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夫[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2],俭以养德[3]。非澹泊无以明志[4],非宁静无以致远[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6],非学无以广才[7],非志无以成学[8]。淫慢则不能励精[9],险躁则不能治性[10]。年与时驰[11],意与日去[12],遂成枯落[13],多不接世[14],悲守穷庐[15],将复何及[16]!
注释
[1]夫: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议论,无实在意义。
[2]静以修身:从宁静中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3]俭以养德:以自我约束来培养自己的德行。
[4]澹泊:也写作“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5]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才:才干。
[7]广才:增长才干。
[8]成:达成,成就。
[9]淫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奋勉,振奋。
[10]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性,养性。
[11]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2]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13]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4]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15]穷庐:破房子。
[16]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延伸阅读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这年,诸葛亮五十四岁,诸葛瞻仅八岁。诸葛亮在《与兄瑾书》中写道:“瞻今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忙于国事的他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他一方面为儿子长得聪慧可爱感到由衷的高兴,一方面又为儿子成不了大器而隐隐担忧,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然而,诸葛亮在写成这封《诫子书》后不久便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因此,这封信也成了他留给儿子的遗训。
修身与治家,是传统家书中亘古不变的命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信条。教导子孙修身养性、立身处世之道始终是好家风的基本内涵。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家书中,诸葛亮的《诫子书》堪称修身立志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阳都(今属山东省临沂市)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发明家。诸葛亮是中国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早年避乱于荆州,在南阳耕读隐居,直到公元207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仕,并留下了“隆中对”这一千古佳话。他辅佐刘备先夺取荆州、益州为根据地,后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孙抗曹,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公元221年,又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与中原曹魏、江东孙吴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刘备去世后,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是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三国后期的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但多以粮尽无功。他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人因他多谋善断尊其为“智圣”,他在民间传说中一直是智慧和忠义的化身,他的许多事迹,如发明创制“木牛流马”“八阵图”、改造连弩等也早在民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澹泊自守,其思想精华都凝结在一个“静”字上,修身养性要学会淡泊宁静,戒怠戒躁。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静下心来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他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静”与“躁”对比鲜明,发人深省。这篇《诫子书》既是慈父殷切教子之语,也是诸葛亮本人对其一生的总结。文章短短几十个字,言简意赅,短小精警,但说理平易近人,易为孩子接受,这是它的独到之处。毕竟,诸葛瞻一个八岁的孩童,对他的训导不能深奥晦涩、长篇大论。但它传递出的思想力量却是巨大的,足以受用终身。
在诸葛亮的谆谆教导下,他的儿子不负厚望,成长为德才兼备、忠君爱国之士。延熙六年(243年),十七岁的诸葛瞻官拜骑都尉,后又陆续出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是三国后期蜀汉不可多得的军政人才。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举兵攻蜀,诸葛瞻率军与魏战于绵竹。邓艾遗书诱降,他怒斩来使。后来诸葛瞻战败,捐躯沙场,终年仅三十七岁。他的长子诸葛尚亦不负国之重恩,秉承父辈之遗志,驰赴魏军而死。对此,史学家评论道:“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诸葛亮的《诫子书》,旨在培养后辈成为国之栋梁,其修身立志之道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读来振聋发聩,受益匪浅。直到今天,聚居于浙江兰溪诸葛村(又名“八卦村”)的诸葛家族子孙后裔还把先祖的家书奉为宝典,历次修编族谱都载于谱上,置于宗族祠堂,训示族人。这封家书不仅让子孙受益,也惠及旁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当存高远”这样的至理名言流传千古,成为无数人自我激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