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现代诊断与治疗(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反射发育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反射必须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的反射弧来完成,是人类一切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随意运动的基础。从发育神经学的角度观察小儿反射的发育,其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新生儿期的反射是脊髓、脑干下部水平的神经发育,这时的反射称为原始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生后2个月时的反射对应桥脑水平的神经发育,以紧张性颈反射占优势。出生后4个月时,神经的发育达中脑水平,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出生后10个月左右,神经的发育达皮质水平,因此小儿出现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反射的发育与神经发育的关系见表2-1。

表2-1 中枢神经成熟水平与反射关系

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是构成姿势反射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维持正常姿势、正常运动的基础。由此可见小儿反射的发育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脑瘫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反射必然异常,表现为原始反射不消失,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不出现或延迟出现。小儿反射发育准确地反映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因此可以说,反射是衡量神经系统发育的一把标尺,是判定脑损伤的客观标准,其方法简单、无痛、无损伤、不受患儿主观影响,经济实用,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spinal reflex)

反射中枢在脊髓的反射称为脊髓反射,也称为原始反射。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已存在,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脊髓水平的反射逐渐消失,所以又称新生儿反射或暂时性反射。脊髓反射的种类较多,现将临床上最常用的类型介绍如下。

1. 手把握反射(hand palmar grasp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上肢呈半屈曲状态,检查者把自己的拇指从尺侧放入小儿手掌中并压迫手掌,此时小儿手指立刻屈曲,握住检查者的手指,如果检查者上提手指,小儿可短暂地被拉起(图2-1)。出现在0~5个月。

图2-1  手把握反射

意义 在出生时就可以观察到,此后更明显,2个月以后逐渐减弱,3~4个月后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取代。手把握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上位神经元损伤;一侧减弱或消失,多为产伤,如臂丛神经损伤;如果5~6个月后还存在,多为脑损伤。

2. 足把握反射(foot palmar grasp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用拇指压迫其趾球部第一、二趾间的足底部位,出现全趾屈曲(图2-2)。出生后即出现,3个月开始消失,10个月左右完全消失,多在开始步行时消失。为了调节站立时的平衡状态,足趾背屈时消失。

图2-2 足把握反射

意义 与手把握反射相同。

3. 足伸展反射(magnet reaction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下肢呈半屈曲状态,检查者用手指触碰屈曲侧下肢的趾尖,小儿的足趾像铁碰到磁石一样顶着检查者的手指,做下肢伸展的动作,也被称为磁石反射(图2-3)。出生后出现,4周开始消失,2个月后完全消失。

图2-3 足伸展反射(磁石反射)

4. 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 又称阳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两手扶于小儿腋下,将其垂直提起,然后下落,当小儿足底接触检查台时,由于皮肤受到刺激,引起下肢屈肌、伸肌同时收缩,下肢伸直支撑体重,躯干直立(图2-4)。出生后出现,1~2个月消失。

图2-4 支持反射

意义 新生儿因受分娩的影响,肌张力低而不易引出;在异常的低紧张状态或屈曲优势时也不易引出。与第一伸展期的发育一致,是原始的站立姿势。脑损伤后,中枢神经抑制功能减弱,阳性支持反射增强,出现硬性伸直的姿势,如3个月以后足跖屈不消失,提示有脑损伤。

5. 足屈曲反射(flexion reflex) 又称逃避反射(withdrawal reflex),是皮肤受到刺激的反应,是发生学上最原始的反射之一,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存在。人类从出生7~8周就开始出现,其反射是由皮肤的感受器接受到刺激引起的。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下肢伸展,检查者用手指刺激小儿一侧足底,其双下肢立刻屈曲,出现逃避刺激的反应(图2-5)。出生后出现,4周开始消失,2个月完全消失。

图2-5 足屈曲反射(逃避反射)

意义 脊髓损伤或脑损伤时足屈曲反射减弱或消失。

6. 交叉伸展反射(crossed extension reflex) 交叉伸展反射与足屈曲反射相同,在发生学上也是一种最原始的反射。在胎儿时已十分活跃,出生后立刻出现,该反射由皮肤的触觉、压觉及关节的感受器接受刺激,传入脊髓α运动神经元,然后兴奋同侧支配屈肌的神经元,抑制同侧支配伸肌的神经元(相反神经支配),使该侧下肢屈曲。而对侧正好相反,抑制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兴奋支配伸肌的神经元,而使对侧肢体伸展,这就是由两个重复性相反神经支配发生的交叉性伸展反射(图2-6)。

