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宜治疗肛瘘经验传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外治法

历代医家对肛瘘病外治法的适应证、主要操作方法、方药组成等均有详细论述,并随着改朝换代而不断改良,不断进步,主要包括切开法、熏(洗)法、膏药贴敷法、插药、脱管法及挂线法。
1. 熏洗之法
早在《五十二病方》:“牡痔之有数窍……燔炭其中,锻骆阮少半斗,布炭上,以布周盖,坐以熏下窍。”《太平圣惠方》:“治痔瘘疼痛,肿硬不消,宜用此熏方:莨菪子、韭子、雄黄、吴茱萸、猪牙、皂荚……烧一丸熏痔疹上,日可两度用之。”《仁斋直指方论》:“熏漏疮方……如烧香法,置长桶内,坐熏疮处”,以上所述为燃烧药物,以药烟熏治之法。《备急千金要方》:“治痔下部出脓血有虫,旁生孔窍方……置大盆中,适寒温坐其中,如浴状,虫悉出,冷又易之,不过二三度瘦。”《仁斋直指方论》:“漏疮孔中多有恶秽,常须避风洗净……煎汤洗。上洗毕,候水出,拭干……”。以上所述即为汤药熏洗法,先用汤药蒸气熏蒸患处,待汤药温度适中后再坐浴其中。汤药熏洗操作较烟熏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且疗效明显,故沿用至今。
2. 膏药贴敷法
根据外用药物的不同剂型,有油膏,掺药,箍围药等。膏药贴敷首见于《外台秘要》小儿瘘疮方四首:“……家中石灰研敷之,厚着之……诸药末,搅凝,涂之瘥。备急若患漏疮,头尽开出脓,夜复合者方。大附子一颗,内鲫鱼腹中,于炭火上烧灰,研以敷之,更捣蒜以封之良。”《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诸疹,穿穴成疮,痛不可忍方……涂于故帛上贴,日二换之。”“麝香,和揿作饼子,当于疮上贴之,神效……”初起多用清热活血、拔毒杀虫之药物。文献整理中发现,外敷法多用于“痔漏疼痛不肯忍”时,多以清热消炎止痛功效药物为主。至明代时期,医家发现肛瘘“久不敛口”、“久不生肌”,即出现诸如“生肌散”、“加味天然散”等一系列外敷的祛腐生肌方剂以促进瘘管愈合。
3. 针灸法
针灸的方法治疗肛瘘的记载散见于历代著述中。如《千金方》说:“天突、章门、天池、支沟主漏。”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有“长强主下漏”的记载。《丹溪心法》还有更详细的记述,曰:“漏疮……以艾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撤热,不可使痛,干则易之……来日再灸,直至肉平为效。”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卷九·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更有肛肠病针灸治疗的专篇论述。现在,针灸法用于肛瘘治疗者殊为罕见,一般只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疗法。
4. 瘘管切除法
早在公元前475年左右,我国就已经有了瘘管切除的方法。如《五十二病方》所载:“巢塞直者,杀狗,取其脬,以穿螽,入直中,炊之,引出,徐以刀去其巢。”《古今医统大全》:“脉陷为漏,留连肉滕……大抵漏疮多生于肛门之畔……治法或灸百壮令开,或用针开之。”《外科正宗》:“脓既已成,当用针通,此举世自然之良规也。”描述的是将瘘管牵拉出肛门,用刀慢慢地将瘘管切除的方法,可见肛瘘切开疗法从古传承至今,这与西方医学的肛瘘切开术与切除术几乎在同一时期。
5. 脱管法
脱管法是将具有提脓化腐作用的药物做成捻子(或线、钉、棒等),放入窦道或瘘管中,使管壁腐蚀脱落,以达到祛腐生新,治愈疾病的目的。用脱管的方法治疗肛瘘,最早见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是将砒霜溶于黄蜡中,“搅和令匀,看疮口大小,捻为条子,每于发时,用棉裹纳疮窍子中”。到明清时期,脱管法已经广泛地用于肛瘘的治疗,如《普济方》、《秘传外科方》、《外科正宗》、《针灸大成》、《外科启玄》等都有详细记载。明代申斗元的《外科启玄》就说:“黄蜡丸,痔漏内去肉管子药方……先溶黄蜡松香,次入细药搅匀,冷令取出,手捻如线香条子,亦看漏眼子大小深浅,先用荸荠苗探之,深即入深捻子,浅则浅捻子,装细合宜,一日一换。待内管子去净,自然管浅肉平,次上生肌散等药为妙。”详细介绍了药捻制作、使用探针、据管施捻和后期换药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近四十年对脱管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一,观察其临床疗效,筛选出了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组方。传统脱管药捻的处方中大多数都含砒,如王氏、蔡氏报道的方法。由于砒毒峻猛性烈,毒副反应很大,实践中医家们发现,红升丹(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皂矾)提脓祛腐力很强,又无砒毒峻烈性猛之弊,故20世纪60年代以后,临床主要使用以红升丹为主制成的各种药捻、药条。其二,初步阐述了脱管法的疗效机制。肛瘘的形成,主要是肛门局部痈疽溃后,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导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又兼邪去未尽,局部失养而致。