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冕服
冠服制度中最为严格的是冕服,它是天子率百官举行各种活动时的服装,从首服衣裳到佩戴饰物和韨(fú,即蔽膝),都根据活动内容和官职做了规定,不得僭越。夏商代应有冕服制雏形,但未有文字保存下来。孔子曾说:“夏礼……殷礼……文献不足故也。”说明在春秋时期夏商二代的礼制就已无文献保存下来。周代冕服制在《周礼》《礼记》《仪礼》中都有记载,加之金文及出土文物印证,还能较完整地保存,供今天研究(图4-8)。
《礼记·冠义》疏引世本云:“黄帝造旃(zhān)冕,是冕起于黄帝也。”黄帝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传说中发明服装的首领,造冠冕以标志身份,但不可能建立完善的礼服制度。夏代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冕冠则黑而赤如雀头之色,前小后大。这是后汉蔡邕的说法,因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其说也许有所根据。孔子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认为周代的章服制度是具有浓郁的文采的。根据《周礼·春官》所记周代的冕服有六种:大裘,衮(ɡǔn)冕,(bì)冕,毳(cuì)冕,(同希,chī)冕,玄冕。这六种冕服是天子参加祭祀时分别使用的(表4-2、图4-9)。
图4-8 冕服
表4-2 冠服制度简表
图4-9 六种冕服
一、冕
冕的形制大体一致,在圆形帽卷(名武)上覆一块冕板(名綖),长为1.2~1.6尺(周代一尺约合今22.5~23cm,《中国历代度量衡变化简表》),宽6~8寸。冕板后高前低,有前俯之状,象征君王关怀百姓。俯的异体字为“俛”,从人从免,冕之名称由此而来。冕板以木为体,包一层麻,上为玄色象天,下为色象地。冕板前悬有旒,最多为天子大裘和衮冕之冕,12旒,依次按9、7、5、3旒递减。旒用五彩绳穿五色玉珠,冕有多少旒,则每旒穿多少玉,如衮冕12旒,则每旒12玉,毳冕只7旒,每旒则7玉。垂旒的意义表示君主不视非不视邪。冕冠左右各开一孔,玉笄穿过与发髻固定(图4-10)。笄双端系有纮(丝带),绕于冕者颈下,以固定冕于头上。笄两端垂丝球于耳旁,称为“充耳”,一说垂玉珠,称为“悬瑱”(zhènɡ),表示不轻信谗言。帽卷固定有一条长带,横贯左右而垂下,称天河带。
图4-10 商代骨笄(当时主要用以束发,固冠)
二、冕服章纹
冕与服是配套来穿的,都与身份有关。同时六种冕服都是祭祀为主的礼服,平时穿戴并不多。在衣裳上都绣有图案以与冕之等级相符,共有12种图案,称为十二章[3](图4-2)。
十二章按序名为:一曰日,二曰月,三曰星辰,取其三光照临,象征帝王统治天下;四曰山,象征帝王如山之稳重,安镇四方为人所仰;五曰龙,象征帝王如龙善变,随机教化百姓;六曰华虫,即雉,象征帝王有文章华美之德;七曰宗彝,为二兽,虎取其猛,蜼(wèi,长尾猿)取其智,象征帝王智勇双全;八曰藻,即水草,象征帝王为政廉洁;九曰火,象征百姓取暖似的归附君王;十曰粉米,象征帝王对百姓有济养之德;十一曰黼(fǔ,刀斧),取其能断割,象征帝王有决断之力;十二曰黻(fú),为两“弓”字相背的图案,象征背恶向善或君臣离合。总之,十二章不仅是服装上的装饰图案,而且还寓有极强的政治与道德意义,同时也成为区别等级的标志符号。
