85)。9月20日,日寇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宣布要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行大规模轰炸(86),南京岌岌可危。罗家伦校长决议迁校。派人考察数地,决意迁校四川重庆。

重庆大学慨然以沙坪坝松林坡的地面借给中央大学营造校舍(图1-2-38)。中大学生宿舍在小龙坎,而上课却在松林坡,有的学生没有宿舍,甚至睡饭厅、礼堂;有的校舍虽为新建,但一间寝室300人以上,十分喧杂、彻夜难眠。就是这样的“陋室”,还遭受到日寇的轰炸。1940年7月4日,日机两次轰炸中大、重大,炸毁校舍百余间,中大死伤员工10余人;暑假期间,学校又被轰炸。经师生努力修复,中大成为沙坪坝最早开学的大学(87)(1995年在中大旧址上,建成了校友们捐资修建的纪念亭(88))。

图1-2-38 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的校园

罗家伦力陈迁校之必要 送高等司(89)

(并先送收发登记)自上海战事发动以来,中央大学曾受敌机三次袭击。第一次为8月15日下午,敌机以机关枪扫射图书馆及实验学校各一次;第二次为19日下午,在大学本部投250公斤炸弹七枚;第三次为26日深夜,在实验学校投同样炸弹一枚。又附近教授住宅被毁者四所,校工死者五人。近来因空袭较少,但敌军如有陆地空军根据,则较大规模之空袭恐仍难免。

自被空袭以来,家伦未尝一日离校,以身殉职理所当然。但考察客观事实及为国家保全文化与维持教育事业之有效的继续进行计,似不能不作迁移打算。其简单理由为:

(一)不必将3000以上教职员、学生置于易受及常受轰炸之地。

(二)不必将价值四五百万元之图书、设备、仪器,置于同样之境地。

(三)为教育效率计,应置文化训练机关于较安全地点,方能督促其加紧工作。

但选择迁移之地点,亦须注重下列各项:

(一)地点比较安全,可任其展开及安置图书仪器,至少可作半年至一年之工作打算。

(二)当地须略有高等教育基础,可供彼此合作且可相互利用师资设备,相互充实其训练。

(三)交通比较便利,最重要者系水路可以直达,苟无此项便利,迁至近处之困难且过远处。

(四)比较可以集中,俾便对学生学问、思想、行动作切实训练与指导,树一战争期间刻苦耐劳之新学风。

为此原因,曾由校派请教育学院教授王书林、法学院院长张冼繁、经济系主任吴斡等分赴鄂、湘、川各处选择地址。兹综合各项报告,考察结果以重庆大学地点较为合宜。

(一)地在嘉陵江岸,离重庆城市20余里较为安全。

(二)与重庆大学合作,可凭藉其原基础充实教学之师资与设备。

(三)因在嘉陵江岸,故民生公司轮船可直达该校门口。

根据以上考虑之结果,后与重庆大学及该地其他机关接洽,可得事实上之支配。办法如下:

(一)重庆大学学生宿舍现尚可容学生600人,略挤,尚可稍增。

(二)教室可共用或合班。

(三)工学院有较大建筑一所,理工仪器可即装置。

(四)该校校地1500亩,不敷校舍可建简单房屋,如建100间10月底可完成,200间11月中旬可陆续完成,约费5万元至8万元。

(五)医学院已于重庆最大之宽仁医院商妥,即可在内上课。

(六)农学院重庆大学本曾设置,后经胡校长停办,将来或可利用原址。万一不能,尚可与成都大学农学院商量合作。

(七)牙医专科医院可与成都华西大学之牙医学院合作。万一医学院在重庆有困难时,亦尚可与华西大学医学院合作,俟实际筹划后再定(为教学设备计,如将牙、医、农三部分设在成都尚不至太分散)。

(八)照此办法立即进行,11月1日以准可开学(航空工程研究班可于10月10日开学)。

(九)与工、医各学院院长商酌,本校除训练原有学生外,尚可努力开下列较短期之训练班,以协助战事:

1.航空工程训练班(招大学工科助教)

2.电信工程训练班(训练各大学工学院工学三四年级学生)

3.外科手术训练班(训练普通医生与大学五六年级学生为伤兵医院开刀之用)

其余训练工作可随时与政府军事机关商定。

(十)与民生公司卢作孚先生商定:货运可照资源委员会运价,客运可照南开大学学生票价,计自南京至重庆统舱约需24元(伙食在内)。学生前往,如能本校津贴半价,则12元即可到达,不致十分困难。