图2-6 交叉伸展反射神经传导示意图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方法有两种:

(1)检查者用一手固定小儿一侧膝关节,使下肢伸展,另一手刺激该侧足底,见小儿另一侧下肢出现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图2-7A)。

图2-7 交叉伸展反射

(2)检查者用手握住小儿小腿,屈小儿一侧下肢膝关节于腹部时,其另一侧下肢出现先屈曲而后伸展的动作(图2-7B)。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1个月左右消失。

意义 当脊髓、锥体系损伤时此反射消失而出现第一趾背屈的巴宾斯基反射,对判定神经系统损伤有重要意义。

7. 跨步反射(placing reflex)

检查方法 检查者将小儿抱起成立位,用一手固定其一侧下肢,使另一侧下肢的足背触碰桌边或床边,小儿出现下肢屈曲,像迈步一样把脚从桌边的下方抬到桌面上的跨步动作,称为跨步反射(图2-8)。

图2-8 跨步反射

意义 出生后出现,6周左右消失。如果左右不对称、减弱,可疑为脑损伤。

8. 自动步行反射(stepping reflex)

检查方法 检查者扶持小儿腋下使之成立位,当足底着床后,检查者使小儿身体前倾,则其出现自然迈步的动作,称为自动步行反射(图2-9)。

图2-9 自动步行反射

意义 出生后出现,1~2个月消失,臀位分娩的小儿和肌张力低下者不易引出,屈肌优势时更难引出。

9.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检查方法 用手指轻触小儿口唇与口角,或者将手指或母亲乳头插入小儿口内,其出现吸吮动作,称吸吮反射(图2-10)。

图2-10  吸吮反射

意义 出生后即出现,2~4个月被主动进食所取代。此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为早产儿、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功能损伤;饱食后也不出现,饥饿时该反射呈亢进状态。

10. 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手或母亲乳头触碰小儿口角及上、下唇,小儿出现张口转向刺激侧,并上、下、左、右寻找乳头的动作,同时小儿头部也表现出屈曲伸展向侧方转动的动作(图2-11)。

图2-11 觅食反射

意义 出生后即出现,1个月左右消失。饱食后不易引出,饥饿时呈亢进状态。

11. 耻骨上伸展反射(suprapubic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检查者用手压迫或刺激其耻骨联合处,小儿出现两下肢伸展的反应,称耻骨上伸展反射(图2-12)。此反射存在时期为出生后0~6周,2个月左右消失。

图2-12 耻骨上伸展反射

意义 脊髓损伤或脑组织损伤及早产儿此反射减弱。

12. 跟骨反射(fersen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检查者用叩诊锤敲打小儿足跟,小儿出现下肢伸展的反射,称跟骨反射(图2-13)。此反射存在时期为出生后0~8周。

图2-13  跟骨反射

意义 与伸展反射相同,脑损伤时呈亢进状态。

13. 侧弯反射(incurvation reflex or galant reflex)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一手托起小儿胸腹部使之呈俯卧位,用另一手指尖在脊柱旁从上往下划至腰部,正常时躯干向刺激侧弯曲,同侧膝关节伸直(图2-14)。

图2-14  侧弯反射

意义 此反射出生后即可出现,随着月龄增长而逐渐减弱,3个月左右开始消失,如果以后持续存在,说明有脑损伤,偏瘫时左右不对称,手足徐动型脑瘫此反射活跃。

14. 上肢移位反射(arm pssage reflex)

检查方法 使小儿俯卧,颜面着床,两上肢放于脊柱两侧,稍候可见小儿首先颜面转向一侧,同侧的上肢从后方移向前方,手移到嘴边,称上肢移位反射(图2-15)。此反射存在时期为出生后0~6周。

图2-15 上肢移位反射

意义 此反射缺失,提示有脑损伤,如果一侧缺失提示臂丛神经损伤及偏瘫。

15. 日光反射

检查方法 在较暗的房间里,把小儿抱到明亮的窗前或在其头部的一侧放置一光源,这时小儿渐渐把头转向明亮侧为阳性。

意义 此反射出生后出现,6~10天明显,如反射缺失,提示有视力障碍、皮质量盲或严重的脑损伤。

16. 张口反射(Babkin reflex)

