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走出土地
千百年来,农民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无不是为了“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地是农民一生的羁绊。土地问题,究其根本,是生存权利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不仅在于提高了土地的产量,而且赋予了农民承包、耕作、经营农地的权利。农民在获得了赖以生存的权利后,生产积极性自然大幅提高,这从根本上调动了他们的劳动主动性、创造性。
徐文荣认为,研究“三农”问题,要把农民的问题摆在农业和农村的前面,要了解中国农民,而农民与土地又是紧密相连的。从文化角度来说,农民对土地历来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和依赖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说,土地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境况,是他们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连接时常被割裂。于是,在土地不属于农民所有、直接利益关系非常弱的情况下,农村、农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农民种不好地,农村、农业无法进步,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以至于生活越来越穷,经济越来越落后,这样的恶性循环长期不得解,并且积累了不少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农业土地大部分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占农村人口比例不足10%,但所拥有的土地却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部分农村居民只占有少量的土地或者没有土地,只能从地主那里以高价租土地,然后将大部分辛勤耕种的粮食上交给地主。这导致农民生活极度困苦。在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后,广大农民为了土地权利,奋起直上,和地主阶级展开了斗争,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等一系列新措施的推行,农村土地改革波折不断。以人民公社运动为例,1958年8月,中央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彻底消除了土地私有制,所有的土地在这一时期都成为公有资产。除了土地之外,大到房屋,小到鸡、鸭、鱼、鹅等生产资料都归公社所有。公社将所有资源集中起来后,统一指挥生产,并按照社内人口平均分配。
然而,人民公社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蓝图,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这让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助长了好吃懒做的风气。当时,公共食堂甚至打出“吃饭不要钱”和“敞开肚皮吃饭”的口号。在那个物资短缺、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人民公社制度造成了极大的物资浪费。
随后1959—1961年,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了农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那时,看到满目疮痍的农村,土地贫瘠、政策动摇,徐文荣心里充满了疑虑和忧虑。但他相信,土地可以创造万种可能,会长出农民的希望与梦想。他开始思考,除了耕作之外,农民与土地还可以有什么样的关联,能够让土地实现最大化利用,让农民享受到更大的利益。
从实现农民土地私有的“土改”、主张土地集体所有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到释放农民主体经营活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2014年中央政府强调的“三权分置”改革,表面来看,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推进,实际是探索农民能在土地上发挥多大权利,做多大文章。依托于土地,农民可以通过耕作吃饱饭,但如果跳出这一传统逻辑,在脱离土地的条件下,农民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利?农民能不能在农业以外谋求收入?
这一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
农民愿不愿意失去土地?实际上,大部分农民是不愿意的,土地意味着永久的生存权利,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观念不易改变,除非能够给予农民等同于土地的权利。但矛盾之处在于,他们又急于摆脱土地,满足对生活的更高要求。
徐文荣对此做过深入分析,农民只有不到四分地,就能够实现生命保障,以及解决温饱问题。但是随着发展,农民还要走向富裕,还要追求精神满足,此时仅靠土地耕种就无法实现。于是,农民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土地,由此衍生的农民意识和农民思想,是农民发展的一大跨越。
在帮助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方面,横店的做法具有借鉴意义。横店创造了一种新的土地补偿费用支付办法,使得农民的利益得到永久性的保护。征地补偿支付从一次性付费改为逐年永久性地向农民支付土地征用费,保证失去土地的农民永久地得到原有土地的收益。20世纪90年代初,横店集团成立了土地基金会,由基金会向集团下属用地企业预收若干年的土地使用费,集中起来存入专户,每年向被征地的各村支付。尽管在横店家家户户的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5%以上,但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并没有减少。[1]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我国各地农村土地改革制度是“各摸各的石头,各过各的河”,实现突破的地区并不多。徐文荣在解决横店“三农”问题时,走的是一种独特的路径,即开垦四荒地。
徐文荣从一开始办企业,就坚持几大土地原则:
(1)凡能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的,宁可增加成本,坚决不占耕地;
(2)难免要用到耕地的,尽量用山地、杂地、旱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3)凡是老企业扩建,必须充分利用原有厂址,就地拆建,向空中发展,增加厂房面积;
(4)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调整、改造为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做到少占地、不占新地;
(5)走出横店,充分利用外地的土地资源。[2]
发展工业、影视旅游、文化产业,都离不开土地,在“四荒地”策略下,解决了土地批复的难题,企业发展顺势加速。到2018年,横店农村承包土地数量达27 823亩,人均耕地则只有0.3亩,已然显现出城镇化农村的面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实现城乡资源互补、经济协同发展、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实践来看横店,当之无愧称得上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先行者。
[1] 徐文荣.破解世纪难题:横店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中西书局,2012.
[2] 徐文荣.破解世纪难题:横店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中西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