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中国诞生后,民航管理体制几经变化,依然无法适应发展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航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深刻的变革,催生促进民航生产力发展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开始了各项社会变革,民航也搭上了这趟改革的列车。1980年2月14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民航总局领导汇报时指出:“民航总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小平同志还明确强调:“民航一定要企业化,这个方针已经定了。” 1980年3月5日,民航脱离军队建制,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同年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民航要走企业化的道路》社论。1980年至1986年,民航系统从组织机构、经营管理、投资体制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7年以后,民航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逐渐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走上了政企分开的发展道路,这是民航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航的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推进。
2002年,民航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是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民航体制改革方案,陕西民航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了各项改革工作。2002年10月11日,中国东方航空(集团)联合云南航空公司,兼并西北航空公司,重组建立了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同年11月15日,中国东方航空西北公司成立。这一时期,机场的属地化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12月12日,陕西省省内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汉中、安康、延安、榆林机场整合后,组建了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同年12月18日移交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3年7月至9月,民航西北管理局根据《民航体制改革方案》和民航总局要求,实施了管理局行政机构改革。2006年12月22日,中国民用航空陕西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成立,其作为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受权负责陕西境内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榆林机场、延安机场、汉中机场、安康机场及驻场单位的航空安全监管工作;2009年3月17日,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陕西安全监督管理局。行政机构改革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依法行政、减少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一时期,伴随民航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空中交通管理体制也在逐步完善。1995年12月22日,民航西北管理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在西安成立,2007年8月8日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划归民航总局空管局管理。至此,民航体制改革基本告一段落。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了民航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正式过渡为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离的行业运行管理新体制。
陕西民航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广大民航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韧不拔、埋头苦干、扎实工作。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在机场建设、机队发展、空勤队伍、航线网络、航空运输、通用航空、空管建设、航空安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辖区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基本建设发展势头迅猛,航线结构更加合理,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陕西民航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陕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机场建设。机场是民用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设施,在民航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截至2010年年底,陕西地区有运输机场5个,通用机场1个。2004年10月9日,陕西机场集团重组宁夏机场公司;2006年3月28日,重组青海机场公司;7月24日,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更名为西部机场集团。2007年4月6日,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入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至此,陕西机场管理进入集团化、国际化、现代化运营新阶段。2003年9月1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期扩建工程正式投入运营,工程总投资13.41亿元。2009年7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初步设计及概算。2008年4月,榆林榆阳新机场落成启用。其间,迁建延安南泥湾机场,汉中城固柳林机场,安康机场的前期工程也在持续推进。
机队发展。陕西地区民用航空器主要有涡轮风扇式飞机、喷气式飞机和直升机。1995年至2010年年底,陕西民航有各型飞机110架,其中运输飞机102架、通用飞机8架。这一时期,辖区各运输、通用航空公司经可行性分析研究,不断调整公司机型,充实机队发展,先后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购买的方式,引进空客A320型、A319型,波音737型,EMB190型以及国产运12等型飞机。2008年3月28日,幸福航空公司组建成立,以国产新舟(MA)60型飞机为主力机型,致力于发展国内支线航空网络,推动国产民机制造业发展。长安航空公司陆续引进巴西工业公司的E190型飞机、空客A319-100型飞机、波音737型飞机。陕西民航机队构成向以欧洲空客飞机和美国波音飞机为主转变,逐步实现了机队的现代化。2000年6月22日,因武汉航空公司一架运7型飞机失事,全国的运7型飞机退出商业运行。
空勤队伍。民航空勤队伍包括飞行人员、航空乘务员和航空安全保卫人员,是民航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力量,也是航空公司行政组织的最基本单元。陕西民航对空勤队伍的管理随着民航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作为行业监管部门,按照民航总局下发的行业标准,严格执行各机型空勤人员机组定员标准,加强对空勤人员培训和管理,制订重型、大型飞机训练程序,副驾驶、飞行教员训练标准,任用航线运输机长条件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审批程序和实施训练大纲,严格机上服务工作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空勤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空勤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各航空公司空勤人员荣获民航局颁发的特级安全飞行奖章10人,荣获安全飞行金质奖章37人。
航线网络。陕西航线网络不断拓展,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区域枢纽的航线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10年年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国内外城市77个,运营航线163条。2002年3月,西安—清迈直航航线开通。2003年1月,西安—釜山直航航线开通。2005年1月,西安—纽伦堡全货运航线首航,这是陕西首条飞往欧洲的货运航线。2008年12月,东航开通西安—台北直航航线。2009年,中华航空公司开通台北—西安航线,实现了陕—台双向直航。2009年1月20日,西安—上海—法兰克福—孟买洲际全货运航班顺利实现首航,结束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无西安至欧洲洲际货运航班的历史。西安航空口岸建设随着西安国际航线的增多而不断推进,2008年陕西省口岸办推进电子口岸建设,2010年基础网络平台基本建成,电子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航空运输。随着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陕西地区航空运输得到蓬勃发展,区域内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的开放性航空运输市场已经形成。过往西安的航线航班大幅增加,客货邮运输逐年增长,1995年至2010年年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共保障运输飞行起降122.7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1106.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6万吨。各支线机场的航班频次和运输量都有较大增长,其中榆林榆阳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量达到90.45万人次,位居全国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排名第53位。延安机场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2万人次。陕西民航在2003年“非典”防控、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陕西民航各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抗震救灾工作,为保障抢险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多个单位和个人受到国务院和民航局的表彰。
通用航空。陕西省是通用航空在西北地区发展最快的一个省份。截至2010年年底,陕西境内从事通用航空的企业有中飞通用航空公司、陕西腾飞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精工通用航空公司、陕西天驹通用航空投资有限公司等9家通用航空公司。2009年10月,民航局授予西安航空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中国民航通用航空试点园区”,这是中国第一个通航产业试点园区。该试点园区在产业链条构建、通航机场建设、通航机场运营、通航市场拓展、通航展会举办、通航文化普及、发挥通航协会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第一届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010年2月28日,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为蒲城内府通用机场颁发使用许可证,这是陕西第一家取得使用许可证的通用机场。
空管建设。陕西地区空管系统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安全保障手段,应用先进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等多种手段,形成了具备现代化设备、业务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的飞行保障体系。西安区域管制中心、西部航路改造工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空管等重点项目的陆续实施和完成,有效改善了空管设施设备不足的被动局面。西安管制区内(区域管制范围)高空管制区全面实施雷达管制,结束了管制区内实施程序管制的历史。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实现了进离场航线分离,加速了飞行流量,化解了军民航飞行矛盾,缓解了安全工作压力。陕西民航空管系统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更好地保障了辖区飞行安全。
航空安全。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陕西民航各单位充分吸取1994年“6·6”空难的深刻教训,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民航总局“持续安全”理念,把安全管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安全责任制,正确处理安全与改革、发展、效益的关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善安全基础设施设备,推进安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建设安全管理体系转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从1995年至2010年年底,连续保证运输飞行安全16年,全地区未发生飞行事故和空防事故,创造了西北民航历史上最长的安全周期。
进入21世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向纵深发展,地方政府对民航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陕西民航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陕西民航将继续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行业安全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谱写民航强省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