检查方法 使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其两侧手掌,小儿立刻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其两手即出现张口反应(图2-16)。

图2-16 张口反射

意义 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4~6周,2个月开始消失,如果3个月以上不消失,提示有脑损伤,脑瘫时此反射亢进,持续存在的时间很长。

17. 视觉颜面反射(ROF)

检查方法 使小儿仰卧,在其一侧出示光亮或红色玩具,小儿将头部转向光源或玩具侧为阳性。

意义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如果缺失提示有视力障碍或脑损伤。

18. 听觉颜面反射(RAF)

检查方法 使小儿仰卧,在其头的一侧用小铃铛发出声响,小儿出现目或将颜面转向声响处为阳性。

意义 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10天最明显,3个月可转动头部,此反射缺失提示有听力障碍或脑损伤。

19. 足跖反射也称跖反射或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检查方法 使小儿仰卧,下肢轻度屈曲,全身放松,检查者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后向前划足底外侧,当划到小趾根部时转向内侧,小儿出现足趾跖屈为阳性。当锥体束病变时,正常的足跖反射消失,出现趾背屈,其余各趾轻度外展,称巴宾斯基征阳性(图2-17)。

图2-17  足跖反射

意义 此反射出现时期为0~1岁。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锥体束髓鞘化尚不完全,故巴宾斯基征可见于1岁以内到会走路时的正常小儿,2岁前消失。如果小儿有明显的高危因素,1岁以后仍有巴宾斯基征阳性时,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失去大脑的抑制作用,而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的释放症状。这是一种病理性反射,是诊断脑瘫的依据。

由于检查的方法不同,刺激的部位不同,所以有很多反射名称,如划足背外侧缘的称为查多克征(Chaddock sign);用手指由上往下紧压胫骨前缘的称为奥本海姆征(Oppenheim sign);用手紧握腓肠肌的称为戈登征(Gordon sign),虽然引出反射的手法很多,临床意义却相同。有人做过比较,仍以巴宾斯基征的检查法阳性率最高(图2-18)。

图2-18  各种检查手法

(二)脊髓、桥脑水平的反射

脊髓、桥脑水平的反射有拥抱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这些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及抗重力伸展的发育,在出生后4个月左右逐渐消失。

1. 拥抱反射(moro reflex)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深部颈肌固有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

检查方法 有以下5种:

(1)小儿仰卧于床上,用力敲打附近床边发出声音,称声法。

(2)抬高小儿头部15cm,然后下落,称下落法。

(3)水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下倾斜15°,称托法。

(4)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称弹足法。

(5)拉小儿两手上提,然后突然松开,称拉手法。

反应分两型:①拥抱型:小儿两侧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示指末节指间关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肩收拢、前臂收拢呈拥抱状态,小儿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亢进时下肢也出现与上肢相似的反应(图2-19)。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检查时可见小儿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稍有不快的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婴儿。

图2-19 拥抱反射

此反射出现时期:拥抱型为0~3个月,伸展型为3~6个月,在3个月内最明显,以后逐渐消失。如果此反射减弱或阴性,说明脑干功能低下,多见于刚出生,处于新生儿休克期或窒息、产伤的婴儿;如果左右不对称或一侧缺失,提示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反射亢进,多见于早产儿、低钙、核黄疸;如果6个月以上反射不消失,为脑瘫及其他脑损伤性疾病的佐证,应迅速查找原因,早期治疗。

由于检查拥抱反射的方法不同,刺激部位不同,为了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证实哪种检查方法阳性率高,笔者对625名新生儿原始反射进行调查发现,声法阳性率为40.65%,下落法为51.27%,托法为52.05%,弹足法为49.31%,拉手法为97.6%。表明以拉手法阳性率最高,此法不需抬高小儿头部,刺激性小,尤其对疑有颅内出血的小儿更为适用。

2. 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简称TLR) 又称前庭脊髓反射。这是由于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中耳迷路感受器接受的刺激,经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传到脊髓,产生躯干四肢肌紧张发生变化的反射,又称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此外,刺激也可经中耳,从前庭核到中脑的动眼、外展及滑车神经核,兴奋或抑制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眼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前庭眼反射。

(1)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主要特点是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

检查方法 ①仰卧位时,使小儿头轻度背屈,因伸肌张力增高而出现四肢伸展,自然仰卧时小儿四肢伸展,也是受此反射的影响(图2-20A)。②俯卧位时,使小儿头前屈,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出现四肢屈曲为阳性,自然俯卧位时小儿四肢屈曲,也是受此反射的影响(图2-20B)。