以上各条如能实行,恐系最有效率最易实施之办法。为国家大学教育打算,为一未全摧毁之完整大学打算,甚至为树立一后方技术训练机关打算,甚愿钧部加以采纳、施行。此种打算,乃负责处理目前事变及将来环境演变所必需,如中央政治学校之西迁,亦正系从此项训练计划上打算者也。

又实验学校因学生年龄太幼,不便远迁,已遵钧部意旨,在附近安徽和州与徽州觅取校址,拟将幼稚园及小学低级、暂停高中、初中及小学毕业班迁往,以免荒废学业,务期于最近期间可以开学。

至于家伦个人,拟一切迁移手续办完如期开学后,即将校务委托妥人暂代,请求允许赴淞沪前方军中待命,以免学校安全与个人安全混为一谈,转增良心上之不安。此应预先陈明,仰乞钧部事前有所准备者也。

教育部部长 王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签呈

罗家伦校长致函四川政府最高首长,商请房地事宜。

罗家伦商请协助解决房地函(90)

公函特字第457

敬启者:案奉教育部令饬预觅安全地点,可备必要时迁地开学之用。兹特请本校法学院院长张冼繁先生、经济系主任吴斡先生来川,接洽相当房地事宜。用特专函奉达,敬祈台誊惠予指示与协助,俾利进行,无任公感。此致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四川行营主任

重庆市政府

校长 罗家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8月26日

形势严峻,中央大学发出校本部迁址的通知。

校本部关于迁校事项的通知(91)

敬启者:本大学现蒙教育部核准西迁重庆,借重庆大学于11月1日开学。兹为便利专任教授、讲师同人入川计,特与民生实业公司商订优惠办法。凡我同人务请于10月10日至15日期内,向南京本校农学院(三牌楼)或汉口本校办事处(扬子街大陆坊31号)报到,领取乘轮优待证(自南京至汉口无折扣,自汉口至重庆八折;如系联运,南京至汉口统舱,可按3元售票),自行向轮船公司接洽购票。盖以本校虽与民生公司一再接洽,承允尽量予本校同人以便利,但际此非常时期,交通情形殊难预料,无法包定,诚恐届时船只不多致感拥挤也。倘10月15日之前,不克亲自来京或赴汉报到,但预计确可于11月1日以前赶到重庆,则请先行亲笔惠函本校说明,以便编排课程。此次函件,务须10月15日前可分别到达京汉,如11月1日仍不能到达,则本校为整个办事手续起见,无论在如何情形之下,亦只有即认为本年度聘约业已自动解除。事非得已,尚希鉴谅。至于各人家属如须同行,票价方面亦可同享优待。此系公司方面对本校同人之特别优待,本校自应向公司方面负责,绝无不实情事。事关校誉,并祈注意。再则,将来同人住宿一层,现虽尽力筹划,但匆遽之间当然不能完备。单身宿舍恐极简陋拥挤,特先声明,预请原谅。至于眷属住房,自更无法代备。重庆地方本小,近则外来者骤增,极少房屋可以租赁,倘家眷必须同行,最好约集数家合作,暂在万县、沙市、宜昌一带权住,俾得从容布置,可免临时窘困。又最近校务会议关于各院系教授课(讲)师授课钟点,亦曾有所规定。兹将该项决议案一并抄附一份,统希合誊为荷。专此敬颂

道绥

国立中央大学启
1937年9月23日

校本部为商借重庆大学地皮致刘湘公函(92)

公函渝字第三号

敬启者:本校迭被敌机轰炸,校舍损毁,短时期内势难于原地开学。兹奉部命,派员赴渝查勘结果,拟向贵省重庆大学暂借地皮一段,备供建筑临时校舍之用。值此国难严重时期,青年学业关系至巨。素仰钧座提倡教育不遗余力,定荷惠允赞助。特派本校经济系吴主任诣前商洽,敬祈赐予指导,至为感荷。

敬致

刘主席

中华民国26年9月30日

刘湘复中央大学函(93)

敬复者:案准贵校第一零三号公函,除原文有案不录外,后开特派本校经济系吴主任诣前商洽,敬祈赐予指导,至为感荷,等由。准此。查贵校为首都最高学府,兹因避地来渝建筑临时校舍,于川省文化裨益甚多,无任欢迎。重庆大学既有相当地皮可借,应迅速开工,以备应用。除转重大知照外,相应函复贵校,请烦查照。此致

