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宜治疗肛瘘经验传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内治法

古代医家对于肛瘘病因病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偏及全的,在内治的方法上表现为以下三个发展过程:补法,攻补兼施,内外同治。
1. 补益脏腑气血之虚,扶正以固根本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漏疮,先须服补药生气血,用参、术、芪、芍、归为主,大剂服之”。明·薛己提出肛门病的发生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其《外科发挥》中多用“八珍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之类的补益气血之方剂。《外科正宗》曰:“虚弱者兼服养血健脾之药,最为稳当。然而痔与漏治法不同,治痔必须治血为主……漏疮须服补药,以生气血……。”此类代表方有四君子、四物汤、八珍汤、芍归汤等。
2. 清热解毒祛湿,攻补兼施
明清以来,医家们认识到肛瘘是元气既虚,毒邪又去而未尽。治疗中,补益之中又辅以清热利湿、杀虫之法,攻补兼施。明朝李梴《医学入门》云:“漏流脓血,初是湿热,久是湿寒。初起宜凉血清热燥湿,病久则宜涩窍、杀虫温补。”宋·杨士嬴《仁斋直指方论》认为:“治法温散风冷为急”。故其方多以温肾散寒之药,温散漏疮风冷。此类代表方用猪肾丸、乳香丸、温肾丹等。
3. 内外并重,内外同治
明清医家还特别注重外科疾病的全身辨证,整体与局部并重。如明代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痔漏症并图说》说:“单漏,治之须以温暖之剂补其内,生肌之药敷其外。”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亦曰:“治漏之法,初宜凉血清热,久宜涩窍杀虫,兼于温散。若久而孔窍,必用毒药腐蚀,而后新肉可生,治其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