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缘起
任何伟大的思想背后都有其形成的根源,原始的动力会一步一步演化成坚定的信念。当我们探究徐文荣的“三农”思想与实践时,就要从最初的源头开始。1935年,徐文荣出生于东阳市北乡新东村,距离横店大约20公里。徐文荣3岁时,举家搬至横店。从此,他再没离开过横店,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出身农民家庭,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更在危难中受过农民的恩惠。他感恩时代,感恩农民,一直为改变农民命运、改善农民生活而奋斗。
在幼年时期,徐文荣就对穷困生活体会深刻。迫于生计,徐文荣的父亲做过很多小生意,比如蒸馒头、卖馄饨等。尽管徐父每天起早贪黑,但家里还是经常揭不开锅。徐家邻居是一户富足人家,做火腿买卖等生意。某日,烈日当头,徐文荣与母亲去邻居家做客,望着院内一排排腌晒的火腿,他嘴馋不已。在太阳的炙烤下,红通通的火腿冒着诱人的油光,甚至有油珠一滴滴往下落,徐母连忙让徐文荣拿着碗将欲滴落的油珠一滴滴接住,以便拿回家炒菜吃。阳光如此炙热,汗水大滴大滴落下,时不时滑进眼睛,徐文荣不得不抬起手,用袖子一抹,全是汗水与泪水。
“因为穷,抬不起头,不愿意上街”,晚年的徐文荣回忆起儿时,还止不住唏嘘感叹。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认知,在一个少年心中根深蒂固。那时的徐文荣就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富,有些人穷?年纪尚小的他不知其中缘由,便在心里留下了疑问。也正因为如此,他倾其一生去解决让农民富起来的问题。
如果说幼年经历让改变农民命运的思想在徐文荣心中萌芽,那么青年时期的他,更是切身体会到了农民之苦,从而坚定了他内心的理想。1958年,徐文荣已是安文公社的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他一连数月驻扎在农村,展开深入调研。亲身体验的农村生活,让他大感震惊与心痛。有的老百姓因为住在山区,交通不便,到大食堂吃一顿饭甚至要走几里路。而且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大家便吃杂粮,很快杂粮也没了,就只能吃米糠、玉米芯子、番薯藤之类的,百姓们一个个面黄肌瘦,严重营养不良。
这期间,徐文荣亲眼见证了农村政策失误对农村生产力的破坏,以及给农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1]而他也曾坦言,自己干过最错的一件事也和农民有关。那时,会议传达指示“上午一片黄,下午一片青”,即上午一片黄的稻子要割掉,下午换成青玉米秧。动员大会之后,徐文荣便组织各个生产队行动。收获季节,大部分的稻子都发黄成熟了。但是在收割完所有稻子后,徐文荣反应过来,还有一些稻子没成熟!一些背阳的田地里的稻子,虽然看上去是黄的,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待他发现时,稻子已经被割了。徐文荣心里满是愧疚,连连摇头说“这不应该,这不应该”。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他还是为自己的决策和指挥失误而内疚不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徐文荣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办起粮食加工厂、木雕厂等,但因此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后来他冒死逃出“牛棚”,躲入横店的周边乡村。多年以后,他在《徐文荣口述:风雨人生》中回忆说: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经受了磨难,也受到了锻炼和考验。真正体会到了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和党的前途命运连在一起的,真正体会到了农民要脱贫致富,还要有好的政策环境。可以说,复杂的社会环境让我变得成熟,进一步增强了我改变横店面貌、帮助横店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在被迫出逃的七个月里,徐文荣被农民的淳朴善良感动。在他藏身的乡村,当地老百姓与他非亲非故,却不计回报地收留了他。“我没钱给他们,反而给他们带来苦难,家里被砸,人被抓,弄得全家不得安宁,所以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感激那些无私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的保护和帮助,我的命恐怕早都没有了。”患难见真情,徐文荣与农民的情感日益深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徐文荣用一生的奉献回报农民兄弟的善良朴实。
溯源徐文荣的“三农”情怀,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农民所追求的“大同”“太平”等思想,对其影响重大。在中国历史上,为改变困苦的生活,追求理想社会,一代又一代农民揭竿而起、浴血奋战。“天下大同”是他们关于理想社会的认识,简单而言,就是财产共有、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等原则。春秋时期,在“大同”思想下,诸子百家以自己崇尚的原则,如孔子的“天下归仁”、老子的“小国寡民”、墨子的“兼爱”等思想,设计出诸多理想社会方案,对后人影响深远。此外,长期的阶级划分导致了对最底层农民的压榨与剥削,也导致了贫富差距。因此这些最穷苦、最可怜的农民群体,在后来的多次起义中,强烈要求“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均贫富,等贵贱”“均田免粮”等农民起义口号层出不穷,在清朝后期爆发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更是直接建立“太平天国”,以期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追求平等。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看到当时城乡对比下落后的横店,徐文荣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想法,就是为横店老百姓谋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横店集团党委书记吕跃龙是一位横店人,也曾是政府干部,他用“初心”二字来阐释对徐文荣思想的理解。他说道:“徐老爷子的逻辑起点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为老百姓做好事,这是非常质朴的想法,初心就是那么简单。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思想理念。”
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过去跌宕起伏的经历,造就了徐文荣这个农民的儿子,他能够切身体会农民的感受,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他的一颗赤诚之心从未改变,那就是改变横店农民的命运,带领横店探索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1] 许宝健.社会企业家——一个农民企业家对理想王国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中西书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