国立中央大学

刘湘拜启
1937年10月2日

罗家伦致教育部函(94)

罗家伦力陈迁校案。查本校因时局影响,暂迁重庆,假重庆大学校址开学。业经呈奉令准并饬将办理实情随时具报备案在案。现在筹备进行大致已经就绪,谨将办理情形分别条陈于后:

一、校址除医学院及牙医专校外,决暂假重庆大学开课。该校理工学院建筑可全部借于本校,学生宿舍亦可分借一部分,足容学生600人。此外,教室、办公室等均可两校共用。再由重大拨借土地,供本校添建临时房屋之用。一切因陋就简,但求合用,预计11月内可以完成。

二、图书、仪器凡可装运者均已尽量装箱,计共1900余箱。已有1700箱运存汉口。下余者最近亦可运出。再由汉口选择开学后急需应用之件,约数百箱,尽先运往重庆,以备应用。

三、教职员方面,专任教授、讲师因罗致匪易,除因事实困难不能赴蜀自动请辞者外,一律请其同往;兼任教授、讲师因其事实上无法兼顾,一律解聘;助教及职员均径大事裁减,计裁去助教59人,职员83人。

四、现定11月1日开学,教职员、学生统限先期赶到。经与民生公司接洽,教职员自汉至渝八折优待,家属随行亦可同享优待。学生一律统舱,八折之后再由校津贴半价,计每生由汉至渝船价仅需11.2元。现南京汉口均有专人负责接洽发给乘轮证,教职员及旧生得在京汉两地报到领证,自行购票入渝。新生定于本月16、17、18三日在汉口集合检查体格,合格者即行办理入学手续,给证赴渝。

五、医学院与牙医专科学校因重大无相同系科,教学设备无法合作,特商假成都华西大学开课,业承应允。刻已派遣医学院教授蔡翘前往,接洽合作具体办法,并筹备开学。

六、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因原有教师外籍居多,不能随同入川,加之各项设备无法搬动,决暂停办一年。所有该组新旧各生,准其转学或借读于国立音乐学院,以及立案之公私大学音乐系。

七、附属实验学校决暂迁安徽屯溪,所有高、初中及小学高级部毕业级,一律于10月10日开学上课。

八、本校迁渝之后,所有京中关于校产保管、校务接洽事务,特设留京办事处,指派专人负责办理。

以上系截至最近本校办理迁渝开学之情形,除以后进行随时呈报外,课合备文先行呈明,仰祈鉴核备案,实为公便。

谨呈

教育部部长 王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罗家伦

关于成立中央大学重庆办事处公函(95)

公函第10号

径启者:本大学奉教育部令并得四川省政府之赞助,派员来渝建筑临时校舍,暂行移渝办学。前经商请贵市府詧照在案并承协助进行,致感深纫。现已在重庆市都邮街紫家巷成立本大学重庆办事处,自本6日起开始办公。用特备函奉达,即希詧照并饬属协助为荷。此致

重庆市政府

中华民国26年10月6日

中央大学关于即日动工建筑临时校舍公函(96)

公函第11号

径启者:本大学奉教育部令并得四川省政府之赞助,派员来渝建筑临时校舍。兹经觅得贵县境内沙坪坝重庆大学校址一部,即日开始动工建筑,用特备函奉达,即希詧照并饬属随时协助为荷。此致

巴县县政府

中华民国26年10月6日

罗家伦关于医学院暂假华西大学开学致刘湘函(97)

公函第1402号

敬启者:本校因时局关系,经呈准暂时迁地办学。荷承慨予赞助,惠假重庆大学校舍并拨地供临时建筑之用,又承特拨专款补助农学院牲畜运费,供给场地,俾与贵省建设厅合作,举办试验推广事业。先生扶植教育、奖掖学术之盛意,感荷无既。现在本校医学院及附属国立牙医专科学校,因师资设备合作便利起见,拟另假成都华西大学开学,业经商得该校同意,允以合作,以后叨承受护之处益多。用特函达,敬希亮詧是幸。此致

四川省政府主席刘

校长 罗ОО
中华民国26年10月7日

罗家伦致华西大学函(98)

公函特字第五五五号

径启者:本校医学院及附属国立牙医专科学校,拟暂假贵校校舍开学,经派请蔡翘、郑集两教授前来面洽。倾得蔡、郑两先生来电,欣悉业荷慨允合作,至深感纫。除详细办法容再商定外,特先函达致谢,敬希台詧中荷。此致

