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益恩书
吾家旧贫,不为父母群弟所容[1],去厮役之吏[2],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3],得意者咸从捧手[4],有所受焉。遂博稽[5]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6]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7],以娱朝夕。遇阉尹擅执[8],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比牒并名,早为宰相[9]。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10]吾自忖度,无任于此[11],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12]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13]。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14]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15]以终业。自非拜国君之命,问族亲之忧,展敬坟墓,观省野物,胡尝扶杖出门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咨尔茕茕[16]一夫,曾无同生[17]相依。其勖求[18]君子之道,研钻勿替[19],敬慎威仪,以近有德[20]。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21],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吾虽无绂冕[22]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23]。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24],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25]。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注释
[1]不为父母群弟所容:有的版本无“不”字,此处从中华书局1965年版《后汉书》。这里意思是说,家里贫穷,父母兄弟力薄,郑玄只好出来做小吏。
[2]厮役之吏:像仆役般的小官吏,是说官位极低。
[3]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能够拜见那些有官位的博学的人,以及隐居的有名望的学者。
[4]捧手:拱手,意为恭敬。
[5]博稽:广泛考察研究。
[6]秘书纬术:秘藏之书和谶纬图箓等书。
[7]假田播殖:借助土地种植。
[8]阉尹擅执:阉尹,管领太监的官。“执”通“势”,权势。
[9]比牒并名,早为宰相:比牒并名,连牒齐名。就是说一起齐名被召的人都已经成了宰相。
[10]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只有那几个人,德美才高,能够胜任朝廷大臣,所以应该按次第论功序位。
[11]无任于此:在做官方面不能胜任。
[12]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
[13]闻命罔从:接到征召的命令没有服从。
[14]宿素:平素的志愿。
[15]覃思:深入思考。
[16]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17]同生:指同胞兄弟。
[18]勖求:勉力追求。
[19]替:废弃。
[20]敬慎威仪,以近有德:出自《诗经·大雅·民劳》。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举止,亲近德行高尚的人。
[21]若致声称:如果带来声望和赞誉。
[22]绂冕:古时系官印的丝带及大夫以上的礼冠,比喻高官。
[23]庶不遗后人之羞:希望不会给后人留下羞辱。
[24]菲饮食,薄衣服:饮食要简单,衣服要朴素。
[25]寡恨:少一些遗憾。
延伸阅读
这篇《戒子益恩书》是我国东汉大儒郑玄晚年写给儿子郑益恩的。他七十岁时,自感身体不佳,可能不久于人世,因此写了这篇述志教子之文。郑玄在文中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个性喜好,希望用亲身经历给儿子树立榜样,并提出了对儿子的诸多期望。郑玄这封家书虽为训子之作,却口气温和,似严师更似慈父。刘熙载《艺概·文概》说:“郑康成《戒子益恩书》,雍雍穆穆,隐然涵《诗》《礼》之气。”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我国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郑玄博古通今,以古文经学为主治学,兼及今文经学,博采众家之长,遍注儒家经典,一生投身于整理古代典籍,传承学术文化事业。他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名冠华夏,为世儒宗”(华歆语),他的学问被称为“郑学”。唐代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他被列入二十二先师之一,配享孔庙。宋代元丰年间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了郑公祠来纪念他。
郑玄所注儒家经典,现今保存完整的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还有《毛诗笺》。注释“三礼”是郑玄注经的最大成就,“三礼”的名称是郑玄作注之后明确下来的。《礼记》49篇得以独立成书,也归功于郑玄。“三礼”是了解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宝贵文献,而读“三礼”,郑注不能不读。郑玄还注了《周易》《古文尚书》《论语》《孝经》《左传》等众多典籍。据清儒郑珍考证,郑玄著述约60种。他兼采今古文经治学,使经学进入了一统时代,为经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注经典,至今仍是权威注本。
郑玄还有多方面的成就。因为注经,他对我国古代的校雠学、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均有重大贡献。段玉裁称赞他成就了校雠学的千古大业。郑玄晚年退居教学,弟子众多,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郑玄“一代大儒”(赵翼语),教育子女却是毫无说教习气,只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启发儿子。这篇《戒子益恩书》就是很好的代表。
在《戒子益恩书》中郑玄用自己求学的艰苦经历鼓励儿子倾心向学,用自己“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的志向启发儿子,希望他继承父业。作为经学大师的郑玄也可以说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远祖郑国,字子徒,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后来被追封为朐山侯。八世祖郑崇,字子游,是高密的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后被诬陷死于狱中。到郑玄时,家境已经衰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乡间务农,没有出仕。然而,深厚的家学传承使得郑玄有读书的机会。郑玄勤奋好学,沉湎于读书,孜孜以求。父母兄弟供养于他,一直到后来,家里实在支撑不下去,才迫使他出去做小官吏“乡啬夫”,而此时的郑玄已经是学富五车,可以独立了。后来父母兄弟又允许他辞去小吏之职,到处游学。他走遍“周、秦之都”“幽、并、兖、豫之域”,得以向“在位通人”“处逸大儒”恭敬问学。一直到他四十岁学成归乡,才得以赡养父母。在《戒子益恩书》的结尾,郑玄说到自己的两个未了心结:一是“亡亲坟垄未成”,二是“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前者是对父母的感恩与愧疚,后者是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郑玄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儿子立德为人。一心治学的郑玄也是一个品行高尚之人。生于乱世,他坚守节操,不慕名利,多次拒绝各路人员的征召,而曾经和他一起被征召的人,后来都成了宰相,“比牒并名,早为宰相”。他说自己“虽无绂冕之绪,颇有让爵之高。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因此,他希望儿子也成为品德优秀之人。“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可不深念邪!可不深念邪!”反复叮嘱,望儿子“深念”。
贫寒家境中走过来的郑玄也教育儿子要勉力经营家业,自立节俭。“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这是他对儿子的朴素期望。
在郑玄的苦心教导下,郑益恩也算不负父望,被孔融举为孝廉,孔融“为黄巾所围”,他“赴难殒身”。可惜英年早逝,没能留下更多的东西。郑益恩留有遗腹子,郑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郑小同,字子真,继承了家学,“学综六经”,官至侍中,封关内侯,后被司马昭毒杀。
郑玄不仅用家书来教导后人,更是以他的行事成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郑氏后人也在这种良好家风的熏陶下繁衍生息。《戒子益恩书》和他的“三礼注”、《毛诗笺》,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