中医学认为“腐肉不去,(则)不可以言生肌。”脱管法正是根据祛腐生肌这一法则而创立的。它纳药于瘘管中,使药力直达病所,脓腐脱净,余毒随脓引出,气血通畅,新肉遂生,瘘管乃愈。其三,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了含砒药捻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有剧毒。红升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汞,有强烈的杀菌和祛腐生肌功能,能破坏细菌酶的巯基和凝固蛋白质而起到杀菌作用。腐蚀药产生的持久的消毒杀菌作用还能对抗生物感染对创伤愈合的抑制,有利于创口的恢复。存在问题:脱管法除将瘘管壁及坏死组织腐蚀脱落外,几乎不损伤或很少损伤正常组织,因而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显然优于其他任何手术疗法。以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角度来说,数百年来,它与明代出现的挂线疗法曾同是中医治疗肛瘘的两大经典方法。但是,虽然它较好地解决肛瘘的管道部分,保护了肛门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却未能解决肛瘘的内口与原发灶的问题,而这恰好是肛瘘反复发作,难以愈合的关键。
6. 挂线法
挂线法是肛瘘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问世,使肛瘘复发率得到降低,后遗症得以减少。挂线法始于明代,并在当时就对其作用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外敷、熏洗、脱管之法“皆治其近浅之漏耳”,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针对“其深远者”,首先引用《永类钤方》挂线疗法:“挂线治法治外痔并漏囊痈、悬痈、臀痈。芫花入土根……以生丝线入膏再熬良久,膏浓为度,线阴干,膏留后用……一漏并三痈不论疮孔数十,但择近肛者,以马莲草探之。若一孔通肠者,先将银条曲转,探入谷道钩出草头,将线六七寸一头挽成活套扣,以不挽线头系草上引过大肠,解线头穿活扣内出寸长,系三钱四五分铅锤悬空坠之,坐卧方便使不粘衣,可取速效……若七日及落线后,旁疮有未干,此原肠澼非止一口,仍要再穿。若穿不动者,以纸捻蘸代针散顶至痛,即曲折处三二次通即穿线,其线落下,再用生肌散。”
挂线疗法首载于明代的《古今医统大全》,距今400多年。该书作者,嘉靖时名医徐春甫曾患肛瘘。他在书中描述了其使用挂线疗法的亲身感受:“予患此疾一十七年,遍览群书,悉遵古法,治疗无功,几中砒毒,寝食忧惧。后遇江右李春山,只用芫根煮线,挂破大肠,七十余日,方获全功。”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他较系统地总结了该疗法的操作方法、挂线时间和治疗机制。如他详细记载了操作方法:“不拘数疮,上用草探一孔,引线系肠外,坠铅锤,取速效。”明确了挂线时间:“线落日期,在疮远近,或旬日半月,不出二旬。”对该疗法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线既过肛,如锤脱落,百治百中”,“未穿疮孔,鹅管内消,七日间肤全如旧”。还对挂线疗法的治疗机制做了初步阐释:“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既补,水逐线流。”“譬筑堤防决,水既归漕,众流具涸,有何泛滥。”
至清代已为临床广泛应用,并成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首先确立了治疗原则。如《外科大成》记载:“凡用挂线,孔多者,先治一孔,隔几日再治一孔。”《医门补要》曰:“如虚人不可挂线,易成劳不治”。其次改良了手术器械和操作方法。《外科图说》载有“探肛筒”、“过肛针”、“镰状刀”等用于挂线的手术器械。《医门补要》记载:“痔漏挂线,用细铜针,穿药线,右手持针插入瘘管内,左手粗骨针插入肛内,钩出针头与药线,打一拉箍结,逐渐抽紧,如纽扣系药线稍坠之,七日管豁开,掺生肌药,一月收口。”所录手术器械、操作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以后,挂线疗法经中西医临床学者不断改进、创新,进入了一个辉煌时代。其治疗病种从单一的肛瘘扩展到肛周脓肿、直肠狭窄、便秘等病种;其治疗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其优点在临床应用中不断被发现。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该疗法不但治疗高位肛瘘、复杂性肛瘘、直肠周围脓肿、跨间隙肛周脓肿等肛肠科难治性疾病具有满意的疗效,而且在减少损伤、保护肛门功能方面,优于其他手术疗法,其在临床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符合了现代外科微创化发展趋势。在新世纪具有“简”“便”“廉”“验”特点的挂线疗法常常成为医患双方的共同选择,使得该疗法成为目前肛肠科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传统特色疗法。