成都华西大学

校长罗ОО
中华民国26年10月7日

高显鉴致中央大学函(99)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公函事字第一0一号

径复者:接准贵校10月21日公函略开:本校奉令移渝办学,惟农场地址苦无适当场所可供建设,拟商借农场备供学生实习试验之用,藉谋技术合作,并拨空房数间暂作农场人员办公栖止等由。准此。值此国难严重、全民抗战之际,保存我国文化、充实抗战力量,实为今日要图。贵校来渝开学,本院自应尽力帮助。兹划出房屋四间用供贵校农场人员寄宿办公之所,农场范围及现有设备,亦均可备供贵校学生实习试验之用。至技术方面事项,并希贵校农学专家随时指导,以利进行。准函前由,相应函复,至希查照为荷。此致

国立中央大学

院长 高显鉴
中华民国26年10月28日

中央大学选定的校本部在沙坪坝松林坡(图1-2-39),与重庆大学校园毗邻,地处磁器口、小龙坎、嘉陵江和歌乐山之间。松林坡为一青松满布的小山峦,山清水秀,林木葱郁,诚为办学胜境。图书馆建于山顶,可俯瞰校园,遥观市区。沿山坡建造教室、办公室及宿舍。另有部分宿舍建在小龙坎。环山坡筑一马路,是校中要道。每天上下课调换教室,学生们犹如跑马般在山坡间上下奔跑。有几个球场,无大操场。全部工程分18个包工组,1700名工人日夜劳作。可容千余学生的全部校舍,42日之内完工。各类房舍均为竹筋泥墙、瓦顶(图1-2-40~1-2-41)(100)

图1-2-39 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

图1-2-40 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的校园

图1-2-41 位于松林坡的原国立中央大学校舍

成都华西坝校区包含医学院、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以及附属牙医专科学校,为商借的华西大学土地、房舍,以资办学(图1-2-42~1-2-45)。1938年7月,又与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合办“联合医院”作为三校医科学生的实习医院。1941年中大脱离,与四川省政府合办“公立医院”,作为中大医学院的实习医院(101)

图1-2-42 国立中央大学在成都华西坝商借的校区平面图(局部)

图1-2-43 成都华西坝历史建筑群之行政楼

图1-2-44 成都华西坝历史建筑群之第八教学楼

图1-2-45 成都华西坝历史建筑群之水塔楼

顺便提及,近来有一些研究提出,中央大学抗战中迁校,基本没有甚或完全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尤其是校工王酉亭勉力携“动物大军”西迁——“鸡犬不留”,感天动地(图1-2-46~1-2-47)。实际上,国立中央大学的整体损失仍然较大,国破家亡之际,个体或团体遭受损失本不可避免。仅就地质系一个系而言,就颇为巨大。譬如:

地质系关于迁校财产损失情况的报告(102)

径启者:敝系自京师迁渝时,器具、仪器、标本等一部分未曾运出,虽一部分已经运到,然以途中破坏及受潮湿,不可复用,总计损失照现在时价估计,共约527120元。兹附上财产损失报告单三份,请贵院存一份备查,其余二份请呈报校方为荷。此致

理学院

地质系启
1937年12月31日

附财产损失报告表三份(略)

图1-2-46 1930年的王酉亭先生

图1-2-47 西迁入川的农学院牧场的乳牛

2.设立分校

中央大学迁校重庆后,安顿下来的学校发展顺利,师生人数不断增加。租借、新建的校舍不敷使用,乃议决择地新建磐(柏)溪分校,遂订立章程。

校长办公室关于在磐溪建立分校的通知(103)

便函特字等五百一十一号

径启者:关于下学年学生增加校舍不敷,应如何办理一案,兹经校务会议决议:“按照下列原则办理:(一)在对江磐溪附近觅地添建校舍,可备一部分之迁移;(二)为应目前需要,暂在附近农场觅地,添建临时教室;(三)航空工程系应尽先迁往;(四)推卢孝侯、罗荣安、原素欣、高警寒四先生组织委员会,办理磐溪觅地建筑事宜”。等语。记录在案。相应录案函达,即希查照为荷。此致

总务处

事处组

校长办公室启
中华民国28年9月4日

中央大学分校章程(104)