图2-20 紧张性迷路反射

此反射出生后出现,1~2个月最明显,3~4个月逐渐消失。如果反射不消失,运动与姿势必然出现异常,是形成脑瘫异常姿势的重要原因。严重时,在仰卧位出现角弓反张(opisthotonus)。

(2)眼紧张性迷路反射:又称前庭眼反射,主要特点是头部运动时,眼球向相反方向运动。

3. 紧张性颈反射(tonik neck reflex) 是头部位置对躯干四肢肌紧张变化的反射。当颈部肌肉关节固有感受器接受刺激,经颈髓后根进入颈髓,在第一颈髓与脑干处综合后,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有对称性与非对称性两种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简称ATNR)

检查方法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其头部转向一侧时,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出现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发生屈曲,呈现一种非对称性的姿势,称为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图2-21)。

图2-21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出生后即出现,2~3个月时最明显,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消失。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反射的规律性,笔者对1430名健康婴儿进行了反射调查,从图2-22中可见ATNR阳性率虽然很低,却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即新生儿期阳性率低(8.3%),2个月时最高(21.6%),3个月开始下降(12.7%),到6个月时几乎消失,说明此反射最活跃的时期是出生后4周,与日本前川喜平教授的研究资料非常相似。

图2-22 1430名健康婴儿ATNR调查

ATNR在仰卧位时容易诱发,因为这种姿势受迷路的影响最小,当旋转头部时,即可引出。ATNR是种系发生中最古老的紧张性反射,在出生后只能短暂地存在,以后随神经系统的发育,在中枢神经的抑制下而消失。如果有脑瘫等脑损伤性疾病,则中枢神经的抑制功能降低,使这种反射残存下来,影响正常姿势与正常运动的发育,出现异常的姿势与运动,这是一种质的变化,是脑瘫的典型特征。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简称STNR)

检查方法 使小儿成俯卧位后托起,头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呈现一种对称性的姿势,称为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图2-23)。

图2-23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

这个姿势恰似动物在获取猎物时的典型姿势,如动物低头(头前屈)吃食时,两前肢屈曲,两后肢伸展;抬头(头背屈)猎取高处食物时,两前肢伸直,两后肢屈曲,这个反射也是古老的种系发生的一种紧张性反射,也只是短暂存在。如果3个月以后仍不消失,在头前屈时,上肢发生屈曲,而不能支撑身体;头背屈时,下肢屈曲,也不能支撑身体,站立不稳而跌倒,表明正常姿势发育受影响,这就是脑损伤的表现。

所以ATNR与STNR是评价脑瘫及其他脑损伤性疾病的重要反射检查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有关原始反射的检查方法大约有30种,用如此多的原始反射检查婴儿,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而且婴儿容易疲劳,影响检查效果,同时临床意义又基本相同,因此没有必要做过多的检查。究竟应该选择哪几种原始反射检查?为此笔者于1981年在佳木斯地区对625名新生儿调查其正常新生儿原始反射,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打出散点图,计算出每种原始反射的平均阳性率(表2-2)。

表2-2 625名新生儿原始反射各年龄组平均阳性率分布表

续表

从上表可见,阳性率高于60%的原始反射有以下12种:拥抱反射(97.6%),吸吮反射(92.8%),手把握反射(90.1%),足把握反射(85.7%),足跖反射(85.6%),觅食反射(83.7%),紧张性迷路反射(80.9%,俯卧位),侧弯反射(78.4%),跨步反射(65.2%),耻骨上伸展反射(62.7%),足屈曲反射(62.1%),上肢移位反射(60.9%)。

因此,笔者认为,检查新生儿时要选择阳性率高的反射,阳性率低的原始反射可不必检查。调查发现,新生儿生后有17种原始反射的阳性率较低,但经过48~72小时,阳性率逐渐升高趋于平稳。临床上观察这个时期的新生儿,多闭目、少动、萎靡、肌张力低下、反射减弱或难以引出、呈无欲状态,说明小儿处于分娩后休克期,这是由小儿对分娩时生理上巨大的变化不适应所致。所以原则上在新生儿分娩后休克期内不宜进行或尽量避免检查原始反射,如必须检查,需在生后3~7天过了休克期再复检一次,以免造成误诊,故提倡“二次检查法”,即生后Afpgar评分时查一次,生后3~7天再查一次。

