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拆分与合并——化一枝独秀为漫天星斗的高校航母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8月8日,南京军管会决定将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10日,据教育部有关通知,又改校名为“南京大学”(图1-2-61)(145)。
图1-2-61 国立南京大学校门
1952年7月26日,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公立金陵大学与南京大学合并(146)。南大文、理、法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仍名南京大学(图1-2-62)。10月1日,在原金陵大学校门举行调整后的南京大学横匾揭幕典礼(147)。
图1-2-62 1952年,在拆分后的南京大学校门前合影
据此,“南京大学各学院拆分为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等诸多学校,名噪一时的超级大学从此解体”(148)。其中,南京大学实力超群。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千位中科院院士中,有200多位在南京大学学习或工作过(149)。
鉴往知来,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中国大学现状及其趋势的理解,需以历史为参照。所谓比较,主要有二,一为横向,一为纵向;二者交融,进行纵横交错的比照考察有其必要。中国大学的改革,自然可以借鉴域外的经验,但最直接且最有效的资源很可能还是民国的大学(150)。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起步虽晚,但正如一些有识者所指出的,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起点并不低。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固有的私人讲学和书院制度;更重要的还在于那时的大学校长们所特有的办学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构建了雏形。中国现代大学以1888年为起点,1928年为转折,1949年终结(151)。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们的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还截然相反,但是却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真实地体现出大学校长办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多元化(152)。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史上的新兴大学,在价值取向上追求“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在组织管理上推行“教授治校”,恰恰适应了这种文化传递的要求。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大学学术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教授群体所拥有的学术权力得以很好发挥。在当时,相应的教授会、评议会等组织制度为教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大学教授群体方得以在教育方针、课程编制、学位授予甚至教务行政人员的任免等诸多方面,都有决策权,充分实现对大学的“内行”治理;大学内部从而涌现出诸多学术大师,培育一代又一代精英人才。这些均对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