第一条 本大学柏溪校舍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分校。

第二条 分校设立分校校长办公室,为校长驻分校办公地点。

第三条 分校校长办公室设置主任一人,秉承校长综核分校事务。

第四条 分校事务得以校长办公室通知行之。其重要者经校长核准后,以校长布告行之。

第五条 分校设置教务室,置主任一人,为教务长驻分校代表,办理分校教务事宜。

第六条 分校设置总务室,置主任一人,为总务长驻分校代表,办理分校总务事宜。

第七条 分校设置主任导师室,主持分校训导事宜。

第八条 分校设置军事管理分处,其主任由校长兼任之。设置副主任一人,秉承校长处理分校军训事宜。

第九条 分校军事管理分处下置副总队长、大队长、中队长等职,其规则另定之。

第十条 分校设置分校行政会议,由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分校校长、办公室主任、主任导师、军事管理分处副主任、教务室主任、总务室主任、本校注册组主任、事务组主任组织之,处理分校一切行政事宜。分校行政会议由校长主席,校长缺席时,由分校校长办公室主任主席。分校副总队长得列席分校行政会议。

第十一条 分校行政会议重要决议,应由校长核准公布施行。

第十二条 分校各部分主任、副主任职务,得由校长选聘兼任之。

第十三条 分校设置职员若干,由校长任命之。

第十四条 分校每一日或二日举行会报一次,由各主任、副主任举行之,并得请有关各部分之教职员列席。

第十五条 分校主任导师室,应按期举行导师会议,其规则另行之。

第十六条 关于分校学生风纪生活事宜,主任导师得随时指导之。

第十七条 本规则经校务会议议决公布后施行。

柏溪分校占地约148亩,山上有广柑林1500余株。中间平洼处原有楼房8间、平房5间,均作价购得,作为办公之用。在其对面建饭厅,兼作分校集会之用。两建筑之间,辟为操场。近饭厅建宿舍,为生活区。教室集中建于坡道两旁,为教学区。当年10月动工,11月完成宿舍、饭厅、厨房、水炉、舆洗室、厕所、合作社等生活设施,共建有19座房舍。12月完成教室、图书馆。新生入学上课后,又续建实验室等。前后共建房44座,建筑费13万余元(图1-2-48~1-2-51)(105)

图1-2-48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

图1-2-49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最后的校舍正面

图1-2-50 中大柏溪分校纪念碑

图1-2-51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最后的校舍

时人谓曰: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美景如画。“则沿长江西迁,在重庆西郊沙坪坝松林坡建立校本部,后又在柏溪创办了一个分校,一年级同学都在那里上课。……柏溪离沙坪坝北面约二十里,在嘉陵江东岸,原是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中大在那里征得约一百五十亩土地,创办了分校,可以容纳一千多学生。那里丘陵起伏,环山临江,有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泉,自然环境很不错,是一个教学读书的好地方。从码头往上沿山腰有一条石板路(也算是村里唯一的一条街吧),弯弯曲曲,直通分校大门口,两旁有茅舍和小瓦房,小商店,小饭馆。分校整个校舍分布在一座山谷里较宽敞的地方,高高低低,一层一层,学生教职员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大操场、游泳池等等,都安排在绿树掩映着的山谷平台间。我特别喜欢那里有一股清泉,从深谷流涌出来,沿山坡直入嘉陵江中。冬天水少,春夏间,尤其是暴雨时,那溪水便哗啦啦地奔流着了。我一到柏溪就住在分校最高点教师第五宿舍,真是运气,登高远眺,可以欣赏江上风帆,隔岸山色。从宿舍东头走出去,是一条幽径,有丛丛竹子;三月里油菜花开时,一片金黄色,香气四溢,真是美得很。”(106)

至1939年,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办学,俨然走向正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本校在京时学生人数最多不过一千二三百人,迁渝后逐年增加。计26年度共1352人,27年度共1944人,28年度共2497人……”(107)此时的校舍规模,基本稳定至抗战结束。

国立中央大学要览(108)

(1939年)

一、沿革

……

二、校址

本校校址,原设南京四牌楼(农学院设三牌楼)。二十六年秋抗战军兴,遵令西迁,择地于重庆沙坪坝,建造简陋之临时校舍。除医学院因与华西大学合作,农学院之畜牧兽医系因与四川省立家畜保育所合作,其二、三、四年级学生,均在成都上课外,其余各院系学生均在重庆上课。二十七年夏,农艺学生人数增加,沙坪坝原址已不敷用,乃又在离校20余里之柏溪霸地另建分校。