(三)中脑水平的反射

中脑水平的反射为立直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的状态。各立直反射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实现在空间保持身体平衡。出生后就可见到,但以4~12个月最明显,以后由于皮质的发育而逐渐完善,部分反射在2~5岁消失,其余终生存在。

1. 颈立直反射(neck righting reflex) 是唯一能在新生儿期见到的立直反射。

检查方法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其头向一侧转动时,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为阳性反应,这是一种总体运动(图2-24)。

图2-24 颈立直反射

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周。颈立直反射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位置关系的反射,是由于头与躯干的扭转刺激了固有感受器,产生的非对称性肌肉收缩的应答反应,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

2. 躯干立直反射(body righting reflex) 是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位置的反射,分以下两种:

(1)躯干头部立直反射(body righting reflex on the head)

检查方法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其两下肢向一侧旋转成侧卧位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称为躯干头部立直反射(图2-25)。

图2-25  躯干头部立直反射

(2)躯干躯干立直反射(body righting reflex on the body)

检查方法 检查者使小儿转成侧卧位后,小儿又主动回到仰卧位的状态,称为躯干躯干立直反射。

以上两种立直反射继颈立直反射之后出现,2~3个月时随着紧张性颈反射的消失而逐渐明显,躯干立直反射与颈立直反射一样,对小儿的翻身及从卧位到起立具有重要作用。婴儿早期头部旋转与躯干的旋转呈不分节总体运动,恰似圆木滚动(rodlike reaction)。随着月龄的增加,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逐渐形成分节的躯干立直反射。如果脑损伤,紧张性颈反射群占优势,此时旋转头部,因产生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而妨碍了躯干的正常旋转。由于躯干立直反射的发育,7~8个月小儿翻身时,首先是头部的旋转,然后是肩部、躯干,最后是骨盆的旋转,这种分节的旋转动作,就是立直反射完善的结果。

3. 迷路性立直反射(labyrinthine righting reflex) 是身体位置发生变化时,头部在空间保持立直的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传到延髓前庭神经核,经过前庭脊髓束,使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活动,调节头部的位置关系。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布蒙住小儿双眼,双手扶持其腰部,然后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无论身体怎样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图2-26)。

图2-26 迷路性立直反射

正常小儿几乎全部呈阳性反应,检查时须注意不可过分倾斜,以免刺激半规管,出现平衡问题,如果此反应阴性或延迟,可怀疑脑损伤,对判定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4. 视性立直反射(optical righting reflex) 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视性立直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正常姿势的重要反射。

检查方法 检查者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膝上,然后将其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此时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的状态(图2-27)。出生后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

图2-27  视性立直反射

若该反射缺失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

5. 降落伞反射(parachute reflex) 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性伸展反射。

检查方法 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使其呈俯卧位悬垂状态,然后将其头向前下方俯冲一下,正常时小儿迅速伸出两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图2-28)。出生后6个月左右出现,一旦出现,终生存在。

图2-28 降落伞反射

检查时需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有一侧不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失,提示脑瘫或其他脑损伤性疾病。脑瘫患儿此反射还可出现双手向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

(四)皮质水平的反射

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最后出现的是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完成平衡反射不仅需要大脑皮质的调节,而且需要基底神经节、中脑、桥脑、脊髓、小脑等综合作用才能实现。一般情况下,平衡反射多在立直反射出现不久即开始逐步出现,6个月~1岁才能逐渐完善,一旦出现,将参与人类的重要运动功能而终生存在。

所谓平衡反射就是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保持平衡,调节肌张力,支配四肢做出代偿动作,保持正常姿势的反应。

根据平衡反射的发育顺序简介如下:

1. 倾斜反射(tilting reflex) 有两种:

(1)仰卧位倾斜反射:小儿仰卧于检查台上,四肢自由伸展,检查者抬高一侧检查台,使之发生倾斜,正常时小儿在头立直的同时,抬高侧的上、下肢因调节平衡而伸展,另一侧因保护性反应而出现支撑样的伸展动作。出生后6个月开始出现。

(2)俯卧位倾斜反射:小儿俯卧于检查台上,四肢伸展,检查者抬高一侧检查台,小儿出现头立直,抬高侧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也伸展,呈支撑样的伸展动作(图2-29)。如果倾斜反射发育完成,小儿则顺利地过渡到坐位。