十二章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益稷》,舜帝对禹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同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但《尚书》一书为战国末年所编,其中不乏战国时对远古的追记臆想之说,夏代至商尚无十二章纹饰,周代十二章出现后,战国时人托于舜时,于历史不合。文字中的“作会”和“绣”,分别指绘画和刺绣。故后人解释说上衣六章为绘画,下裳六章为刺绣。实际上是先绘后绣,二句互文。考证于后世冕服,未见有纹章绘画于服上者,全是刺绣而成。
三、韨
冕服与弁服相同,身前围蔽膝,称为韨[4],又名芾(fú),弁服则称之为(bì)。蔽膝,顾名思义是遮蔽双膝之物,源于原始社会劳动需要。《诗疏》载:“古者佃(田猎)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也。”蔽前,即有保护生殖器的作用,传至夏商周,其实用功能消失,社会功能上升,成为服装上必备的饰物。《礼记·明堂位》云:“有虞氏(即舜)服韨(言其无纹饰),夏后氏山(加山纹),殷火(加火纹),周龙章(加龙纹)。”周代韨与冕服配套,用皮革制成,色与裳相同。《礼记·玉藻》云:“,君朱,大夫素,士爵韦。”是指不同冕服的韨色,天子为朱韨,是最高等级的佩饰,但到了西周晚期,朱韨成为对臣子授以职位的一种象征,不再限于天子使用了。青铜器“颂鼎”是西周后期著名铜器,上载周王命令一位名叫“颂”的人建造新宫,授予他官职,监造宫殿,赐有“玄衣黹(zhǐ,刺绣)纯,赤巿(同芾,即韨)朱黄(即衡)”等物。“玄衣黹纯”是绣有花纹衣边的玄衣;“赤巿”即赤韨,原为天子所佩,赐给颂,以示对其器重;朱黄即朱衡,衡为发笄,也以颜色表示等级,朱衡与赤韨应是高等官员的服饰物品。
韨的形制大体一致,上狭下宽,两边及下缘都包边,以革制成。具体尺寸为长3尺,上宽1尺,下宽2尺。上部5寸处收束为领,宽也为5寸。两侧用爵韦(雀头色皮)包边,离底边5寸处止,下边用白丝帛包边,在各包缝处嵌上五彩条。天子之韨四角为直线,诸侯韨上下各减5寸,以他物补饰,呈方形。大夫韨下角为方,上角裁圆。士因职位卑下,可与天子韨相似为方角,意为君不嫌之意。从出土的周代玉雕人物上可以看到韨或下端呈钺形(图4-11),也许有艺术化的倾向,但底部不是平直的这一点似可以肯定。
四、舄和屦
舄和屦都是鞋的古名,但在冕服中有区别。
舄是夹层的底,屦是单层的底。舄全用兽皮制成,屦则有皮质和葛质两种,为冬夏之分别穿用。所以舄贵而屦贱。王之舄分三等,赤舄为最,是冕服之舄,其次为白舄,黑舄。天子诸侯在吉礼时才穿舄,平时穿屦。王后则玄舄为上,是袆衣之舄,其次有青舄,赤舄,着鞠衣以下则穿屦。着服时舄屦要与裳同色,如裳着屦,玄裳着黑屦等。
舄(xǐ)屦(jù)在鞋面与鞋底相连之处,嵌以绦(tāo)带,称为;绦带有赤、黄、黑等色。鞋口用绦带包边叫纯,鞋头翘起如鼻叫(qú)。舄屦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如穿玄端,则着黑屦,青色的絇、和
纯;如穿素绩(白色的裳),则着白屦,用缁、和纯;穿爵弁时,就着屦,用黑、和纯。屦上有鞋带叫綦(qí),穿过上的小孔可系于脚跟后。周代王公贵族的屦装饰得十分华贵,如《诗经·车攻》中提到的“赤芾金舄”,是指用黄金饰于鞋头的诸侯之舄。在《晏子春秋·谏下》中也记有齐景公的屦,鞋带用黄金编成,饰上银、串上珍珠,鞋头的用一尺长的良玉饰成,真正是“足下生辉”。奴隶主对服饰的重视,既在形制上来强调等级的区别,又在装饰上极尽奢华。
图4-11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