沙坪坝与柏溪,均沿嘉陵江岸,群山环抱,景致极幽。由重庆沿江而上,有轮舟可达。另有公路直达沙坪坝,行驶公共汽车,交通甚便。由沙坪坝至柏溪,除冬季水枯不通轮舟外,平时有民生公司专轮开行。另由本校备一木船,每日往返一次。教职员往来授课及办公者,并由校置备公用滑竿,以资节约时间。

……

七、附属实验学校

本校自始即设有一附属实验学校。在京时,自幼稚园以至高中,班级齐全。抗战军兴,该校始则前往安徽屯溪。不久首都沦陷,皖南告急,又西迁至长沙。二十七年夏,因湘垣终非常久之计,乃决定再迁贵阳。承黔省当局鼎力赞助,搬地在贵阳南门外马鞍山自建校舍。该校现有小学、初中、高中各五班,学生共580余人。主任杨希震先生(抗战胜利后,复迁回南京市三牌楼,仍为中央大学附属学校(109))。

值得说明的是,在全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之时,大多数高校师生们艰苦朴素、奋发图强,争分夺秒、竭力报国。尤其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奇迹,至今深入人心,并激励国人向前。毋庸讳言,任何时候都有个别浑浑噩噩之辈,令人痛惜。譬如,1945年4月10日,中大学生代表上书,关于本部学生考试作弊,甚至有人“根本请人代考,混过四年”(110)

此期之重大事件,莫过于校长罗家伦先生的突然去职。1941年10月,罗家伦先生奉命任滇黔考察团团长,巡视三边,考察澳缅公路。此后任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新疆监察使等。1945年8月,他辞去新疆监察使职,旋即赴欧美等地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筹组活动。1969年逝世(111)

接任者顾孟余先生(图1-2-52),经行政院6月15日例会决议继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此项任命于1941年6月8日由国民政府明令发表(112)。1943年2月18日,顾孟余先生辞去中大校长一职(113)

图1-2-52 顾孟余

此后,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特级上将)、行政院院长、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曾经兼任一段时间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至1944年8月卸任(114),转任“名誉校长”(115)。1943年2月18日,《中央日报》在显要位置登载《蒋委员长兼长中大》(116)(图1-2-53)。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最喜欢巡视的地方是食堂和学生宿舍(117)

图1-2-53 蒋中正

1944年8月15日,顾毓琇先生由教育长转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图1-2-54)。18日,顾校长到校视事(118)

图1-2-54 顾毓琇

1945年8月4日,国民政府准予顾毓琇先生辞去校长职务(119)

1945年8月14日,吴有训先生继任校长(图1-2-55)。

图1-2-55 吴有训

3.准备复员返校

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央大学立即着手成立复原计划委员会,组织师生还都复校。

第95次行政会议记录(节选)(120)

一、本校复员工作应如何计划案

决议:(一)正式组织本大学复员计划委员会,以校长为主任委员,推下列人员为委员会委员:……

(六)在交通可能时,应先派员接收校产,修缮校舍。(七)本大学抗战后学生名额增至四倍,非原有校舍所能容纳,应请政府尽先拨款,添建校舍(图1-2-56)。

图1-2-56 国立中央大学复员建校工程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10月17日,复原计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测量校本部及柏溪分校、成都各部分校舍面积,以供复原之参考案。决议:由总务处与工学院共同商洽进行”(121)

加强复原工作方案(122)

(1946年8月9日,第七次行政会议修正通过)

一、修理工程之进行

1.大礼堂、图书馆、生物馆、科学馆、牙医大楼、体育馆及运动场等,由工程组速会同各有关单位洽商修理计划后,即行招标承修。须于8月20日以前完成计划,10月15日以前修理完竣。

2.各厕所之拆除及改装,须于10月15日以前完成。

3.各系办公室及实验室等,由各系科自行拟具计划后,与工程组及总务处会商办理。须于9月10日前全部办妥。

4.丁家桥校舍之修理,俟校舍分配办法决定后,由各有关单位拟具修理计划,须于9月15日以前提出。(图1-2-57)

图1-2-57 中央大学丁家桥二部

二、校具之整理(包括各系科用具,课桌、课椅之清点及添置等)