挂线疗法的最大优点是既能治愈高位肛瘘又不致完全性肛门失禁。该疗法能获这种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是通过挂线慢性勒割、异物刺激、引流和标志四种作用取得的。慢性勒割作用是指通过紧线或弹力收缩,可以局部产生压迫性缺血性坏死而缓慢分离,在逐渐分离过程中,括约肌分离和组织的纤维化修复可同时进行,使分离后的肌端有附着支点,就可缩小分离后距离,减少功能障碍;异物刺激作用是通过线或橡皮筋的一种异物刺激在局部产生炎性反应,进而引起纤维化而使括约肌断端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引流作用则将挂线作为固定在病灶深部的导线,其牢固而持续的引流作用,保证了创口的充分引流,可减轻感染;标志作用通过挂线标明外口与内口关系,为分期处理瘘管,切开已纤维化的括约肌提供准确的位置。动物实验结果亦显示:一次切开犬肛门括约肌,随括约肌回缩可造成大的创面和括约肌端大距离缺口,愈合后形成大面积瘢痕,使肛管内压大幅度下降,排便功能受到严重障碍。通过橡皮筋将括约肌缓慢勒断,则造成的创面和括约肌断端距离小,愈合后形成小面积瘢痕,只有肛门管内压轻度下降和轻度功能障碍。因而认为挂线疗法是一种合理的科学治疗方法,其治愈肛瘘又避免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的原理是:①挂线法实际上是以线代刀的慢性切开术。线的张力或橡皮筋的弹力使被勒紧的瘘管由于血运障碍而逐渐发生压迫性坏死,将整个瘘管变成开放性创面。②线作为瘘管创面内的有效引流物,使脓血渗液及时排出,不致继发感染。③在瘘管后壁组织被逐渐切开的过程中,其前壁组织由于引流通畅、化腐生肌药物的作用和局部新鲜创面血供的恢复而逐步愈合,不致发生创口表面早于基底愈合的假愈现象。④线的慢性勒开与组织的逐渐愈合同步进行,维持括约肌功能的肛管直肠环在完全切断之前,先被切断的两端已与周围组织逐渐粘连固定,形成了新的力学支点,不会因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也不会在术后形成肛门大豁口。临床发现后遗症的发生主要与挂线时间的长短有关。挂线时间短者,术后易发生肛门失禁;挂线时间长者,不易发生肛门失禁。众所周知,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之所以不发生肛门失禁,是因为挂线的慢性勒割作用和异物刺激作用的结果。但这些作用需多少时间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呢?《古今医统大全》指出:“线落日期,在疮远近,或旬日半月,不出二旬。”现代研究表明一般挂线时间不得少于2周。根据创伤修复的现代概念,挂线的创伤或异物刺激机体所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是由胶原和少量间质组成。胶原的合成以第1~2周最快,第3~4周沉积,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胶原的交联作用增强,创口抗张强度也提高。也就是说必须有2周以上的时间,才能在自控肌层断端形成足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使之得到有效的固定,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缓慢紧线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对疗程亦无影响,经充分引流的创口在脱线时,已变得浅平,脱线后可很快愈合,而无假性愈合之虑。传统的挂线疗法在治疗中,都必须勒断肛门外括约肌等肛门自控肌层,虽然缓慢勒断基本保证了肛门功能,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肛门功能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将挂线的四种作用分解应用,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肛瘘二步程序切开术将挂线通过瘘管内外口缠绕在括约肌上,但不收紧勒割,仅作引流、异物刺激、标志用,待炎症消散,纤维增生形成,去掉挂线,将瘘管切开。该法认为增生纤维可防止括约肌在切开时回缩,从而保护肛门功能。保留括约肌挂线法,基于西医学肛门腺感染学说,在清除原发灶及外口后挂入橡皮筋,取用挂线的引流、异物刺激作用,舍弃了有导致肌肉损伤、术后疼痛和延长疗程缺点的慢性勒割作用,挂线而不勒断括约肌,待炎症消散、内口创面变浅接近愈合时,拆除橡皮筋,换药至创面愈合。由于该法较好地解决了肛瘘治疗中存在的复发率高、功能保护差等问题,符合现代外科微创化发展趋势,成为具有中医特色的保留括约肌手术新方法。
国外对挂线疗法亦有临床应用记载。如印度较早有应用药线疗法治疗肛瘘。目前英、美、日等国应用较多。日本应用挂线疗法的方法与我国相近。日本著名肛肠外科学者三轮德定和高野正博认为该疗法疗效满意,具有不用刀、分离创面小、术后基本不出血、局麻下就可进行、术后可以从事日常工作等优点,缺点是分离创面较狭深。英、美等国称挂线疗法为泄液线疗法,其使用的方法与我国有所不同。一种方法是用线作为第二次切开的标志,用于高位肛瘘的二期手术;另一种方法是挂线引流后拆除。英国著名肛肠外科学者Goligher提出泄液线疗法应作为治疗高位肛瘘的首选疗法,该疗法无效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将挂线引流法用于Crohn病引起的肛瘘和继发于AIDS 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