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和人力战略的逻辑区分是什么
为了避免陷入“增长的痛苦”,一位创业家最近向我咨询如何加速人才招募。他的企业目前有约500名员工,他想扩充到1000人,以推动企业收入规模翻番。
我并没有给出如何加速人才招募的建议,我反问道:“有没有可能不用新增500名员工,而是仅仅新增200名顶尖人才,他们能力更强、绩效更高,你支付给他们双倍工资,以达到收入规模翻番的经营目标?”一言以蔽之,“减人、增产、涨工资”有没有可能让收入翻番?
这种人才战略在谷歌、奈飞、阿里巴巴和龙湖地产备受推崇。龙湖地产把此归纳总结为“1234”龙湖人制造法,类似于丰田公司“先造人、再造车”的人才为先理念。龙湖“1234”的含义就是:1个人,2份工资,3倍努力,4倍成长速度!
2012年,阿里巴巴有约2.8万名员工,马云要求业绩增长一倍,各部门根据经营目标翻番的要求做出了人才规划,汇总统计整体至少增加12 000名员工。HR部门将人力资源规划预算呈报给了马云。马云坚决不同意,让HR部门和各部门沟通,重新调整新增人数。
各部门充分沟通后,好不容易把员工人数的增量控制到了8000人。马云还是不同意,提出最多增加5000人,并且指出如果当年没有实现业绩翻番,那么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一分钱年终奖都没有。到了2012年年底,阿里业绩不止翻番,年底净增的员工数量还远远低于5000人。
马云在2013年年初给阿里全员写信,他写道:“奖和励是不同的概念,阿里信奉给结果付钱(奖),给努力鼓掌(励)……2012年阿里人真正实现了‘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的理念。”
2017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题为《华为的胜利也是人力资源政策的胜利》的讲话中提道:“我们要循序渐进,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效率,人员费用增长要慢于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我们提倡‘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收入’。加强获取分享制,形成不同血脉,但有共同信仰、共同利益的群体。”
无论是阿里还是华为,其衡量人才战略成效的核心指标就是“人均效益”(ROI)!这个指标可以扩展为人均收入、人均息税前利润(EBIT)等。只有人均效益提升了,企业才能有更大的薪酬空间,去激励现有的人才和招募更多顶尖人才,这样就开始了人才引擎的良性循环;如果人均效益很差,企业就没有空间给现有的人才发奖金,也没有实力给出具有吸引力的offer(录用信),这样就开始陷入恶性循环。
在华为,提升人均效益是所有部门一把手的核心职责,从机制上牵引各级主管去主动关注人均效益。基于此,华为规定:“凡不能达到公司人均效益提升改进平均线以上的,体系团队负责人,片区、产品线、部门、地区部、代表处等各级一把手要进行三降问责。”
回到本节开始时那位创业者的想法!这类线性扩编的想法很正常、很传统,不过是“人力战略”的思维逻辑,即加人增产。“人才战略”的思维逻辑不是加人增产,而是减人增产。当然,“减人”是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不增员,而是加速提升人才产出率!
A企业是“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收入”,这就是人才战略;B企业是“5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收入”,这就是人力战略。你快速想一想:是A企业经营效益好,还是B企业经营效益好?是A企业组织更有活力,还是B企业组织更有活力?面向优秀人才,是A企业更有人才吸引力,还是B企业更有人才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