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辨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石鼓文的摹刻和摹写本

1摹刻本

石鼓文有不少摹刻本。唐代的摹刻本虽有记载,但未见流传下来的本子。下面对宋以后的摹刻本,撮其要者,予以介绍。

(1)宋刻本

①《甲秀堂帖》缩刻本。宋《甲秀堂帖》缩刻本原本今天已不能看到,但是它曾被明代庐山陈氏所摹刻,我们今天只能通过陈氏刻本来窥探此本。此摹刻本上端是石鼓文原文,下端是用楷书书刻的释文。原文共存441字。此刻本书法拙劣,失误很多,但它是按石鼓文原来的行次、字位摹刻的,对恢复石鼓文原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陈氏本载于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及美国马畿道《秦石鼓》。

②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摹刻本。此本前面已经提到,是据北宋岐下翻刻本缩刻的,存448字。薛氏是南宋人,无缘见到石鼓,其摹刻错误很多。但此刻本也有少数字摹写得准确,可补其他宋拓之不足。薛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本。

(2)明代刻本

①杨慎木刻本。杨慎在《石鼓文音释序》中说,其师李文正先生说:“我犹及见东坡之本也,篆籀特全,音释兼具,诸家斯下矣。”他又在《金石古文》所载《周宣王石鼓文》后说:“予得唐人拓本于李文正先生,凡七百二字,盖全文也。尚刻之木以传矣。”李文正即李东阳。杨慎这是假借苏轼、李东阳名义造假。他对石鼓文中的残缺字妄加臆补,假造了七百零二字的石鼓文本,谎称是从其师李东阳手中得到的东坡藏本。前人对其造假已多有揭发。唐代韩愈《石鼓歌》中早就说:“年深岂免有缺画”,苏轼《石鼓歌》也说:“模糊半己似瘢胝”“娟娟缺月隐云雾”,形容石鼓文残缺的状况;而李东阳也有诗曰:“家藏旧本出梨枣,拾残补缺能几何?”言其残缺太多,难以弥补。这都证明杨氏在说谎。今人徐宝贵在其《石鼓文整理研究》中,更详尽地揭露了杨氏造假手法的拙劣。但是,杨氏的刻本影响却很大,特别是一些好古成癖者多被其迷惑,当时的《陕西通志》竟然收入了杨氏木刻本。今之石鼓文研究者伊博灵、李铁华等也执迷于此。故而在此再予揭发。

②顾从义端砚刻本。顾从义端砚形如堂鼓,直径19.5厘米,高10.4厘米,周围刻《车工》《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六鼓之文;正面刻《而师》《马薦》两鼓之文,底面刻《吾水》《吴人》两鼓文。上面两篇中间空隙处刻“内府之宝”四篆文,底面两篇中间刻隶书“石鼓”二字。“石鼓”下又刻“子子孙孙用之勿相(借为丧)”金文,再下端又分三行刻“东海顾从义摹勒上石”楷书九字。此砚刻于翁方纲《复初斋文集》、罗振玉《石鼓文考释》、马畿道《秦石鼓》、李铁华《石鼓新響》,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也附有此砚的上下两面。《书法丛刊》第三辑对《石鼓文砚》作了较详细地介绍,并刊登了全砚刻文及砚和砚盒的照片。此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砚所摹刻的石鼓文,字较小,有形误,却是按北宋拓本的原行次、字位摹刻的,为石鼓文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郭沫若等研究者在复原石鼓文时,即以《甲秀堂法帖》《石鼓文砚》二摹刻本为重要参考。

(3)清代的摹刻

①耀县石鼓文碑。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博物馆保存有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耀州知州唐翰辅刻的《石鼓文碑》四块。此碑之石鼓文是依据杨慎木刻本摹刻的,而略有出入。

②乾隆御制新石鼓。据“御制”碑乾隆亲笔题记说,由于乾隆看到石鼓文“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而石鼓是“千古重器,不可轻动”,所以便亲自主持做了十面新石鼓。新鼓形同堂鼓,大小一致,每鼓高62厘米,鼓面直径49厘米,文字刻于鼓面。所刻虽经订正,但失误颇多。其石置于北京孔庙(今首都博物馆)大成门东西两侧。

③盛昱重刻天一阁本。天一阁本原是浙东范氏天一阁所藏宋拓本。张燕昌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刻于石,道光时石已毁,但其时阮元等人也多有仿刻,所谓重刻天一阁本共有七种之多。其中最优者为盛昱重刻天一阁本。此本所摹刻,字形逼肖石鼓原文,且按原行次、字位刻成,对石鼓文研究具有一定价值。1991年武汉古籍书店出版的《石鼓文集联》附有此摹刻本。

尚有何绍业砖刻本。西泠印社亦仿制了石鼓十枚,形如乾隆鼓,而文字刻于鼓周。此皆稀有之摹品。

2摹写本

石鼓文的摹写者很多,而目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和书法艺术型两类。此处侧重研究角度列举主要的摹写本。

(1)清代摹写本

清代摹写本甚夥,其中影响大的当推吴大澂写本。吴氏所摹的是天一阁宋拓本的摹刻本,他按原文行次、字位临摹,间有考释,对残缺字有补缀,但有不少误摹。吴氏有学识,书法功底深,故其所摹为时人所重。

(2)近现代摹写本

①罗振玉《石鼓文考释》摹写本。罗氏学识渊深,为考据和古文字研究大家,其摹本参校天一阁本、甲秀堂本、顾砚本及新旧拓本写定,虽所摹也有失误。但罗氏按原文行次、字位,画出方格摹写,书写极为考究,故其临写对后来复原石鼓极具启发意义。

②郭沫若《石鼓文研究》摹写本。郭氏是古文字研究大家,又是书法家,他对石鼓文的研究成就很大。其所摹石鼓文失误少,对石鼓文复原研究有很大推进。

③罗君惕《秦刻十碣考释》摹写本。罗氏治学态度慎重,所摹字形精到,问题少。其著作198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

④商承祚《石刻篆文编》。高承祚先生对石鼓文字的摹写法,是将纸蒙在拓本上双钩描摹,故单字摹得精良。但他是按编字典的要求,将单字置于其部首之下,对古文字研究很实用。严格地说,却并非石鼓文的摹写本。

还有众多学人,如张光远、李铁华、马畿道都有石鼓文的摹写本,不能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