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关系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亚太受世界瞩目,中国市场经济发芽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被引入中国后,历经了近十年的发展,进入90年代初期,公共关系结合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开始了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庄严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14年改革开放实践和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它也带来了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这其中包括了公共关系的兴旺和发展。

一、亚太地区备受瞩目,促进公共关系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亚太地区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整个亚太地区表现出高度的经济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使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另一方面,亚太地区在战后较长时期内政治上相对稳定。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1989年11月5—7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的举行,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凝聚着亚太地区对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也是亚太地区旺盛经济活力的表现之一。

与此同时,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南巡讲话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实践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开展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以来的争论不休的话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回答,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摆脱了错误思想的禁锢。

二、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对中国公共关系业的指导意义

1987年3月8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保持“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1989年2月26日,他又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990年12月24日,他再次强调:“我不止一次讲过,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更将“稳定”“改革”“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三个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人民网.“稳定压倒一切”[EB/OL].1993-04-01/2019-01-0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0/4467121.html.

所以,90年代,“稳定压倒一切”保证了经济保持前进的步伐,抵挡了诸如1998年金融危机等风险,中国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这些对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任务。在这一阶段,受世界经济环境和自身一些客观因素等的影响,经济出现了“过热”和“过疲”的现象,发展曲曲折折。但政府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使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率,总体运行态势良好,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1990—1995年,GDP平均增长率达11.98%,其中1992年、1993年、1994年三年,增长率都超过了12%。特别是1992年,GDP增长率达14.1%,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25.1%李金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评析[J].开放时代,2001(2):8-10.,处于典型的经济“过热”状态。

过高的增长率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同时增加,财政困难加剧,银行信贷规模猛增,货币超量发行。对这种非正常的发展速度,中央政府果断采取了措施进行调控,通过整顿金融秩序,控制投资规模,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1995年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渐趋平缓。此后三年,GDP平均增长率降为8.29%李金华.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评析[J].开放时代,2001(2):8-10.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在理论上冲破了多年来对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性飞跃。这一理论不但辩证回答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突破了传统认识,同时也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相关实践大大向前推进。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从1991年到1996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内,稳定的政治环境、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促使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市场经济竞争性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中国公共事业自身进行快速革新。正因如此,中国公共关系才能在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