图2-29  俯卧位倾斜反射

2. 四爬位平衡反射(four foot kneeling reflex)

检查方法 使小儿成四爬位于检查台上,如果抬高一侧检查台,则小儿在头立直的同时,上方上、下肢为了保持平衡而外展、外伸,下方的上、下肢出现支撑体重的动作。出生后8个月出现,1岁左右完成。

3. 坐位平衡反射(sitting reflex)

检查方法 小儿坐位,检查者位于其一侧,用手向

前、后、左、右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小儿头部直立的同时,通过上肢的保护性伸展反应保持平衡。坐位平衡反射有以下三种:

(1)坐位前方平衡反射:坐位时最早出现的平衡反射。当检查者由后向前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向前倾斜时,小儿两上肢迅速向前伸出,出现保护性的支撑动作,拱背坐位出现时,就是前方平衡反射完成的时候。多在出生后5~6个月出现(图2-30)。

图2-30 坐位前方平衡反射

(2)坐位侧方平衡反射:当检查者推动小儿向左右倾斜时,正常情况下,小儿的倾斜侧上肢立刻出现向侧方支撑的保护性伸展动作,另一侧上肢有时出现向上伸展调节维持平衡的动作(图2-31)。

图2-31 坐位侧方平衡反射

(3)坐位后方平衡反射:当检查者在小儿前方,用力向后方推动小儿时,其两手迅速向后方伸展做支撑动作,以保护身体不向后方倾倒。该反射是坐位中最后出现的平衡反射,标志着坐位姿势已发育成熟,开始向立位姿势发展(图2-32)。多在出生后8~9个月出现。

图2-32 坐位后方平衡反射

4. 立位平衡反射(hopping reflex)

检查方法 与坐位平衡反射相似,检查者首先使小儿呈站立姿势,然后从各个方向用力推动其身体向前、后、左、右方倾斜时,小儿上肢伸展以维持平衡,下肢肌紧张增强以支撑体重避免跌倒。立位平衡反射也分三种:

(1)立位前方平衡反射:检查者在站立位的小儿后方,用手推动其身体向前倾斜时,小儿出现一侧下肢向前迈出,腰部向前弯曲或向前走一步的状态(图2-33)。

图2-33 立位前方平衡反射

(2)立位侧方平衡反射:检查者从侧方推小儿使其身体向左或右倾斜,小儿一侧下肢立刻迈出,交叉到倾斜侧支撑身体,保持重心稳定维持平衡,脊柱也向倾倒侧弯曲。有时也出现倾倒侧下肢向外迈出一步,扩大股角,增加支撑面积以保持站立位平衡的状态(图2-34)。

图2-34 立位侧方平衡反射

(3)立位后方平衡反射:是小儿反射中最后出现的一个,多在独立、独走时出现。检查者站在小儿前方,用手推其身体向后倾斜时,小儿出现向后退一步,另一侧下肢也向后退一步的动作,有时脊柱向后过度伸展,以调节站立时的平衡(图2-35)。

图2-35 立位后方平衡反射

注意在检查平衡反射推动小儿时,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平衡反射发育完善,标志着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及功能的完善。平衡功能是人类保持正常姿势、正常运动的基础。脑损伤时,平衡反射必然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延迟出现或缺失。治疗时主要采用促通平衡反射的方法,使小儿重新获得平衡功能。

以上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按照发育规律,较系统地介绍了小儿的各种反射,可以看出小儿反射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发育,因而利用小儿反射检查,对早期诊断脑瘫等脑损伤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小儿反射研究得十分深入,已经建立了小儿反射正常消长量表,作为评定异常反射的依据。笔者在佳木斯地区对1430名0~13个月的健康婴儿进行了反射调查,将调查结果经过probit统计,得出佳木斯地区各月龄正常小儿反射阳性率分布与反射消长月龄(表2-3),并绘制成小儿反射消长标准月龄量表(图2-36),将此量表与日本前川喜平教授引用Milari Comparetti and Gidoni报道的资料做了比较,绘制成图,二者结果极为相似,供读者参考(图2-37)。

表2-3 1430名小儿各月龄反射阳性率分布与反射消长标准月龄表

图2-36 佳木斯地区1430名健康婴儿反射消长标准月龄量表

图2-37 佳木斯地区婴儿反射消长标准月龄与前川喜平资料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