1.清点接收物品并造具清册,此项工作须于8月20日前办妥。

2.将所有接收物品重新予以合理分配,此项工作须于8月31日前办妥。

3.登记已添置之用具后,再行拟具添置计划,此项工作须于9月15日前办妥。

此三项工作,拟请张更、程邦杰、沙学浚三先生负责推动进行。

三、校景之布置(以校本部先行布置为原则)

1.拟定修理及布置计划,限于8月20日以前完成。

2.估计人工及经费后即行动工,全部工作限于10月15日以前完成。

此两项工作拟请邹孟千先生与总务处商定后,负责办理。

四、水电修理工程之进行

1.防止水电两项之浪费,由孙希鲁及蒋振两先生负责切实办理,且须于8月底以前完成。

2.在9月底以前,由工程组负责与各有关部分洽商,决定全部水电工程整理计划后,由该组负责在9月底以前完成。

五、校舍之分配

1.各院之校舍分配,统限8月16日以前决定。

2.各系校舍分配,由各院自行分配,统限8月底前决定完毕。

六、宿舍之分配

1.统计下年度教职员人数及家属情况,尤须注意各家人口确数,此项统计工作,须于8月20日前完成。

2.调查现有宿舍之详细情形,此项工作期于8月25日前完成。

3.8月底前彻底清查寄居校内之校外人员。

4.估计最低限度所需要之宿舍数目及其欠缺情形,此项工作须于9月15日前完成。

上列五项工作统拟请郑礼宾、吴功贤两先生负专责办理,由张义尧先生协助之。

七、教室之调查计划

包括:(1)现有之教室数目;(2)下年度必须之教室数目;(3)家属宿舍未完成前之过渡办法。此项工作拟请李海晨先生会同注册组负责办理。此项工作须于9月底前完成。

八、校内马路及下水道之整理

拟请土木系推荐助教或讲师主持,由总务处拨工办理。此项工作须于9月底前办理完竣。

九、公共卫生之改进

包括:(1)环境整理;(2)浴室管理;(3)膳厅之消毒检查;(4)厕所之清洁消毒。此项工作由训导处、总务处及卫生室推派专人负责,限于9月底前完成计划并实施之。

4.沦陷区中央大学

1940年3月,汪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伪教育部长赵正平建议恢复“中央大学”。4月,伪行政院通过建立中央大学案,随后接收前南京维新政府在国府路设立“南京大学筹备处”;并在位于紫竹林的市立第二中学旧址,成立“中央大学复校筹备处”,由汪伪教育部长赵正平为主任。另设秘书处,钱慰宗任秘书长。5月,复校筹备处举行临时会议,决定“中央大学”暂设文、法、商、教育、理、工、农、医8个学院,条件具备时增设药学院。7月下旬宣布“中央大学复校”,迁至建邺路中央政治学院原址(123)

南京沦陷区中央大学首任校长为樊仲云。第一年招收学生630多人,绝大多数都来自沦陷区的省份(124)。以后每年都招收学生1000多人。“中央大学”成为华中日占区规模最大、系科最全、人数最多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25)

1942年8月,复迁至原金陵大学校舍(图1-2-58),而建邺路房屋则改充附属实验中小学校校舍(126)。利用金大留下的图书、设备办学,学校规模有所扩大。此后校址未变,直至抗战结束。

图1-2-58 沦陷区“中央大学”毕业生合影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后,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于同年9月下旬下令解散南京“中央大学”,并按照《伪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毕业生甄审办法》对学生进行甄别。所有学生均入“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不久改称“南京临时大学”)补习。这一办法公布后,学生们认为这是对沦陷区学生的歧视,进行了反甄审斗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组织游行集会和请愿等活动,反对歧视,反对甄审。由于学生们的反对,临时大学作了一些变动,取消甄别考试,改由学生自己按原来年级程序,选择相应院系就读(127)

1946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南京、北平、上海、平津四所临时大学撤销,应届毕业生修业期满者,发毕业证,授予学士学位。南京临时大学未毕业者,则按其所学院系与地区,分配到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上海交大、江苏医学院等校继续学习。在上海临时大学未毕业的原沦陷区“中央大学”学生,土木系和机电系学生大都留在交通大学,少数转入中央大学;化工系学生则分到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128)。近有研究者甚或认为,南京“中央大学”(1940~1945年)应成为中央大学的组成部分(129),值得商榷。

侵华期间,日寇采取各种手段破坏我国的教育文化机关,特别是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大肆破坏,高等教育的损失达到极其惊人的程度(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